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唐宋明三代茶道

2019-10-09王建琪王奕航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茶具茶叶

王建琪 王奕航

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宋、明三代的主要代表茶叶、饮茶方式、茶具及茶文化成果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三个朝代茶文化成果的风格特征,以及与茶文化的物质基础之间的对应关系。从中借鉴和继承优秀传统茶文化的思想精神,为新时代茶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茶叶;饮茶方式;茶具;茶文化成果

中华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唐、宋、明三代各俱风采,成就辉煌。故有“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之说。明代由于一贯的低调而常常被人们低估。茶文化的形成,与各个朝代复杂多样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以物质和精神的形态表现出来。面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茶文化,从茶叶、饮茶方式、茶具、文化成果等方面来说,无疑是最为直观的。走进茶的历史,巡礼唐、宋、明三代,仰望一座座丰碑,致敬一位位先贤。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汲取精华,推陈出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新时代茶文化的发展会更加健康而通达。

一、朴实高深的唐代

(一)朴实的茶饼

唐代的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多种形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饼茶。唐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笋茶为原料,经过蒸青、杵捣、拍压、烘焙、穿饼、包封等工序制成。茶饼的质量以外形似胡人穿的靴子表面皱纹的为好。这样的茶饼,不加香,不添饰,大大方方,朴朴实实,茶叶的精华尽收其中。

(二)古朴的烹茶法

唐代前期的饮茶,还要加入葱、姜、枣、桔皮等佐料。陆羽认为破坏了茶的原本真味,如同沟渠里的废水。因而推介了一种清饮式的烹茶法。这种方法,不再混加那些佐料了。将茶饼烤炙、碾碎、过罗入盒备用。煮茶时,只加一些盐调味,三沸水烹煮再搅打就可以了。

这样的茶汤,茶的精华充分发出。饮茶其实是茶水连同茶末一起吃下,是名副其实的“吃茶”。茶的精华毫无外泄的被唐人吸收了。朴实的原料,经过充分烹煮出的茶汤一定是厚实的,这应该是唐代茶文化兴起的物质基础。

(三)深奥的风炉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就是风炉。茶圣陆羽在8000多字的《茶经》里,仅描述风炉就用了244个字。足见其在《茶经》中的地位和在茶具中的重要性。更值得重视的是,茶圣还在风炉上铸了一些文字,分别是“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伊公羹,陆氏茶”。这些文字的大概意思解读如下:“坎上巽下离于中”,坎、巽、离表示八卦中的三个卦象,分别代表水、风、火。根据风生火,火上有鼎,鼎中煮水的现象,可以拆开为离上巽下的“火风鼎卦”和坎上离下的“既济卦”。卦辞的意思分别是,君子观此象,取法于鼎足三分,正立不倚,从而操守正位,不负使命;起初吉利,最后将发生变故。水火既济,盛极将衰。“圣唐灭胡明年铸”,是指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后第二年铸风炉。这是告诉茶人们,要操守正位,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吸取历史教训,一切事物盛极而衰。“体均五行去百疾”,是说五行相生相克,五脏相互作用均衡了,身体就可以百病不侵,保持健康。“伊公羹,陆氏茶”,意思是伊尹以羹说天下大治之理,陆羽以茶论修身治国之道。

这小小的风炉上,可以看到唐代茶人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修持正直人格,拳拳爱国之心,殷殷爱民之情。风炉不单是个烹茶的实用器,更寄托着茶人的一腔家国情怀,凝聚着唐代茶人的思想精神追求。

(四)茶文化的典范

辉煌的唐代,是茶文化兴起的时代。诞生了一代茶圣陆羽。他写出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对茶事活动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做了专题阐述。后人对《茶经》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出现,但在思想精神方面似有欠缺。

《茶经·一之源》讲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是讲茶适宜行为专诚,德行谦卑,内敛克己之人。看来对于饮茶之人是有思想精神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的解渴而已。

《茶经·四之器》里的风炉,如前文所述,其上所铸的21个字,彰显了茶人的思想精神追求。饮茶不只是简单解渴的小事,更是修持身心,胸怀天下的大事。

《茶经·六之饮》说“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讲述了人为什么要喝茶的要旨,饮茶是为了涤荡昏寐。如果简单的解释只是为了“去瞌睡”,那何劳茶圣8000字的赘述,24器的伺候。

为了对“昏寐”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再看一下陆羽的良师益友皎然是如何说的。他在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涤荡昏寐后,可以情思爽朗,可以神清气爽。放下苦和烦恼,进而得了大道。饮茶在这里是高级的精神活动,是一个修行净心,彻悟大道的过程。“茶道”一词也出于此诗,相比之下,现代所称的“茶道”显得浅薄了许多。

述及唐代茶文化,卢仝的“七碗茶歌”是绝不能忽略的。诗人传神的写出了饮茶从第一碗的物质感受到第七碗的精神感受的美妙过程。后世文人但凡写饮茶的感受,引经据典多出于此。诗的最后,对于那些在悬崖峭壁上不辞劳苦的采茶人也寄于了深切的关怀。茶在这里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是瑞草灵芽,是醍醐甘露,饮茶是高深的灵魂之饮。

