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2种穗型小麦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影响

2019-10-09王竟绍谭娟邹兵董召荣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氮肥小麦密度

王竟绍 谭娟 邹兵 董召荣

摘要 以多穗型小麦烟农19和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烟农19的中密度(300×10 4株/hm 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大穗型小麦兰考矮早8的高密度(412.5×10 4株/hm 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互作处理有利于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产量最高,分别为8 682.97、7 440.35 kg/hm 2。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多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10 4株/hm 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5∶5互作处理为宜,而大穗型小麦种植密度300.0×10 4~412.5×10 4株/hm 2基本苗和氮肥基追比例7∶3~5∶5互作处理为宜。

关键词 小麦;穗型;氮肥;密度;叶面积指数;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9)17-0035-03

Abstract Taking multispike wheat Yannong 19 and largespike wheat Lankao Aizao 8 as research materials, we studied the density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the yield and leaf area index of wheat with different spike typ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medium density (300×10 4 plants/hm 2 basic seedling) of multispike type wheat Yannong 19 with 5∶5 ratio of nitrogen fertilizer base topdressing, high density (412.5×10 4 plants/hm 2 basic seedling) of largespike type wheat Lankao Aizao 8 and 7∶3 ratio of nitrogen fertilizer base topdressing wer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population leaf area index, and the highest yield was 8 682.97 and 7 440.35 kg/hm 2, respectively. In the Huaibei plain of Anhui Province, the interaction treatment of 300×10 4 plants/hm 2 basic seedling density of multispike wheat and 5∶5 ratio of nitrogen fertilizer basal topdressing was suitable, and the interaction treatment of 300×10 4-412.5×10 4 plants/hm 2  basic seedling density and 7∶3-5∶5 ratio of nitrogen fertilizer basal topdressing was suitable for largespike wheat.

Key words Wheat;Panicle;Nitrogen fertilizer;Density;Leaf area index;Yield

冬小麥是中国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对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受品种的遗传因素和环境栽培条件共同制约,种植密度和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表现的重要栽培措施,由于品种特性不同,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在生产中栽培的小麦品种类型主要有“大穗型”和“多穗型”2种,生产中不同穗型小麦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特别是密度、施氮方式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其高产潜力难以发挥,因此对密度和氮肥进行管理成为必然。研究人员已对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单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应针对不同品种特性种植区域的气候特点制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等几乎所有指标都与密度有关,合理群体密度是实现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直接影响后期光合产物的运转和籽粒的灌浆特性[1]。氮肥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最活跃的因素,合理施用氮肥应按照土壤供氮水平和作物的氮需求进行运筹,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措施[2-4]。由于种植区域、试验设计、作物品种和肥料水平的差异,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而针对不同穗型品种选择适宜的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互作模式还缺乏理论分析。鉴于此,笔者以多穗型品种烟农19和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8为材料,通过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互作对不同穗型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区不同穗型冬小麦生产中的密度、氮肥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发挥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增产潜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8—2009年度在涡阳县试验基地进行。涡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 140 h,年平均气温14.6 ℃,无霜期218 d,年平均降水量830 mm。试验地前茬为大豆。供试土壤为淤土,有机质含量13.47 g/kg,全氮含量1.23 g/kg,速效磷15.8 mg/kg,速效钾182.0 mg/kg,pH 7.6。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品种、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3个因素,品种设多穗型小麦品种烟农19(Y19)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A8)2个水平;密度设3个基本苗水平,分别为187.5×10 4、300.0×10 4和412.5×10 4株/hm 2,各代表低密度、中密度和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设7∶3、5∶5和4∶6共3个水平,每重复共18个处理组合,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每小区长4.0 m,宽2.5 m,小区面积10 m 2,小区间隔0.5 m。每处理全生育期施纯N 276 kg/hm 2,追施氮肥在拔节期趁雨撒施,结合整地基施126 kg/hm 2 P2O5、135 kg/hm 2 K2O。10月13日播种,条播,行距20 cm,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用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测定叶面积指数(LAI)。成熟期按小区实收计产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 DPS 软件处理试验数据;采用SSR法进行新复极差多重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 LAI的影响

