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天满宫里的诗人和怨灵
2019-10-09泗溪
泗溪
天真无邪的田野乡村,宁静治愈的山间寺院,饱含诚意的在地美食,都难以穷尽京都的美好,我所见过的京都的风与物,都想要小心收藏。天满宫是日本全国最著名的神社之一,这里供奉着被视为“学识之神”的10世纪的学者----菅原 道真。北野天满宫与太宰府天满宫、防府天满宫并称为日本三大天神。
神宫的楼门高大威武,从楼门到三光门是一条长长的参道,左右两旁分立着四个小神社:白大夫社、福部社、火之御子社、老松社;之后是两个牺牲石像,神牛居左,靈猪居右,很多游客用手虔诚地摸遍它们的全身,再摸摸自己的头,对神灵的感应非常崇信 。
参道和本殿的周围有一圈神社建筑,如众星拱月。铺地的石子都是非常美丽的浅色鹅卵石。东边是宝物殿、讲社和社务所,南边是绘马挂所,摆着几张桌子,上面笔墨俱全,供人在木牌上写下自己的祈愿,然后挂在一排排的木架上。西边和北边排列着不少附属的小神社,有的一个鸟居供着两个神灵。中庭的亭子顶棚上方有很多很多的雕花、雕刻和书法,去北野天满宫的话一定要记得去看看,一个一个看过来,似乎可以看很久。
北野天满宫的气质的,不是我们印象中张扬的火红,是那种低调但很高贵的气质,充满着平安时代的唐朝风情。院里的诗碑全部篆刻汉语,很多中国的典故,华灯初上,会让人有种穿越回唐朝的错觉。来北野天满宫如果是红叶季,满园的红枫,或许就变成了莫奈的调色盘,莺桥成了夜枫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灯光映射下红色的桥漆非常抢眼。曾赢得天下的丰臣秀吉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权利而举办大茶会。作为这一历史大事件的舞台,想必当时北野天满宫的红叶也一定十分迷人。秋季不妨来这里,一边遥想那段历史,一边感受京都的风情。这里还栽种了一千多株菅原道真最爱的梅花,二月底到三月中开放,应是有别于樱花的一道独特风景。
这里祭祀着“学问之神”菅原道真,类似于中国的孔庙,人气颇高,希望获得好成绩的学生们,经常会在考试前结伴前往天满宫祈福,以求学问之神眷顾。神社内虔诚的信徒、满庭院盛开的梅花,让人对殿内那位慈眉善目的长者不禁肃然起敬。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高坐在神座上的人,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曲折离奇的故事,少年神童、伟大诗人,可怖怨灵,皆是此人,且怨灵作祟的名声远比生前美名更广,令人唏嘘不已。而日本对这样一位名人名鬼的处理方式,也值得玩味。
诗人菅原道真:日本的白居易
公元845年8月,菅原道真出生于日本儒学世家,年幼时即长于诗歌,18岁为文章生,33岁任贰部少辅,并为文章博士,深得宇多天皇、醍醐天皇的信任和重用,是日本少有的以才学而登高位的诗人。他所在的时代,中唐文学在日本流行盛广,白居易的诗歌更是风靡一时,和当时的许多优秀贵族文人一样,他也喜爱白乐天的诗歌,从形到意、从修辞到诗风都受其影响颇深。学界公认菅原道真的汉诗汉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可说是站在平安时代汉文学的巅峰,时人称之为“文道之祖,诗境之主”。
日本京都,艺妓在北野天满宫准备绿茶,迎接一年一度的梅花节到来。
祈福的心愿牌堆叠在一起,写满了求学者的期待。
菅原道真的著作,主要有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菅氏遗诫》等。他是一位感觉敏锐、情感丰富的诗人,说他是日本的白居易,不仅是因为道真诗风有学习模仿白诗之处,更重要的是,他歌咏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宫廷中的莺莺燕燕,转而关注民生疾苦,世情艰难。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文化背景与个人的成长环境也很不相同,但是深受儒家教化的文人大多怀有兼济天下的志向,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和菅原道真两人入仕后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谪居期间的痛苦心境大体相似,对世事人情的感伤均有诗作,竟有跨越时空的共鸣。
