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那些事儿
2019-10-09宜诚
宜诚
《宋太祖蹴鞠图》
2019年男篮世界杯在国内八个城市同时打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朋友,都能在家门口观赛,可谓难得的机会与体验。作为一个历史学与篮球的双重爱好者,我想与大家聊一聊历史上关于篮球的那些事儿。
中国人与球
作为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体育运动是随人类的产生、进化而产生、进化的。
在原始社会,一个靠狩猎为生的人,不通过运动来增强体魄、提高技术,很难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运动。
生产能力提高后,人们在谋生之余,有了一些娱乐性、仪式性的活动,体育就萌生于其中。在新疆、西藏等地的岩画中,普遍出现的射箭、格斗、奔跑、舞蹈等运动,脱胎于日常生活,又具备非生产性的特征,比如舞蹈大量出现在祭祀与娱乐的场合。
球类运动在这一时期同样可见雏形,不过,这一时期的球,是重一两斤、直径10厘米左右的石球。
石球是石器时代人类最基本的一项工具,因为石球既可以用来投掷野兽,又可以用来敲打用具。山西许家窑遗址,就出土了很多旧石器时代的石球。乌鲁木齐的一幅岩画,就表现了一个猎人持石球打鹿的场面,十分形象生动。
另外,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一幅岩画,描绘了用石球狩猎的画面。狩猎者微微后倾,一脚微抬,双手一前一后,瞄准着前方的大角羊,正准备用力投掷手中的石球;其脚下和大角羊的腿下,都凿刻有滚圆的石球。狩猎者这种姿势,不由让人想起现代标枪运动中的投掷动作。
这些岩画展现的还是生产性的活动,而在云南沧源岩画《球戏图》中,一人抛球,另一人双臂举起迎球,却是实实在在的游戏场面。
这种石球游戏甚至深受小朋友喜欢。在陕西半坡的一个墓葬中,墓主人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她的脚边就陪葬着三颗精致的小石球。看来,圆圆滚滚的球,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工具。
随着中国球类运动的发展,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体育活动出现了,比如马球、捶丸、蹴鞠等等。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杖击球入门的一项体育运动。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永王出场时就是在打马球。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永王这样的地位与财力。开阔的场地,众多的马匹,这些都来之不易,所以人们干脆步行击球,这种徒步持杖打球的运动,被称为捶丸。
明代《宣宗行乐图》中,就有宣宗朱瞻基玩捶丸的画面。捶丸的场地上有球穴,又叫“家”,洞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洞为胜,实际上,还有固定的击球点。捶丸的场地,也多设在野外凹凸不平之处;捶丸所用的“棒”,也分为很多形状与型号。想必大家已经看出,捶丸像极了如今的高尔夫运动。
蹴鞠往往被认为是古代的足球,这一点也被国际足联认可。尽管中国古代蹴鞠的规则与现代足球有很大差异,国际足联仍然承认中国是足球的起源地。
充气鞠的出现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促使蹴鞠运动开始向高空发展。
蹴鞠的起源很早,“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球—一种皮制的实心球。传说黄帝战胜蚩尤之后,为了泄愤,将蚩尤的胃塞满毛发,做成球让人踢。这种塞满轻盈物质的实心球,相比石球有了很大进步。不过可以想见,这类球基本上只能在地面滚动,弹性较差,因此人们蹴鞠时,也主要着眼于地面的拼抢。
到了南北朝时期,鞠的制作技术提升了,之前的实心鞠发展成了充气的鞠。这种鞠也被称作“毬”,一般用多块皮革缝制而成,用气充之,弹性较好。
充气鞠的出现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促使蹴鞠运动开始向高空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趣味横生的踢球方法。《水浒传》中的高俅高太尉,正是因为踢球技术出众,花样繁多,深受徽宗赏识,一路发迹,算得上球星的鼻祖。
充气球的出现,让球开始真正“摆脱”地心引力的影响,除了用脚踢,还可以用手拍。不过奇怪的是,我们很少看到古代中国关于拍球的记载与绘画,只能窥见吉光片羽。在传世的清《康熙南巡图》中,绘有几个儿童在一起拍球的场面,清末画家吴友如也曾有儿童拍球的画作。
云南沧源岩画《球戏图》
天津成为近现代中国篮球最知名的城市。
從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那时的拍球运动相对简单:或者是不带花样的数字比赛,看谁拍得多;或者是带有一些花样的拍球表演,如单腿跷起拍球等等。
玩拍球的多是儿童。或许是因为拍球运动太过简单,只要有一个充气球,便随时随地可以开展,而且满足不了成年男女有挑战性与表演性活动的需求,因此它不像蹴鞠、马球、捶丸那样受成年人喜爱。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充气球,也有很多人拍球娱乐,却并没有将之发展成一项规则复杂、兼具竞争性和观赏性的体育运动。
现代篮球的产生,还得追溯到西方。
篮球与“德智体美”
翻开任何一本篮球读物,介绍篮球发明者时,都说是美国的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说他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春田市的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任教时,为了解决冬天太冷、无法开展室外活动的问题,与他的老师古利克博士一起发明了篮球这种运动。
