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泓碧水的这边和那边

2019-10-09铁栗

大理文化 2019年8期
关键词:环湖洱海湖水

铁栗

一部《环湖一周》捧在手里时,我最先看到的是北雁的名字。逆着沙沙而来的时光,我从北雁的现在看向他的以往,终于看到了他的童年。那时候他住在一个多湖的县份,每天清晨或者午后,他从古意幽深的小巷里望出去,目光触到的是一片片水域。老家的湖实在是太多了,东有东湖,西有西湖,还有茈碧湖和海西海,都是天成的佳景。令人称奇的是,盈溢的湖水开掘出河,然后向南,最终对洱海形成了哺育。

我完全可以想象,在北雁的少年时期,他的梦境定然辽远。多水的地方往往少见苍凉,这里和那里都是温暖的宁静,一种性情漫延了老家的朝暮。北雁的身体就是泊船,当那水波轻柔地荡漾起来,他的人生便开始启航。湖水就这么渡着岁月,也这么渡着自己,怅然中又有着丝丝的慰藉。他可以随时上岸,但很快就又潜了下去,因为只有水才能洗去忧思。水使他成长和出落了,再上到岸上他就如同点燃的蜡烛,自身的明亮让他看到了远方。

多年后的某一刻,春歇了,夏至。北雁从季节的交替中抬起头来,才知道有许多岁月都逝去了,而且他自己也移居到了洱海边上。这个时候他已成为一名作家,却还在亲水,闲暇时总把目光投向洱海。他感到这张只属于大理的清丽面孔已经疲惫了,在眼下这些粗疏的时间和空间里,它的疲惫就如无法破译的潜隐秘密。那以后北雁便开始走访洱海周边,他采集资料,运足力气,终于将一部定名为《环湖一周》的纪实散文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环湖一周》是一种新生的笔调,这种新生体现在它的语言上。读《环湖一周》等同看洱海的全貌,清逸之中共享一片绚烂,它给予我的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这种美好来自于北雁的写作态度,他把精力放在语言的深化上,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更大的表现能力。应当说北雁还不是那种“玩”文学的作家,因此他在语言的排列与组合上彰显了魅力,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作家的思想和修养。正因为北雁注重了这一点,他才把握了语言的精致与深刻,让一部作品跳跃起既属于洱海又属于文学的灵魂。

在北雁的笔下,洱海是美丽的。这种美丽的起初是不够鲜明的,就像天地发出的梦语,有着密码般的语法和象征。现代人的特点就是较真,既然你写了这样的作品,别人就得问你表达了什么。不得不承认,《环湖一周》里有许多本该明确的东西都被潜隐了,这种并不惯常的做法让文章在文本上难以定义。然而当我读到《环湖一周》的深处,才发现所谓文本上的难以定义只是误解,实际上它比北雁的早期作品更具披沥性。一时间,作者发自内心的感觉和认识,以及他立于现世的呐喊与难言,都已旗帜般地鲜明了。

所谓文章的披沥陈辞,无外乎就是鲜明和透彻,让人一眼就可以明了。北雁这人也是崇尚明了的,他在洱海周边走访了几天便感觉出来,“外地资本的迅速注入,同样会给我们留下一个破碎的洱海”。这说明北雁并不只是关注洱海诗意的那面,在他“怀着一种浪漫情思继续向前”的同时,他的“双脚已经略略生疼”。相信读者看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北雁的“浪漫情思”和“略略生疼”其实不是感受,而是一种对于悲剧不再落幕的渴望。

凡是有艺术理想的作家都是这样,当他站在一种文明的质变面前,他所求取的就远远不止看上去那么简单。实际上洱海的变化早在千年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洱海的水波荡漾在太和城边,是后来的水位缩小才形成了大理坝子。想到在这千余年的时光中,曾有满眼的稻田都是洱海之水的灌溉,年轻的北雁便对洱海由衷地感激。他不光是冲着“这湖水演绎的光辉历史”,还冲着“这湖水缔造的农耕文明。”岁月让洱海具有了母亲的情怀,她的明眸瞟过和忧伤一笑,都让北雁想到了那些针对洱海的不当抉择和历史取舍。

在洱海周边的走访中,北雁的眼前已没了那种自然的纯性,也很少看到稻田从前的金黄。“土地承包给成批涌来的人,苗圃基地、人造花园、塑料大棚、旅游景点,这些项目占用了大片的耕地,成为洱海沿岸的另一种风景。”有了项目就有了钱,那里的人开始作事了,他们将轿车和豪宅作为新的攀比资本。在《环湖一周》的一个章节中,北雁面对着眼前的“时尚”回想起老家的境况,此后的笔调就变得沉重起来。他写到老家的一个青年盖了新房,装修完毕还没来得及搬进去,却又无奈地将新房拿去抵了赌债。