菅原道真的诗歌创作高峰是在遭遇贬谪之后,他一路亲眼见识了边地民众疾苦,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寒早十首》、《路遇白头翁》、《舟行五事》等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所作。其中,《寒早十首》记述的是不同行业不同境遇却都生计艰难困苦的民众,他们有人为躲避苛捐杂税而背井离乡,有人夜以继日地种药却难疗自身贫病,有人攀岩涉险仍然难以维持家计。这十首诗读来多艰辛,道真笔下的渔夫“不屑风波险,唯要受雇频”,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样一位忧心民生、才华横溢的诗人,却遭到了政敌毁灭性的打击。
沿着屋檐挂了一圈精致的字画,如果不急于赶路,大可停下脚步喝一杯茶,静静欣赏。
公元901年,在藤原氏的策划下,菅原道真因莫须有罪被贬至九州,3天内被驱逐离京,四子分别被流放到四地,只允许最小的一子一女随行。政敌还严令各地驿站不许向其提供粮米与马匹,道真年老体衰,又患胃疾不愈,在士兵的押送下,一路上受尽折磨与屈辱。“驿长莫惊时变改,一荣一落是春秋”,太宰府自古就是贵族左迁之地,境况更加凄凉。从繁华的京都来到蛮荒之地的“冷宫”,心中悲愤凄凉又无处说。这期间便做了《秋夜》等诗作,其心境恰是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公元903年初,道真自觉生命危殆,遂将在太宰府写的《闻雁》、《叙意一百韵》、《不出门》、《听钟声》、《灯灭二绝》等诗结为一卷,题名《菅家后集》,送与好友纪长谷雄。不久,便凄然长逝。
诗人性情高洁,生前爱梅,离开京都时作咏梅的和歌,其意为:东风吹起时,务必乘风将香味带来,即便主人不在了,也不要忘记春天。今日日本全国各地天满宫内种有成千上万的梅花,在樱花之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梅花盛开时,不知在其中流连忘返的人们,是否能体会那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忧国忧民之心?
政治家菅原道真:日本的屈原
菅原道真是日本历史上继吉备真备之后,第二位文人出身的朝廷重臣,是一位地道的政治家。他一生崇尚儒家思想,推崇“尊王忠君”的思想,主张政治改革,强化皇权。当时的日本,以藤原家族为代表的“摄关政治”正在形成,皇权已开始衰落,天皇欲依靠新拔擢的文官巩固皇权,藤原家族则大肆鼓吹“诗人无用”论,借此排除异己。两种势力激烈角逐,站在风口浪尖的菅原道真无法全身而退,深陷在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他一生中遭遇两次贬谪,或是毫无缘由或是诬陷。
公元886正月,關白藤原基经的长子,16岁的时平元服。半月后,朝中数十名高官易职,道真被免去式部少辅、文章博士等官职,改任赞州(现在的香川县)。此去经年,他在任一方兴修水利,造福于民。五年后,藤原基经去世,菅原道真被宇多天皇任用为“藏人头”(类似于天皇机要秘书一职),随侍帝侧,从此平步青云。公元895年升任从三位权中纳言,长女成为宇多天皇的女侍。公元897年他的女儿嫁给了宇多天皇之子齐世亲王,同年,宇多天皇让位与醍醐天皇。醍醐天皇继续重用道真,升任其为正三位权大纳言、兼任右近卫大将和中宫大夫。晋升的势头似乎有增无减,上一次贬谪的经历没有让他明白政治斗争的险恶,也曾有人劝他急流勇退,他并未接受。对才学的自信、对忠诚的自信,让他选择了留下。
公元901年,藤原时平向17岁的醍醐天皇奏称,菅原道真欲行废立事,将醍醐天皇废掉,另立齐世亲王(其妻为道真之女)为帝。醍醐天皇未加深思,立刻将道真贬黜出京,从接到流放的通知到动身,居然仅有短短3天时间。宇多上皇闻讯意图阻止但未能成功。作为政治家的菅原道真显然是失败的,一身正气抵不过权谋,最后连澄清自己的机会也没有。
?清苦无依的道真,在被贬谪期间思念天皇,常取出御赐的衣物朝拜,然而他的一片忠心并未换来君主的赦免,只是不断地收到家境艰难的消息,承受幼子夭折的噩耗。一腔热血空许国,贫病中的菅原道真两年后在左迁地病逝。他的遭遇不禁让人想起有过相似命运的屈原,正如贾谊在《吊屈原赋》所写:“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屈原也是才华横溢,也曾身居高位,楚怀王时期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仅次于令尹。受奸臣嫉恨和谗言所害,楚怀王将屈原流放到汉北。两位文学大神的经历何其相似,哀莫大于心死, 屈原在楚顷襄王时期继续不得志,郁郁寡欢之下终于自沉汨罗江。屈原死后五十多年,楚国亡。道真死后六十多年,藤原道长出世,带来了摄关政治的巅峰,藤原家豪言“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这座桥是北野天滿宮的名景,站在桥上赏梅或是秋季看夜枫,都是绝美的画面。
