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验创新的“内能 热传递”教学设计

2019-10-09刘沁心

物理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内能燃机势能

刘沁心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江苏 南京 211102)

1 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学科,而实验教学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挖掘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水平.除了教科书所规定的必做实验,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非常规物理实验,或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型器材,对于部分物理知识的教学也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若没有这些创新实验,学生对内能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对热传递也仅仅依靠小学科学课上学过的知识.这样的课堂虽然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与个性发展.基于此,教师要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

2 “内能 热传递”教学过程

“内能 热传递”是在学生完成分子动理论和机械能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内能这种全新的能量,并了解改变内能的其中一种方式——热传递.既是前面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笔者通过设计一系列创新实验与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内能的概念与热传递.

图1 橡皮筋动力小车

2.1 利用两种小车,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橡皮筋动力小车.

师:不用手推,你可以让图1小车动起来吗?

(演示:转动车轮,使橡皮筋形变,小车动起来.)

师:运动的小车具有什么能?

生:动能.

师:它的动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的?

生:橡皮筋的弹性势能.

图2 外燃机小车

演示实验2:外燃机小车.

师:这个小车的管内只有空气,你可以让它动起来吗?

(演示: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小车动起来,如图2所示.)

师:小车此时的动能必然也是一种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能量是一种与分子热运动有关的能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能”.

设计意图:内能是一种十分抽象的能量,课本上直接给出汽油、煤、天然气等燃烧放热,以及物体摩擦发热,释放的都是一种与热运动有关的能量,即内能.笔者认为这样直接指出内能,学生直观体验不够,无法理解这种能量.而通过外燃机小车与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对比,发现小车的动能必然由一种能量转化而来,加热气缸后才可以有能量转化出来,学生直观体验到此能量与温度及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有利于之后学习的铺垫.

2.2 认识内能

2.2.1 内能的定义

师:要认识内能,我们必须回顾分子动理论.分子动理论有哪些内容?

生: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空隙.

师:类比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你觉得分子有动能和势能吗?

生:有,因为分子在运动,所以有动能.

师:我们称之为分子动能.

生:弹簧有相互作用力,物体和地球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它们有势能,因为分子间也有相互作用力,所以也有势能.

师:我们称之为分子势能.

师:一个物体动能与势能的总和是机械能,那么一个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是什么呢?

生:内能.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物体内部有大量分子,所以内能应该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非常好,这就是内能的概念.

师:汽油、柴油燃烧释放的能量属于内能,摩擦生的热也属于内能.

设计意图:此处主要是类比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有动能和势能吗,进而得出内能的概念.需注意的是,研究单个分子的分子动能和与分子势能和是没有意义的,教学时应强调此点.

2.2.2 哪些物体有内能

(投影图片3:地面上运动的外燃机小车.)

师:此时管内的空气有内能吗?为什么?

生:有内能转化为小车机械能.

(投影图片4:地面上静止的外燃机小车.)

师:现在管内的空气有没有内能?为什么?

图3 点火加热的外燃机小车

图4 静止的外燃机小车

生:有,空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所以此时空气有内能.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有加热后的、温度高的物体才具有内能,此时必须通过实例深化理解内能的概念,只要分子运动不停止,内能就一直存在,通过图3与图4同一辆小车不同状态下的对比,很好地形成了认知冲突.

演示实验3:温差发电灯泡.

图5 加热一端后亮起的温差发电灯泡

(演示:加热温差发电灯泡后灯泡亮起,如图5.)

师:加热后的金属有内能吗?为什么?

生:因为其转化为灯泡的电能.

师:冷的金属有没有内能?

(演示:冷水泡加热端,使灯熄灭)

师:此时,没有内能再转化为灯泡的电能了.现在,我让金属的另一端变冷,有多冷?-78 ℃.

图6 冷却一端后亮起的温差发电灯泡

(演示:金属另一端放干冰,灯泡再次亮起,如图6.)

师:灯亮了,这说明什么?

生:冷的金属有内能.

师:为什么-78 ℃的金属也有内能呢?

生:因为此时金属分子也在运动.

师:其实,这套装置是利用温差发电的原理,只要两端金属间存在足够的温度差,金属的内能就能被转化利用起来.

师:所以,你觉得什么物体有内能?为什么?

生:一切物体,因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

师:一切物体都有内能,那是不是一切物体都有机械能?

生:一切物体都有内能,但不是所有物体都有机械能.只有正在运动或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才具有机械能.

设计意图:课本以及大多数教师在这块的处理方式仅仅是展示出一张冰山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任何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推理出:无论温度高低物体都有内能,缺乏真实体验,甚至心中可能还存有疑惑.此处笔者创新性地使用温差发电小灯泡,巧妙地利用该装置只要两端金属间存在足够的温度差,金属的内能就能被转化利用起来.学生在观察到加热后灯泡亮并不惊讶,他们已经形成思维惯性,只要加热,金属的内能就可以转化成灯泡的电能.但是接下来的实验让他们形成了激烈的认知冲突:金属一端加-78 ℃的干冰,金属的内能仍然能转化出来.现象清楚,疑惑解除,概念加深.