纵观整部《环湖一周》,北雁的许多文字都是沉重的,惊心的,这与诗情画意的洱海极不相融。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写作符合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并且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从那个青年将新房拿去还了赌债的细节上看,北雁似乎在有意地寓言,一种美好正悻悻而去,一种荒芜正悻悻而来。让人欣慰的是,随着他走访的逐渐深入,他又开始让通篇都充满了“新寓言”的风格,并着力于蕴含深邃的寓意,体现出一种哲理取向。

《环湖一周》的全篇都贯穿着一个“走”字,这种走是作者的走,也是作品的走。既然“走”已成为作品的生命脉络,即使无意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闲适无聊的,也有步履匆遽的,都是一方天地的人生原态。如此我就不用去猜,这正是北雁所要彰显的东西。其后的结果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方天地的人在精神层面存在着焦虑,他们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十分性急。我这么说是不过分的,从追逐到拥有再到失去,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变形。

追逐与拥有,与明智,与方式,向来都关联紧密。这就好比你想放掉池塘里的水,那你就得事先挖好沟渠,否则那水就会到处漫延。北雁显然也是关注到这点的,所以他写到的追逐很像是资源的无度借贷,今日得到了就不去考虑明日的缺失。通过许多的事例,北雁把某种哲理埋进《环湖一周》里,从而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真知灼见和忧患意識。这绝非是一种见仁见智的事,人既然不能填平内心的欠缺感,这种感觉就会永远存在。

可以直截了当地说,只有把“欠缺”作为一个问题加以解决,人的生命才有趋于完美的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点,北雁开始呼唤愿望与现实的流转方式,并且强调,这种方式必须是全新的,正确的。不会有人反问“否则”会是怎样,这个问题没有否则。人的可悲其实都是一个个时间的故事,没有钱时我们承受着贫瘠的压力,有了钱时却又遭遇精神的陷落。关于这北雁已分析得很清楚了,那个用新房还了赌债的青年就是如此。新房对他不是幻影,而他却在拥有的瞬间即已失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从《环湖一周》的通篇上看,它的基调是明亮的,而且北雁的走访也并不总是苦行和灼烤。在他往往返返的旅途之中,他的身心一直驰骋着,自由着,一打眼儿就看到了那种梦幻般的美丽。写到这些他也是不遗余力的,所有的排污管道都被取缔了,沿岸的饭店和客栈也被关停了,整个洱海呈现出它原有的明亮和清澈。这样的画面让北雁心思柔软,他以近乎失控的文字进行描述,整个洱海在他笔下闪出本质的秀丽。

这一次是从西城尾到磻溪,北雁看到水质清澈的灵泉溪流入洱海,芦草和水鸟成了可人的风景。沿途五六百米的湖岸都被栅栏围着,北雁开始感叹,继而声称那是一条文明的警戒线。“一片小小的林子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正是这样一个个稀有人迹的地方,才是鸟儿栖居的天堂。”其实我知道,北雁所说的“稀有人迹”只是感觉。真实的情况是,有三个孩子赤身裸体地在水里嬉戏,他们将湖水扬向空中,愉快的欢叫掺进清纯的阳光里。

湛蓝的湖水,隐居的水鸟,赤裸的孩子,北雁已描绘出洱海原本的诗意。阅读如此清丽的文字,那湛蓝的湖水便荡漾起来,如同母亲的爱意,一次次地拍击着我的心壁。尽管水中的孩子只是北雁的偶遇,但作为文学作品的细节,它传递给读者的却是另一种信息:这泓碧水不仅滋润着我们的生命,还洗涤着我们的人生。从古到今,自然万物,没有一样是可以离开水的。即使是这洱海的本身,它也需要接受一场场天浴,否则就不可能盈满丰润。

一部《环湖一周》,洋洋洒洒的20余万字,读起来畅快淋漓。然而,我之所以没在此文当中称自己为笔者或别的什么,就是想在这里暗示一下,我是一名资深读者。既然是资深的,那我肯定就看得出来,《环湖一周》的写作仍是过程性的,而且有些叙述还显得繁复少韵。我认为,作家对于现象的描写要有深入,不能只写现象,还应写出作家对于这种现象的悟化和酵酿。

既然写作还有那么多的要求,那就说明这个行当真的很不容易。北雁作为近年崛起的青年作家,他一上来就做到了寓意幽深,语言清新,这肯定是令人欣慰的事。无论怎样我们都得承认,《环湖一周》是一部不错的作品,看完之后我最想对其他读者说的是:收下吧,这是一片蓝色梦境的情感诉说。

猜你喜欢

环湖洱海湖水
湖水和北风忆
心中有湖水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湖边
涟漪湖水
走到洱海
诗意洱海
洱海太湖石
武汉市中心城区环湖公园的非使用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