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造型演变

2019-10-09闵雅风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剪裁旗袍服饰

闵雅风

摘要:旗袍的韵,旗袍的雅,都需要我们细细地去品评、感知。因此,它也被誉为了中国女性的“国服”。其中,20世纪30年代作为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造型方面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将对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造型演变进行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旗袍;造型演变;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可谓是改良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旗袍在造型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其外部轮廓和一些内部细节上。穿改良旗袍也因此成为了那个年代时尚的象征。随着西方思想的广泛传播,旗袍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标准服装,不论身份的高低贵贱出门穿旗袍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以至于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人们在出席重要场合时着装旗袍成为必须具备的礼数之一。随着旗袍地位的日益提升,它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骄傲,被誉为了“国服”。

一、20世纪30年代旗袍概述

这一时期的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国服饰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成为了典型代表。此时的旗袍由于受西方思想、社会变革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造型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经过改良的旗袍显得庄重而不浮夸,极为优雅,女性身材的“S”曲线显的性感无比。这一阶段的旗袍在社交活动中,将女性形体上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造型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的造型在演变过程中,几千年来始终都是量变,并非质变。民国之前的女性服装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影响,造型都较为单一。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其思想也传入中国。这也就导致了旗袍的造型演变超过以往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内部细节变化万千,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的旗袍种类极为丰富多样。其中,外部轮廓、下摆造型的变化最为丰富,并引领了当时的社会潮流。

(一)外部轮廓的演变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旗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直以来并未有太大的改变。“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这导致中国传统服饰几乎都有一个特点:较为宽大的造型。在剪裁的过程中采用平面剪裁的办法,完整的面料上除必要处进行剪裁外,其它地方不做修改,任其宽大,以此来凸显出它的整体性。但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在此基础上,旗袍在造型方面也开始逐渐进行改良,由原来的宽大造型变为更加合体的轮廓形态。这一改变也使得旗袍的外部轮廓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传统旗袍的宽大造型几乎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能够体现女性曲线美的一些造型。如果说将最初的宽大旗袍和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分别比作字母‘A和‘H,那么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将会是字母‘S。这一流行趋势不仅能够充分的展现女性的身体曲线,还代表了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

(二)内部细节的演变

第一,关于领型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初期较为流行高领,在当时,领子越高也就代表这个人越时髦。即使是在酷热难耐的夏季,人们在剪裁旗袍时故意将领子弄得很高。在30年代早期,除了流行高领之外,还较为流行硬领。同样的,领子越硬就代表了这个人不仅社会地位较高,也代表了这个人在穿衣上引领潮流。到了30年代中后期,高领、硬领渐渐被人察觉出不便,此时,又开始盛行低领。低领的流行趋势迅速的蔓延开来,人们又开始认为领子越低越好。和30年代初期较为相同的一点是即使是在严寒,领子也是越低越好,仅仅只是缀过一道窄边。旗袍的领型并没有停止变化的脚步,因流行的不同而相继出现了“上海领”、“方领”、“水滴领”、“连身立领”等等。[1]

第二,關于门襟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作为旗袍的黄金时期,其造型可以堪称为经典之作。单从门襟来看,斜襟、曲襟、方襟等依旧存在,但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式并迅速的流行开来。这些新的样式不仅做工精良,且崇尚线香滚。方襟中多用盘扣,从而达到其装饰的效果。这些盘扣的样式极为精美,花扣的样式繁多,常见的包括:琵琶扣、四方扣、花篮扣、树枝扣、花蕾扣、双耳扣、树叶扣、菊花扣等。[2]到了30年代初期,一些旗袍在门襟上增添了拉链的使用,这一举措使人的隐私性得以提升,从而达到了真正的简约设计。但这些隐藏的门襟多与颜色较为鲜艳且样式较为复杂的旗袍搭配,所以单就门襟的装饰而言不再进行任何的增添。

