APP下载

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

2019-10-09杜远宜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沂蒙人物形象山东

杜远宜

摘要:沂蒙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呈现出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交融、传统习俗与时代新风相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辉的特色。本文通过分析沂蒙人物在油画题材中的表现,力求探讨在社会发展下艺术家对沂蒙人民形象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山东;沂蒙;人物形象

山东油画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戴秉心、李超士等知名画家在山东任教,为山东油画的发展培养了首批油画艺术人才。一代代艺术工作者在各个岗位上,为山东美术教育和创作事业进行了艰辛的开拓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山东的油画创作、教育、研究队伍成为中国油画队伍中的重要力量。其中沂蒙山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其良好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山东画家创作油画提供了大量素材。

一、沂蒙人物在历史画中的表现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对历史进行审视与评价。画家要选择最贴近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瞬间和典型情节,进而表现主题、刻画人物、营造历史气氛、把创作构想变为有血有肉的视觉形象,将这种历史的永恒形象转化为视觉的永恒形象。

山东艺术学院教师马蕾的巨幅油画《孟良崮》并没有展现激烈的厮杀场面和弥漫的硝烟,而是通过连绵的群山和沐浴在朝阳中的一组人物群像,营造出宁静抒情的场景。温馨平和的画面与历史记忆中的战争惨烈场面之间的错位造就审美张力,制造出比战火硝烟更强烈的心理震撼,从而让人产生荡气回肠的感受。马蕾为创作这幅作品,多次前往沂蒙山区采风。有一天,他看到山上的松树在晨光里巍然屹立,就像整装待发的士兵一样,遂产生了刻画一组群像的想法。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是画面中心人物,画面中还出现副政委谭震林、各级指战员以及士兵多人,时间定格在1947年春孟良崮战役期间,地点定在沂蒙山腹地一个山头,着意表现军事将领运筹帷幄的场面。作品中的人物、背景以不违反历史真实为原则,但并不是历史的图解,而是用浪漫现实主义手法来回味历史,战争与和平、生与死、血与火、生命与自然、胜利与失败、智慧与胆略等都力求浓缩定格在这一个瞬间。色彩以灰色调为主,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远山和近处的石头,与人物凝结成有机的整体,用以烘托构图与气氛,力求为观众呈现一首充满浪漫情调的嘹亮而优雅的晨曲。

战争中,沂蒙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拥军支前,先后有二十余万名沂蒙优秀儿女为祖国的解放参加了人民军队。重大战役期间,支前民工达120余万人,占当时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节节胜利》、《支前》、《做军鞋》等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拥军支前的动人情景。陈毅元帅曾充满感慨地说过一句话:“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以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时任济南军区创作室创作员的秦大虎通过作品《淮海一日》描绘了在淮海战役前线陈毅元帅跟一位支前民工坐在小推车上促膝长谈的形象,讴歌战争中军民鱼水之情和陈毅元帅的精神风貌。秦大虎通过一个个别的形象让人感觉到千千万万个形象,通过一个个别的场景看到浩浩荡荡的战争场面,并通过这种典型的形象和场景融进革命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幅画只有两个形象和一架小推车。两个人大多是背影,只有他们的面部全部露出,却也只是呈侧面造型,但就是这两个亲切、温暖、淳厚、朴实的形象,也能让人感悟到许多东西,联想到战争、人情、军队、百姓……这幅画的独到之处是元帅跟百姓一起坐在一辆小推车上,而不是坐在指挥所或百姓家,这是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场景和形象,寄景抒情,让人浮想联翩。

在战争中,沂蒙大地上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巾帼英豪,她们被誉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她们事迹感天动地,《悠悠岁月》是一幅人物众多、主题明确的历史画,它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为代表,表现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贡献。作品表现的主要思想是悠悠慈母心,人民子弟兵。在形式上,画家把众多人物分成两大部分。前景是满面沧桑的老大娘,她用老树皮一般的双手做着军鞋,旁边放着针线筐和做完的军鞋,以灰蓝的亮色为主调。背景中的战士和民工分几路、几个层次向后方中心运动,形成几条斜线和曲线并互相交叉的大场面,众多人物都统一在褐色和橘黄色的调子里。老大娘身旁正在做针线的妇女形象,是前景和后景的过渡,让前后有个衔接。前景是实的,后景是虚的;前景是亮的,后景是暗的;前景是冷的,后景是暖的;前景是彩色多变的,后景是近乎单色的——这多种艺术因素的对比产生了气韵生动的绘画节奏,也产生了感人的效果。《骨肉情深》、《沂蒙情深》、《两个妈妈》、《红嫂》、《战友的遗孤》等作品也再现了她们拥军支前、救护伤员的感人事迹和抚养革命后代的崇高母爱和母性光辉。

抗战胜利后,正当人民渴望和平、安居乐业、建设家园时,蒋介石点燃了内战的战火。新四军与中共中央东局军部随即进驻临沂,提升了临沂的军事战略地位,之后临沂演变成华东与山东党政军的关键指挥场所。沂蒙山区一时风云四起,成为敌军进攻的战略重点。陈毅、粟裕、谭震林等在这里指挥沂蒙军民浴血奋战。为夺取战争的胜利,维护解放区的稳定,促进解放区的发展,党组织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倡导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打破禁锢农民的枷锁,充分激发出农民保卫解放区、参与生产的主观能动性。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洪祥的《斗霸》以及山东油画家王建峰的《颁发土地证——山东解放区土改》等作品就是反映了沂蒙人民在土地改革时期的生活场景。[1]