成名之路:怨灵的力量与忠君的楷模
菅原道真和屈原生前的经历颇为相似,但身后却大不一样。屈原死后民众思念不已,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纪念他,与时节相结合,渐渐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菅原道真的身后事,却是一部恐怖片。
道真死后不久,瘟疫开始在京城肆意蔓延,藤原时平毙命,醍醐天皇的皇子也病死了。接替道真右大臣职位的人,也在某次狩猎中坠落泥沼,尸首无存。人们开始传言,是道真的怨灵回来报仇了。公元930年初夏,正当醍醐天皇和公卿们商议祈雨之事时,皇宫上空黑云压境,一阵耀眼的强光过后,清凉殿遭遇雷击。《日本记略》记载:“延长八年六月廿六日戊午,诸卿侍殿上,各议请雨之事。午三刻从爱宕山上黒云起,急有阴泽,俄而雷声大鸣,堕清凉殿第一柱上,有霹雳神火,侍殿上之者,大纳言正三位兼行民部卿藤原朝臣清贯衣烧胸裂夭亡(年六十四),又从四位下行右中弁兼内藏头平朝臣希世颜烧而卧,又登紫宸殿者,右兵卫佐美努忠包髪烧死亡,纪荫连腹燔闷乱,安昙宗仁膝烧而卧。”这就是著名的“清凉殿落雷事件”。罹难的大臣之中,藤原清贯是左大臣藤原时平的死党,当时受命监视菅原左迁九州,这回他被落雷劈穿胸膛,死状惨不忍睹。醍醐天皇虽然侥幸没有被雷击中,可是他亲眼目睹现场惨案,被惊吓的目瞪口呆,在侍卫的搀扶下才得以离场。听信谗言的始作俑者,亲眼目睹了可怕的雷击,又听到“这是菅原道真的怨灵在作祟”、“菅原道真化身成为雷神来索命”等传闻,醍醐天皇惊惧之下,竟于三月之后病死。
朝廷为了平息怨灵的愤怒,为菅原道真平反,将其从二位太宰权帅恢复为正二位右大臣(几十年后还追赠正一位左大臣、太政大臣),又将他一同遭受流放的几个儿子召回京都。然而道真的怨灵似乎仍有不满,或许是老实人被欺负久了,终于忍无可忍发起怒来一发不可收拾,瘟疫、干旱不断烦扰京都,朝廷最终决定加大安抚力度——建神社。“清凉殿雷击事件”让人感受到了道真怨灵的威力,他被奉为“雷火之神”,在公元947年建成的北野天满宫中祭祀。就这样,生前为诗人、政治家的菅原道真,死后便成了“雷神”,被描绘成一幅吓人的模样,以北野天满宫为中心,为日本全国民众所崇敬。
对比我国的忠臣义士,不乏有冤屈受死的,但他们大多坚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信条,即便身死,也不生事端。相比之下,这位生前关爱民生的诗人,死后对民众降下瘟疫、天灾,对比是否有些强烈?这其实与日本信仰体系以及怨灵文化有关。日本自古便有非常浓厚的泛灵信仰,相信山林、湖泊、田野无处不在鬼神,号称拥有“八百万神灵”。公元6世纪开始,中国的阴阳五行说开始传入日本,到7世纪时,天武天皇创设阴阳尞,正式将阴阳道纳入政府管辖。平安时代的天灾人祸都被解释成为妖魔鬼怪作祟,其中以崇德天皇、早良亲王、菅原道真、平将门四大怨灵最为著名,在日本当代小说家梦枕貘《阴阳师》系列小说中,还描述过平安时代百鬼夜行的场景。
直到17世纪的江户时代,随着朱子学在日本的流行,被视为日本古今第一文臣的菅原道真开始以“学神”的名义出现。明治维新后,政府竭尽全力打造“忠君”的意识形态,即使被流放也未曾抱怨过天皇的菅原道真便被选为了楷模。被贬谪太宰府时,道真作诗“去年今夜侍清凉,秋思诗篇独断肠。恩赐御衣今在此,捧持每日拜余香。”作为忠君诗作的代表,在明治维新时期受到热烈追捧。与此同时,在日本历史上,菅原道真率先提出了“和魂汉才”的文教主张,认为“凡国学所要,虽欲论涉古今究天人,其自非和魂汉才,不能阚其阃奥矣”(《菅氏遗诫》)。这与我国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异曲同工之妙,明治维新后兴起的“和魂洋才”也是一脉相承。此后,菅原道真雷神的形象不断弱化,人们将这位杰出的学者和诗人尊为文神、教育之祖,奉之为“天满天神”,他的形象也就变得温和而又慈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