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职业的兴起缘由及启示

2019-10-09刘治彦

人民论坛 2019年2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

【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产业”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使一大批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存的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急剧变迁所带来的新职业需求极不相称。“有事无人干”与“有人无事干”情况并存,这种结构性不匹配直接导致人才出现摩擦性失业,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投入激励机制的稳定。因此,新的变化要求政府和社会不断与时俱进地推进人口、教育与人力资源政策的改革。

【关键词】新职业 经济社会 社會转型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自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将步入智慧社会。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技术进步与产业调整率先开启了这一进程,而最能体现这种变革的标志之一是传统职业的消失和新职业的兴起。在我国,新职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有一定规模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技能要求的职业。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

新职业兴起主要源于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岗位变化及其对人力资本的新要求,这启示我们,作为人力资源基础的人口与教育政策要有超前准备,以迎接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职业的新需求。同时,新的发展也要求政府和社会加快职业标准开发,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人才技能鉴定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新职业兴起的社会原因及变迁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我国社会职业分类和标准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脉络: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年,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户籍制度制约,城乡二元结构明显,30年间城镇化率仅提高7个百分点,1978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7.9%,整体上处于农业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社会结构比较简单,职业也较为单一,农民、工人、商业服务人员、知识分子和军人,这五类社会就业人员构成当时社会职业主体,也就是俗称的“工、农、商、学、兵”。当时的工业产业结构也较为单一,与之相对的工人分类也比较简单,主要是按照行业划分为森林工人、石油工业、矿工、钢铁工人、铁路工人、司机、木工、电工、钳工、冼工、焊工、纺织工人,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困扰我国多年的粮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与之相伴随,东南沿海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资企业竞相涌入,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得到快速推进。这一时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人虽然进城就业,但户籍仍在农村,可谓“离土不离乡”,被称为“农民工”,他们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生力军。随着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工厂流水作业线上出现了各类产业工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筑队伍迅速壮大,泥工、瓦工、木工、电工、水暖工等职业快速兴起。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兴起,也使服务行业的职业岗位不断出新。会计、审计、金融理财师、投资咨询师、物流配送师等成为职业需求热点。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物业规范化,也带动了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快速增加,在职业上出现了保安、保洁、保姆等一系列新职业。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崛起,我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提出了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新四化”。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已降到不足10%,工业占比也下降为40%左右,而第三产业占比已达50%以上。正是这种产业变革,支撑了我国城镇化率上升,目前已接近60%。伴随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结构转换,一批新职业应运而生。特别是信息化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实体经济渗透,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率,而且信息业本身就是重要新兴产业,这使得社会发展进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软件设计与硬件生产相结合的新阶段,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物质和能量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个人、企业与城乡健康发展,形成了智慧企业和智慧城乡,产业发展与城乡运行更多依靠信息来支撑,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带领人类社会步入智慧社会的新时代。

新职业兴起的经济原因及未来新职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按官方汇率接近1万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2位,经过3—5年努力有望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这一时期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大多低于30%,“食衣住行用”的物质产品在需求总量上增长缓慢,而在“教科文旅医康”等方面支出显著增加,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居民各类需求正从“有或者没有”转向“好或者不好”,人们对产品与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本世纪以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产业”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导致一大批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首先是“互联网+物流”,在各小区最为忙碌的就是物流公司了。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快递小哥”成为城市一个重要的新职业。在餐馆内外,经常看到许多“外卖小哥”,他们穿梭于餐馆、居民小区和写字楼之间。在停车场上,在酒店门口也经常可以看到等候顾客的“代驾司机”。而他们的背后又有众多“网络操作员”与之配合联络,形成线上线下协作、网上传输信息与网下运输实物相结合的新型经济形态,进而衍生出众多新职业。再如“互联网+金融”,出现了投资顾问、理财师、保险顾问、证券经纪人等新职业。此外,“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是近些年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网络主播、网络模特、网游陪练师、App技术开发工程师、数字视频合成师、智能楼宇管理员等一大批网络文化衍生职业快速涌现。

随着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小康阶段,身心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出现了 “私人医生”“健身教练”“营养师”“保健师”“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个人形象设计师”“美容顾问”等一系列新型职业,同时大量家庭宠物圈养又出现“宠物医师”“宠物看护师”等职业。

可以预见,2020年以后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普及使用,我国将率先进入万物互联的智能经济时代,大批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取代现有的简单体力和脑力劳动,甚至相当一部分较为复杂的劳动。许多传统职业将会消失,而一大批新职业将快速崛起,这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会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但是同时也会出现一大批体现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新职业。到本世纪中叶的未来30年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智慧社会到来,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围绕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高质量发展还会形成一大批新型职业。