第三,关于袖型的变化。袖型变化在民国旗袍中较为突出,简言之便是时而兴长,长过手腕,时而又兴短,短至露肘。传统袖型是肥袖且都直接连接肩部,中间无任何过渡。在这一时期袖子结构的变化不外乎袖子的长短、袖口的宽窄等。同样的,在袖子的造型外观上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直接影响,并开始出现了荷叶袖、开衩袖、镶蕾丝袖等,这些袖型在当时一度充当了流行趋势的指向标。在原有的基础上,袖型加以改变,并向西方靠拢,我认为这一点也可以看作是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一种表现。

第四,关于结构线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以前旗袍的结构线都采用的是垂直结构,这样做的目的之一便是可以将女性的身体从头到脚的包裹住,不被他人看到。从旗袍的这种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当时究竟是怎样的。20年代时,旗袍较原始旗袍的开叉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其开叉到膝盖处以便于人们日常的行走。如果说20年代旗袍的开叉是一种量变的象征,那么30年代旗袍的开叉就一定是一种质变。30年代旗袍一般开叉到大腿根部处,腰身变得更加收紧,结构线由垂直型变为曲线型。

第五,关于下摆的变化。如果非要将30年代的旗袍与之前的旗袍进行对比,那么30年代的旗袍可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分为两个阶段:30年代初期和30年代中后期。而这两个时期的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在其下摆上。

30年代初期旗袍下摆的特征是过长。有时这些下摆会拖到地面上,女性穿着走路时就像拖着一条长尾巴,远远望去像是在擦地,正因如此,这一阶段的旗袍也被称之为“扫地旗袍”。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翠芝今天装束得十分艳丽,吾绒阔滚的豆绿软缎长旗袍,直垂到脚面上。他们买的是楼厅的票,翠芝在上楼的时候一个不留神,高跟鞋踩在旗袍角上,差点没摔跤,幸而世钧搀了她一把。”[3]在这段张爱玲的文字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旗袍的长度由于过长而引起不便。但到了30年代中后期,抗日战争爆发,全民投身抗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扫地旗袍对于人们来说非常不便,一些年轻女性率先将旗袍下摆改短,长度大约改到了小腿中间的部位。在此之后,改良旗袍渐渐的取代了传统旗袍,引领了时代的风尚。

(三)面料的变化

相较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面料较为单一的情况,30年代的旗袍面料呈多样化,有纱、绉、绸、缎、花呢、棉布等等。[4]社会上层女性她们在剪裁旗袍时一般用料较为讲究,多用进口的绸纱、丝绸等面料。这时期的条格棉布和阴丹士林布做成的旗袍尤为流行,用这种材质剪裁出的旗袍的显得较为朴素大方。正因如此,这种面料在当时大受欢迎。

三、20世纪30年代旗袍造型演变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经济

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在此之前刚刚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军阀混战。在此背景下,社会各业百废待兴,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生活方式上逐渐向西方靠拢。直至3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物资极其匮乏,这也与改良旗袍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5]

(二)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

20世纪30年代还处于一个封建社会和新社会的交替时期,在此之前女性被勒令呆在家中,不准“抛头露面”,社会地位极为低下。30年代虽然这种情况并没有完全杜绝,但是已经有了很大形式的转变,并有了显著的提升。一些电影明星开始穿着改良旗袍,在这一时期“S”型曲线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改良旗袍的出现也证明了在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同一时期的新型女性也开始倡导“自由”和“民主”,她們穿着新式旗袍,并开始大力提倡服饰的平民化。[6]

四、结语

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行如弱柳拂风,静如姣花照水”,它带给我们的是它别具一格的典雅,它以它的历程告诉我们:它是一段历史时期的积淀,它见证了当时的社会变迁。旗袍不仅是中国的国服,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3]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4]吴昊.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5]袁杰英.中国旗袍北京[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6]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剪裁旗袍服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我来说说旗袍美
猜朝代
两装当道
归来
旗袍找不同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简约如故
剪裁三角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