2.2.3 内能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投影图片:地面上运动的外燃机小车.)

师:空气本身有内能,可是加热后空气的内能才转化为小车的机械能,这又说明什么?

生: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师:温度会影响内能吗?又是如何影响的呢?

设计意图:此处再次利用外燃机小车引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承上启下.

分组实验1:观察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图7 冷、热水中的红墨水

师:请大家按照书本活动12.4的要求,完成实验,老师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演示红墨水的扩散.如图7,上面这根试管是冷水,下面是热水.

演示实验4:在两根试管中同时滴红墨水.

师:你观察到的现象和老师的一样吗?此现象说明什么?

生:温度越高,墨水扩散得越快.

师:墨水扩散得快说明什么?

生: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越大.

师:所以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设计意图:创新性地利用横试管演示红墨水的扩散实验,可显示横向的扩散,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避免了部分学生会认为墨水扩散主要是因为墨水受到重力的缘故.

(投影:3杯水,如图8.)

图8 质量、温度不同的3杯水

师:哪杯水的内能最大?

生:A杯水质量大温度高,所以内能最大.

师:为什么?

生:内能还与物体质量有关,分子数越多,所有分子动能和与势能和就越大,内能就越大.

师:哪杯水的内能最小?

生:B.

2.3 热传递

师:B这杯水内能最小,不改变水的质量,你能想方法增大水的内能吗?

生:用火烧、太阳晒、放到热水里、用手捂.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火、太阳、热水、手与水之间都存在温度差.

师:为什么它们之间存在温差,就可以改变冷水的内能?对另一个物体的内能会有影响吗?

师:现在我们就选用其中一种方法,将这杯冷水放入大杯热水中,看看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吗?

图9 温度传感器测水温

分组实验2:冷水放进热水里,观察它们温度的变化.

师:将温度探头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如图9;待传感器温度示数稳定后,再将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如图10,在温度传感器显示屏上观察两杯水的温度变化,如图11.

图10 温度传感器测水温 图11 温度传感器显示屏

同时教师会将温度数据采集录入电脑坐标系中.

(投影温度坐标图像,如图12.)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冷水温度升高,热水温度降低,最终温度相等.

师:这些现象说明冷水和热水的内能分别经历了怎样的改变?

图12 温度数据采集图像

生:冷水内能增大,热水内能减少.

师:这说明内能在冷水和热水之间发生了转移.我们把这种物体之间内能转移的现象叫作热传递.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学习过热传递,所以教材在这块内容上采取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递实例的方式,总结其规律,缺乏直观体验.笔者利用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变化图像,形象直观地体现了发生热传递时两物体内能的变化以及热传递最终的结果.

师:用火烧、太阳晒、放到热水里、用手捂这些方法都属于热传递,要发生热传递,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生:两个物体存在温度差.

师:内能会一直发生转移吗?

生:不会.

师:什么时候内能就停止转移了?为什么?

生:最后它们温度相等,内能不变,所以此时内能停止转移.

师:结合以上实例,你觉得发生热传递时,内能总是从哪里转移到哪里?

生1: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师:你们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怎样反驳生2呢?

(演示此时的一小杯冷水和一大杯热水.)

师:冷水热水温度此时相等,但大烧杯中水的内能大,它们放在一起,还能发生热传递吗?这说明什么?

生:热传递时,能量不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2.4 热量

师:我们就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能量叫作热量,符号Q表示,单位焦耳.

师: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具有”多少热量吗?

生:不能,因为热量是转移的那部分能量.

师:所以,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

2.5 小结

(投影图片:地面上运动的外燃机小车.)

师:课堂一开始的这辆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哪些知识?

生: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小车的机械能,气体有内能;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气体内能增大是因为火与气体之间发生了热传递;气体增加的内能叫作热量.

设计意图:外燃机小车贯穿整节课,既引入内能概念,又铺垫了哪些物体有内能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总结外燃机小车上包含的本节课知识,使学生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很好地结合了生活实际,贯彻了新课标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3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物理实验变得具象生动,将冰冷的实验过程变得充满温度.通过多媒体、改进原实验、制作小实验等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生活中启迪,从课堂中创新,达到初中物理实验高效课堂,提升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内能燃机势能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新一代9F重型燃机静止变频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细辨温度、热量和内能
公共建筑供冷期直燃机耗气量确定方法
浅谈进气温度对燃机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
做功还是热传递
势能的正负取值及零势能面选择问题初探
全球首例使用3台6F.01燃机点火成功
热和能易错点辨析
“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