篮球运动发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
在这样的叙事中,我们为两位博士的天才妙想而赞叹,却很容易忽视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这个背景。实际上,这关系到篮球运动创始的初心,也深刻地影响了篮球在中国的传播。
我们都知道,在19世纪的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获得大发展。不过,当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问题。我们熟知的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集中批判了扭曲的金钱观对传统道德的冲击与破坏,而心智不成熟的青年,特别容易成为这种道德堕落的牺牲品。
当时的基督教,为了应对这种新的社会形势,也在寻求新的宗教教育方式。1844年,在工业革命的心脏伦敦,年轻的乔治·威廉联合十几位来自不同教会派别的青年,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其宗旨是“通过宗教服务来改善青年人的精神生活”。青年会通过宗教来增益青年心智的做法,获得了社会主流的支持,这种形式得以迅速发展。1851年,基督教青年会传入美国,很快,美国成为世界青年会运动的中心。
青年会传入美国之初,与在英国一样,也主要是提供一些宗教服务。不过,一个叫罗伯特·迈克班尼的小伙子,在纽约青年会财务困难、面临解散时进入青年會工作,很快提出了新的纲领,使青年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个纲领就是1866年纽约青年会宣布的:“青年会之内容,为德育、体育、智育 、群育诸部。”
以基督教信仰为根基,以“四育”为主要内容,培养青年的完美人格,成为新时期青年会的宗旨。而在德智体群之中,罗伯特尤其重视体育,认为健全的肉体为完好人格的根基。
青年会提供的新内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为了培养合格的干事,1885年,青年会在春田市创办了一所“青年会干事学校”;1886年增设体育部;1890年,学校改名“国际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而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正是这所学校的体育教员。
因此,篮球的发明,正是为了吸引年轻人参加青年会活动,培养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新一代青年,传播基督教的教义。
以“五 虎 ”为主力的南开篮球队
有趣的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先生面对中国青年会拉拢年轻人信教的现象,为了与之抗衡,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从而提出了“五育”教育观,即德智体美与世界观教育。这成为我们今天常常提到的“德智体”三好学生、“德智体美”四好少年、“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的先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以来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相信每个中国人小时候,都渴望得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吧。
青年会在美国掀起“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的浪潮后,很快传入中国。1895年,北美青年会派遣代表到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青年会,同时,也将在美国刚刚兴起的篮球传入中国。
因此,天津成为近现代中国篮球最知名的城市,孕育了“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与他培养的“南开五虎”、程世春、张长禄等中国篮球名宿。难怪姚明主席与中国篮协决定,将中国篮球博物馆与篮球名人堂设在天津。
而篮球的发源地—春田学院,与中国篮球的缘分也很密切。颁给CBA总冠军的牟作云杯,以中国篮球名宿牟作云先生之名命名,他就毕业于美国春田学院体育系。
篮球的进化
詹姆斯博士发明篮球的时候,对这种未来的运动做了诸多设想。当时的橄榄球、足球、长柄曲棍球,都不太适合作为室内运动,他想到了玛雅人曾经玩过的一种名叫场地球的游戏。
这种游戏的场地,形似一个英文的字母“I”,在场地一端砌一垂直于地面的石圈,球员需要将弹性的橡胶球弹起,击进上面的石圈,而不得使用手脚,只能用膝、大腿等部位,这就要求高超的技巧。
这种投射进圈的目标,与现代篮球相似。不过,具体的投射方式还不太明朗。詹姆斯又想起自己在家乡玩过的一种“打小鸭”的游戏:在高出地面的岩石上,放一小石块作为“小鸭”,小伙伴们站在几米外,投射小石块,试图打落“小鸭”。在这样的游戏中,詹姆斯注意到抛物线投射的重要性,射中目标的关键并非力量,而是准确性,这一原则适合室内运动。
因此,詹姆斯综合抛物线的投射方式和进圈的投射目的,将一对盛桃子的篮子,安装在体育馆二楼的栏杆上,离地面3.05米,队员需要将足球投中篮子—这也成为“篮球”的名称来源。
不过,球投进篮子后,需要上梯取球,要是你投得贼准,可能一上午要爬几十次梯子。于是,詹姆斯和同事创造了一种金属球篮,底部没有封闭,有一个小口,只需用竿子捅一下就好,比上梯轻松多了。
可老要捅球也不是个事,他们就在篮圈下面用网袋代替筐身与筐底,进球后,拉一拉拴在网袋上的绳子,球就抖下来了,这似乎比捅球又要轻松一点。
直到1913年,金属篮圈下面挂线网的篮筐,才开始被普遍采用。这时距离篮球被发明,已经过了20余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