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19-10-09周钰良

时代人物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分工马克思生产

周钰良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重要命题。从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出发,以人类的客观实践活动为基点,以人的发展为关怀,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摆脱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准确地剖析了社会分工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社会分工同人的发展的密切联系。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分工进行的历史考察,可以从中探寻社会分工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分工同人的发展密切相连

分工贯穿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整个历史进程,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或者说一种劳动生产形势,分工是在生产中无意识且必然会分化出来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始初,分工在生产中的作用并不明显,以人的性别、天赋、体力为依据,自然而然出现的简单分工,是人类由于生理条件的客观差异实现的,马克思将其称之为“自然的分工”,并且由于生产的范围和规模较小且多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所以这种“自然的分工”还不能从社会生产的意义上去考量。之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分工也在不断的扩大,一些非自然性的、在社会生产中逐渐出现的分工开始出现,马克思将这种分工形式成为“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1],这种真实的分工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社会生产分化为不同的生产部门,也因此需要不同的人各司其职地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从事生产活动。这种社会分工从本质上来说与现实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社会分工在生产力的大发展中逐渐产生,也在生产过程中影响着生产关系,分工最初就包含着生产材料的分配,“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着个人的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相互关系。”2]无可置疑的是这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的分配都来自于人的活动,也必然会回归到人本身,社会分工理论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分工是人的分工,反过来也在制约着人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工,无论是最初自然产生的分工还是社会分工,都是以人及人类社会为主体,以社会生产活动为载体,并且马克思对于人的认识和研究也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上,以人的现实的社会活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社会分工必然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或促进或制约的影响,因此,关照人的发展历程和追求人更全面、自由的发展就绝不能忽视分析社会分工理论。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也大量论述了人类追求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又如何在分工条件下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二重性与人的发展

以辨证的眼光来看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可以发现社会分工的二重性,而社会分工的二重性作用到人的发展中则表现为即促进了人的发展,又使得人的发展片面化、单向化。

一方面,社会分工在社会生产中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明了“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3]”, 这种“力量”主要表现能够充分的整合个人的特长和潜力,充分发挥集体合力的作用,尽可能避免个人的局限性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但是现实的生活活动和历史的发展进程的要求已远远的大于个人的限度,因此需要通过分工的形式将个人的能力通过整合达到最强,好比术业有专攻才有可能在这一专业取得成效,合理的利用分工来达到整体的最佳效果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探讨分工对个人的制约时同样也认为“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成倍增长的生产力。”这就说明分工的产生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大进步。人类社会历史自原始社会发展至今,在脱离自然分工的影响之后,社会分工一直贯穿始终,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从这一进步和发展中受益,也必然会在社会分工中、在人与人直接的协作中实现发展,并且由于社会分工是在广泛社会意义上的分工,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因此这种发展也是全人类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形式的逐渐成熟,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也更为精细化固定化,在劳动中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难以更改的、压迫性的力量,人们并不是将社会分工中得到的工作和劳动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并不是遵从人的本质而进行的劳动,而是将其作为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一种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负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生活和劳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逐渐丧失,个人的发展也在逐渐走向片面化。此外,分工也才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由于社会分工的产生以及私有制的存在,生产资料在社会上的分配不合理,使得一部分人占有者更多的生产资料,并以此来压迫和剥削另一部分人,这也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的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逐渐发展成为阶级之间的对立,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这些代表着不同利益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绝不会消失,只会愈演愈烈,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这种矛盾中不可能实现,只会制约人的发展进程。

社会分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久追求和使命,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的发展的自由和全面意味着人类彻底的摆脱了对物以及对他人的依赖,人的能力和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能够自由而不受约束地在从事社会生产和实践,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描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因而可以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下,个人可以不被长久的捆绑在某一部门或者某一范围内,但在社会分工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存在于某种“特殊的活动范围”内,在整个社会力量的影响下,分工带来了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这种固定化成为压迫和制约人的发展的力量,因此分工是对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消灭分工,对分工自身进行扬弃才能使得人的能力得到完全的解放。马克思所说的“消灭分工”首先非是完全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分工,而是消灭旧式分工,实现新式分工,消灭自发的分工,实现自觉地分工。社会生产在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成为人的自觉意识,而不是受某种异己的力量的支配,也不是受社会生产资料对人的支配,而是充分发挥人的劳动的本质属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消除分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进行。社会分工具有二重性,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制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社会分工也是生產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旧式分工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自发的社会的分工已不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就需要消除分工,为社会和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2]薛秀军. 分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中的分工思想研究[J]. 学术研究,2009(07):31-35.

[3]王磊. 论“消灭分工”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契合[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04):15-20.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分工马克思生产
最有思想的句子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小蜜蜂
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述评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食品与水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