一是人力资源培育与开发相关职业。首先是教育问题领域的职业 ,包括网络主讲教师、网络辅导教师、网络教育设计师等;其次是职业培训师、人力资源调配师、人才经纪人等。健身教练、健康保健师、康复理疗师、制药技师、针灸推拿师、心理咨询师、精神护卫师、老龄关怀师等将会大量涌现。

二是资本运作与优化配置从业人员。投资顾问、融资顾问、证券经纪人、保险理财顾问、区块链金融分析师等从业人员有所增加。

三是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职业。这是未来智慧社会核心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海洋开发、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从业人员。如电子商务工程师、高级网络营销师、网络媒体高级编辑、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师、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等。还包括文化创意与网络艺术从业人员,如网络作家、网络主播、网络演艺人、创意设计与网络美术师、电子音乐编辑、智慧旅游咨询师、智慧导游员、会展策划师等。

四是智慧物流运输业相关从业人员。随着未来物流运输业发展,会出现智慧物流编程师、智慧物流调配员、智慧物流安全管理员、智慧交通运行员、运输设备维修员等一系列新兴职业。

五是城乡高质量建设相关从业人员。未来城乡人居环境更趋向于绿色、智慧、人文等方面的建设,城乡作为人口和产业发展的载体,未来高质量发展除了需要上述就业人员外,还将需要一些新职业,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智慧城乡经济运行分析师、智慧安防监控员、智慧环保分析师、智慧管廊监控员等。

新职业发展亟须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不断改革,避免“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的结构性不匹配

新职业要求我们在生产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等方面都要提前做好准备。经过20多年的高等教育扩招改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50%以上。换言之,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到2035年前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有一半以上受过高等教育,这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人才专业结构来看,与当前社会急剧变迁所带来的新职业需求极不适应。“有事无人干”与“有人无事干”情况并存,这种结构性不匹配直接导致人才出现摩擦性失业,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和社会稳定。

考虑到本世纪中叶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步入智慧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提前一代劳动力人口即30—40年做好准备。因此,要从现在做起做好人才培养规划,按照新职业需求,调整人口与教育政策。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调整人口政策,从人口数量管理转向人口生育质量管理。目前我国人口接近14亿,占全球75亿人口的18.7%。按照目前人口发展趋势,我国人口在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峰值,大约在14.3亿,占届时全球人口17%左右。本世纪中叶人口降至12.5亿左右,占届时全球人口13%左右。若按此发展,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降至7亿左右,在全球占比将降到8%左右。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政策应从数量控制,逐步转向质量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加快提高新生婴儿质量,从根本上保证人口健康发展。

二是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面向智慧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适应未来智慧社会。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早已在11年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已经落后几十年。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必须从2020年开始着手制定覆盖到高中毕业的义务教育。考虑到现在孩子发育水平和连续教育的效率提高,可适当压缩义务教育年限至11年,即小学5年、初中和高中各3年。改革高考制度,减少“一考定终身”所带来的弊端,建立学生平时各次测试成绩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自主招生的主要选拔对象,着重学生创造力的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在学生掌握课程主要内容基础上,减少不必要的学習内容,为学生课程减负,用更多时间着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提高综合素质能力方面。

三是按照战略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大力培育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未来人才。根据新兴职业发展趋势,抓紧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数量规模。美、欧、日、韩等国都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智慧型产业,并形成相应的高端人才规模,而我国智慧产业发展方面缺乏核心技术和拔尖人才,“缺芯少智”仍然是我们发展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的短板。以各行业领军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顶尖人才,在芯片设计和生产、生物医药产业等关键核心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带动全国产业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实现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全社会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更新能力。加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教育。鼓励各类人力资源培训企业的发展,加快健全培训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各类培训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充分利用5G时代互联网低时延、大容量、高性能的特点,大力发展智慧教育。注重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传播人文艺术精品、科技前沿和实用技术,弘扬正能量,打造无所不在的网络教育,陶冶民众情操、提高国民素质,增强人们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

【参考文献】

①刘治彦:《智慧城市建设进展与策略》,《企业经济》,2017年第10期。

②沈奇:《新职业主义核心技能理论对高职学生核心技能培养的启示》,《天津职业大学学报(高等职业教育)》 ,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如何做好经济社会中女工思想政治工作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其研究进展
三螺旋理论视角下四平市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信息管理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
加快云南省小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初探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劳动关系发展趋势与特征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