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高分考生助长“状元”炒作风
2019-10-09叶祝颐
叶祝颐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的揭晓,高考“状元”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禁止宣传、炒作“状元”。 有的地方甚至用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炒作“状元”。但是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与名校重金抢生源的现实来看,如果没有监管问责措施跟进,所谓禁止炒作“状元”恐怕只是“言禁”。
事实上,不仅高校抢“状元”,媒体炒“状元”,公众热议“状元”,就连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加入了高分考生炒作大军。一些地方给考上北大清华的考生数十万元重奖。尽管好多地方不具备一掷千金重奖“状元”的财力,但是,相关部门对“状元”也是呵护备至。政府、学校、媒体、商家都会给予“状元”明星般的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甚至星座都会成为新闻。不少高考成绩不错的学校都忙着向社会报喜,还有的地方不惜花钱大肆宣传。
究其原因,我看除了相关呼吁、规定没有强制约束力以外,主要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延續下来的状元情结在某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教育政绩,学校需要成绩筹码。应试教育自然有其存在的土壤。
其实,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本应以公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而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论英雄。应试教育已经危害到了师生及其家长,危害到了教育本身,别说教育部门发通知收效不大,就是硬性规定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也是“雷声大雨点小”,难以破除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未被打败的大背景下,这些口号被冰冷的现实异化,升学率仍然在左右教育者的思维,高考成绩仍是学校乃至各级教育部门的“教育GDP”。大师呼之不出,争抢高分考生依然是名校的追求,老师到庙堂烧香、吊瓶班、高三老师不堪重负自杀,就是“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的沉重佐证。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即便大学悄悄抢生源,即便地方与学校不大摇大摆地炒“状元”、奖考生,公众心目中的状元情结也难以消除。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何况,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
在优质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要真正让“状元”炒作降温,就要打破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教育GDP理念,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