二、沂蒙人物在风俗画中的表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成功举办,使山东油画家第一次以群体的形式展示于全国,标志着当代山东油画形成了自己的“形象”,引起国内油画界的广泛关注,拉开了山东油画蓬勃发展的序幕。作品通过对齐鲁风情的描绘,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动朴实地反映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具有浓郁山东地域味道的乡土生活,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的作品展现了沂蒙人民淳朴善良、质朴憨厚的性格以及社会发展之后沂蒙地区的社会面貌和风尚。《田喜嫂》、《妯娌》、《秋后》、《除夕》、《沂蒙煎饼香》、《村头》等作品展现了沂蒙人民淳朴善良的形象,极大地展现了各自的性格和自身气质。带有装饰画成分的《草编姑娘》和《抽花能手——胡艳》可称为一对画屏,手工艺品成为人物的衬景,琳琅满目,色彩明朗,具有唯美和平面化的倾向,描绘出一片华丽美好的景象。《沂蒙四月》展现了人们在春耕的季节里热火朝天地忙着春种的场景,画面中央的妇女形象突出表现,表情温柔大方,动作简洁優美,不似一个整天与土地和家务打交道的农村妇女,画家美化了劳动对妇女身上留下的痕迹。西方油画的用色与中国木板水印画构图方式的结合,使画面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杨绍路的《春到山乡》描绘村里的大姐背着弟弟同小朋友玩耍的场面,儿童头上的虎皮帽符合沂蒙地区的民俗,色彩鲜艳,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当时还是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学生的闫平,为画展创作的《农闲三月》展现出农闲时节母亲与孩子做手工消磨时间的母女之情。山东艺术学院学生陈建华创作的《山会》通过大场面小画幅,用写实手法速写而成,注重色彩构图和对质朴亲切的生活气息的着意刻画,表现了乡土生活、风土人情和在改革大潮中乡村生活的新变化。尽管“风土人情油画展”的作品在艺术语言和风格上还稍显稚嫩,但画家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美的感受,既汲取了油画在塑造形象和表现光与色等方面的长处,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点,使两者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三、沂蒙人物在肖像画中的表现

西方肖像画形成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人文思潮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社会各界倡导要尊重人、肯定人的存在价值。西方肖像画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是在十七世纪后,国王与宗教统治的束缚性逐步弱化,商人阶层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普通人的肖像画实现崛起,并逐步演变成油画中的一种关键的题材样式。二十世纪中期后,由于中西方艺术的交融以及我国画坛的逐步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画家逐步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前往西方国家寻求人生发展道路、探求真理。为此,他们依照各自的艺术理念、审美观念,在诸多西方美术流派中做出选择,以此为学习目标,逐步建立起不同的流派。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徐悲鸿、罗工柳等肖像画家。在新时期人物画作品中,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的影响力最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肖像画必将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2]

山东画家创作了描绘大量沂蒙人物形象的肖像画作品,如王克举的《斜阳》、《岁岁》、《农妇》、《晌饭》等作品完全是以一种朴素的写实手法,内容主要是童年生活的印象以及对乡情的追思,造型厚重、朴实,深沉中略带一些苦涩的乡情。而王力克则以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创作了倚在窗前的《新媳妇》,人物形象处在平光的状态,形成微妙的轮廓,将观者引向一个恬和宁静的境界,体现了画家在人物精神层面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张洪祥《纳鞋垫》、王克举《斜阳》以及王玉萍《山妮》等等都是描绘沂蒙人物的优秀作品。

刘德润和秦大虎都曾画过以面部为主的儿童肖像画,前者的《喜娃》身穿古朴的农村小袄,也可以说是“土气”,但沂蒙娃的表情却流露出超出一般儿童的成熟,眼睛里分明潜藏着作者的自省与探讨。后者《过年》中的小孩头上虽然也带着虎头帽,有较丰富的衣饰装饰,但作品的着墨点仍然是面部。小孩的面部不是十分的漂亮、俊俏,但却有农村儿童天然的土味。寒冬造成的红红的脸庞、厚厚的嘴唇都流露出稚气朴拙的美。脸部的用笔纵横交错,反复拖拉,局部也用一点刮刀。画笔只蘸几种颜料点到为止,不在调色板上多调和,使每一笔都能在丰富多彩中露出自然地油画笔触与韵味。背景的门神一文一武,画得比较写意,跟儿童面部是一个对比,同时为画面增添了趣味性。

四、结束语

沂蒙人物形象取材于拥有淳朴风俗民情、悠久革命历史的沂蒙地区,画家通过描绘沂蒙人民,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支援前线,以及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形成的“沂蒙精神”。20世纪80年代,“风土人情油画展”的举办对山东油画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次画展中有许多作品均以刻画沂蒙人民的日常生活为基本主题,展现了普通人田园生活的艺术趣味,创作者真诚的情感流露赋予了稚嫩的语言手法以扑面而来的清纯之美、质朴之美,赋予了单一的技巧风格以朴素的真诚之美。

总之,对发展中的沂蒙题材油画来说,新时期下画家应走出本土局限,在全国乃至世界艺术的大背景下寻找自己的精神立足点,在艺术与生活的關系、创作审美品格以及语言形式的创新下创作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作品,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沂蒙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唐华伟.当代油画5:主题性创作专辑[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2]朱孔山.沂蒙红色文献与红色旅游开发[J].兰台世界,2006(8).

猜你喜欢

沂蒙人物形象山东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和我的家乡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山东老家规 (中)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傅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