由表1可知,2种穗型小麦品种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LAI先增加后降低,在扬花期LAI达到最大值。拔节期2种穗型小麦LAI均随着密度和氮肥基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抽穗期—灌浆期,烟农19密度对LAI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LAI的影响表现为各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5∶5表现较高,其中中密度与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小麦LAI最高;兰考矮早8低密度和中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LAI最大,高密度下LAI以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最大,其中高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在全生育时期都获得了较高的LAI。

品种间比较显示,除拔节期烟农19的LAI小于兰考矮早8外,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烟农19的LAI均大于兰考矮早8,例如灌浆期兰考矮早8各处理的LAI整体较小,为3.56~4.91,而烟农19为4.63~6.31。

2.2 密度和氮肥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单位面积上产量是检验栽培技术优劣的最主要指标。由图1可知,在同一氮肥基追比例下,烟农19中密度处理产量最大,高密度处理产量次之。在同一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大。在9个互作处理中,中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产量最高,达8 682.97 kg/hm 2。

在同一氮肥基追比例下,兰考矮早8的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高密度与低密度处理产量之间达显著差异水平。不同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对产量的影响不一致,在低密度和中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高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7∶3对产量的影响最大。9个互作处理中,高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产量最高,为7 440.35 kg/hm 2。

3 结论与讨论

(1)不断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既要尽可能满足水、肥供应以获得足够大的光合机构,又必须提高叶片的光合效率[5-6]。种植密度明显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及形态建成,进而影响群体的光照特征和光合生理机能[7-8]。追施氮肥可以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光合性能,增加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实现小麦高产[9]。高肥麦田在保持总氮量不变前提下,适当增加生育中、后期的追氮比例,对有效调控群体发展、优化群体结构、延缓后期植株衰老、实现产量突破有重要作用。该试验研究表明,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穗型小麦的LAI有重要影响。在保持总氮量276 kg/hm 2不变前提下,拔节期追氮量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宜的追氮量值,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烟农19小麦LAI以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最高。兰考矮早8较低、中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5∶5处理LAI最高,高密度下氮肥基追比例7∶3处理LAI最高。

(2)合理的密度对实现小麦高产至关重要。种植密度是通过影响小麦的群体结构带来温光等生态条件的差异[10]。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11],不同品种在不同生产条件下对基本苗要求有较大差异,生产中还应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灌水条件等灵活掌握[12]。安徽省淮北平原小麦生产为雨养农业区,拔节期一般不灌溉,过量的拔节肥增加小麦贪青晚熟的危险性,因此多穗型品种氮肥基追比例以基肥不少于50%为宜,这与王月福等[13-15]的研究结果较一致。大穗型小麦品种在高密度、氮肥基追比例为7∶3处理下产量最高。品种间比较可知,多穗型小麦品种烟农19比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8产量高,这可能是20 cm同一行距试验设置对兰考矮早8这种穗型品种行距过宽、后期漏光损失严重、源不足所致,因此行距对不同穗型小麦生长和物质生产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世清,王瑞军,张兴昌,等.小麦氮素营养与籽粒灌浆期氮素转移的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06-111.

[2] 石祖梁,李丹丹,荆奇,等.氮肥运筹对稻茬冬小麦土壤无机氮时空分布及氮肥利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30(9):2434-2442.

[3] 戴廷波,孙传范,荆奇,等.不同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调控[J].作物学报,2005,31(2):248-253.

[4]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響[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6-23.

[5] 隋娜,李萌,田纪春,等.超高产小麦品种(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5,31(6):808-814.

[6] 陈国祥,张荣铣.小麦旗叶光合功能衰退过程中PSII特性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36-42.

[7] 由海霞.不同密度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62-165.

[8] 杨珍平,周乃健,苗果园.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群体模式小麦光合性能分析[J].作物学报,2004,30(9):878-882.

[9] 河南省小麦高稳优低研究推广协作组.小麦穗粒重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4.

[10] 王之杰,郭天财,王化岑,等.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64-67.

[11] 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12]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基本苗数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8,22(5):712-716.

[13] 陈祥,同延安,亢欢虎,等.氮肥后移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8,14(3):450-455.

[14] 赵广才,张艳,刘利华,等.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蛋白组分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31(6):772-776.

[15]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及子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1868-1872.

猜你喜欢

氮肥小麦密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哭娃小麦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