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探讨
2019-10-09林江鹏武秀秀
林江鹏 武秀秀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的结构新常态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绿色金融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短板问题。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义和实践价值。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引言
绿色金融作为我国“十三五”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近年来,尽管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实际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前的金融业还无法足够有效地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把握机遇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结合实际问题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促进其与绿色金融的共同发展。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一)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
绿色金融为未来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其发展历程具体情况如下:
我国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15年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提出要加大绿色信贷的推广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放绿色信贷。随后,“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应支持绿色清洁生产,设立绿色发展基金。2016年,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成为了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我国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也逐步完善。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新疆、广东、贵州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升级。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含资产证券化)已经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存量接近6000亿元,位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已居于国际第一方阵,绿色金融创新探索更加深化,有助于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伴随着政府政策方面对绿色产业发展的倾斜和扶持,我国绿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绿色金融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已居于国际第一方阵,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19》的报告中显示:去年我国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为2.1万亿元,但总供给只有1.3万亿元,供需缺口达到8000亿元。报告预测,我国今年绿色金融资金总需求将达到2.5万亿元,如何弥补资金缺口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特征
1.可持续发展性
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生态可持续性,绿色金融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更加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实现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是社会可持续性,我国绿色金融更加强调社会环境,将社会资源引导到合理的结构调整方向,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最后是经济可持续性,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破环,绿色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
2.协调性
协调性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绿色金融的发展反映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更加注重经济与环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性,绿色金融要求在保障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
3.高风险性
一方面,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予以支持,如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污染处置装置方面的投入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等;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中的一些项目初期投入成本很高而且投资回报期长但投资回报率低,盈利水平无法确定,还可能存在市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都是导致绿色金融高风险的原因。
4.低收益性
绿色金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市场化的机制起作用,一些项目的投资期限很长,产品收益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虽然国家给予相关利率和财政优惠,绿色金融存在盈利,但其经济收益并不高。
三、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条件不足
首先,在政策观念方面,主政官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金融机构、企业管理人员不能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没能正确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的事,因此一味追求当前私利却完全忽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终难以保证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在环保制度方面,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我国虽然已将一些环保指标纳入政府政绩的考核,但具体实施效果并不是让人很满意,存在环保信息不对称、暗箱操作等问题。另外,我国对与环保相关的违规行为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和严格的惩戒制度。
最后,在市场环境方面,市场准入制度亟待改善,一方面表现在执行标准不严格且存在多重标准并行的情况,另一方面表现在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及监督执行机构,因此导致市场环境不规范,无法保障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
(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起步较晚,没有扎实的理论支撑,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因此缺乏内在的推动力。另外,绿色金融的融资工具种难以满足产品需求,目前主要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PPP项目,而且服务范围也不够广泛,主要以大型环保企业和清洁能源为主。
(三)专业人才相对紧缺
我国的绿色金融在2016年才刚刚起步,目前处于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然而自2016年提倡至今,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人才无法满足如今绿色发展的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处于稀缺状态,需要培养环保与金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使绿色金融的发展无法顺利进行,尤其在新产品的开发上,还尚未有独立的开发研制体系。
(四)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
一方面,政府监管机构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专业检查不严格,监管存在诸多盲区,導致操作不规范,监管有效性不够;另一方面,在银行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绿色金融客户为了获取高利润而利用在绿色金融审批环节中取得的资金用于非绿色项目投资的问题。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培养绿色金融的协同发展条件
首先,要树立和增强主政官员的环保意识和管理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将环保列入相关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并落实到位,从而有助于绿色金融更加稳健、更好的发展。其次,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因为绿色金融所面临的需求、供给日益复杂化,客户需求日益多样化,还存在如何增强与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合作等问题,因此在面对新的需求时要不断创新供给模式,主要从产品,技术、认证作用等方面进行创新。最后,需要发挥政府的强制性,完善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绿色金融的政策体系。
(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首先,要加强绿色金融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并将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在内,积极研究探索绿色金融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其次,不断丰富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内容和服务,动员更多的非政府资本参与到绿色产业的建设中来,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最后,还要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范围,推出针对中小型环保企业以及个人和家庭的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培养和强化社会公众的“绿色意识”,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及时发现内部的优秀人才,并了解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发现他们的短板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另外,要不断向境外教育机构学习,通过合作培养更多绿色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储备。其次,要积极向外界招纳自己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面试进行筛选后还要注意观察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和综合素养,另外在国外也要进行专业优秀人才的招聘,使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自身实力。
(四)强化监督管理体制
制定严格的标准是加强监管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广泛的绿色信用评级,将企业的绿色低碳足迹、履约记录等纳入评级系统,选取合理具体的环境信用评价标准并确保其真实有效地落实到位。环保部门可以将绿色信用评级结果公开给金融机构,参照评级结果,对于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停止发放贷款或者提前收回款项,限制其再融资申请。另外,要加强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五、结语
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有机遇也有挑战,实现有效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决策,而绿色金融在其实现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绿色金融的发展,推动供给侧改革,同时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将其导向低碳环保产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反过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指引方向,因此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课题“促进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16D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