(五)结束语

唐代,以朴实厚重的茶汤为物质基础,升华出的茶文化成果丰硕。对唐及以前的茶文化进行了总结,规范了各项茶事活动。把饮茶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融入了高度的思想精神内涵。为后世茶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宏大的局面,打下了雄厚的思想基础,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标杆。涤荡昏寐,清心净神,精行俭德,遵循自然,体悟大道。唐代的茶文化,包容、大气、高深、逸趣,如诗一样的大唐。

二、奢侈不实的宋代

(一)华而不实的龙团凤饼

宋代也有散茶,但是以饼茶为主。最为出名的便是“龙团凤饼”,因茶饼上模压龙凤图案而得名。采摘时抢早到惊蛰节气即开始,采摘细小如雀舌谷粒的嫩芽,投入随身带的鲜水中浸泡。然后经蒸青、冲洗、再小榨去水,大榨去汁,研细压制,烘干而成。“小龙团”、“密云龙”、“瑞云龙”、“龙团胜雪”……,名品层出,越做越精细,越做越金贵。其中“瑞云龙”一年的贡品只能出12饼。而“龙团胜雪”则是,采摘一缕芽心,用珍器贮清泉浸渍,一片仅工费就值四万。名臣欧阳修为官20年,仅得到赏赐一饼小龙团。这茶已经不再是饮用品,而是纯粹的奢侈品,已经远离了茶圣陆羽倡导的“茶性俭”了,品饮之人也不再是“精行俭德”之人了,而是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

紫砂壶兼有实用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了茶人爱不释手的“泡茶利器”。一经问世,便广受推崇,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人称赞紫砂壶是“人间茶具称为首”,看来一点儿也不为过。

(四)茶文化完善于明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唐代至清代共撰写了茶书98种,而明朝一代就占了55种。仅此一项,就没有理由再低估明代在茶文化史上的地位了。明代的茶书很多,其中朱元璋的第17子,宁王朱权写的《茶谱》很有代表性。

《茶谱》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对于茶叶,主张废除团饼,推行散茶,以能够爽神的为上品。对于环境,讲求到自然中去,在泉石之间,松竹之下,或明窗静牖里饮茶。对于饮茶之人要求更高,须是志趣高远,不贪恋红尘之人。是寄形物外,不落于世俗的雅士墨客。对于饮茶的境界,追求达到卢仝、苏轼那样心通仙灵的境地。如果把朱权这一套称作“茶道”,那现代我们效仿日本、港台的所谓“茶道”与之相比就显得浅薄了。

明代的茶坛,茶星璀璨。有位怪诞的茶人徐渭,也著过《茶经》,写过《名茶秘集》。由他手书的《煎茶七类》更是书法与茶文化的美妙结合,可谓是茶墨俱香。文中对饮茶涉及的人品、茶宜、茶侣、茶勋等七个方面都有见解。要求饮茶之人,应是归隐山林的世外高人,云游在云霞泉石之间的雅士墨客,超然世外的逸士高僧。要求适宜饮茶的情形,是在明窗净几的安静屋舍或静寂的僧房道观。伴着松风明月,竹影摇曳,或静坐或行吟,或者手捧书卷与友清谈论道。这样的饮茶,真是高雅之极。[2]

(五)结束语

明代在唐、宋等茶文化的基础上,承先启后,吹进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对于饮茶的人品、环境、适宜饮茶的氛围,饮茶达到的境界等方面都作了進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得中国茶文化更加深入完备,从而形神兼备,道艺齐聚,清新自然,简约朴素。展现了明代茶人以茶励志,洗心清神,契合自然,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饮茶至高境界。如果说中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那么应补充一句就是,完善于明。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物质基础决定着茶文化的思想精神高度。朴实厚重的茶汤,使茶文化兴起在厚实的物质基础上,孕育出了雄浑大气,包容精深的唐代茶文化。华丽淡薄的茶汤,养育出了华而不实,奢侈空泛的宋代茶文化。而清新自然的茶汤,滋养出了简约朴素、道法自然的明代茶文化。

新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在茶文化方面更应如此。唐烹、宋点、明瀹,三个朝代虽然饮茶方式等各不相同,但有思想精神贯穿其中。如同一篇散发着茶香的散文,形可以散而神绝不能散。这个神就是中华民族之神,中国文化之神,必须认真研究加以传承。在包容的学习外来茶文化的同时,切莫数典忘祖,轻视了对我国传统优秀茶文化的传承。

明代的茶叶及饮茶方式和我们现代最为接近,它承唐宋而别开生面,开启了千古茗饮新风。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明代茶文化的特征,也应该是新时代茶文化复兴的方向和目标。兼收并容,推陈出新,新时代茶文化就一定能够道艺齐进。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和出版社,2000.

[2]赵佶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茶具茶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冯可宾买茶具
挑选茶具的讲究和学问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