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龙屯村
——历史的见证者

2019-10-09乡乡,孙晋楠

乡村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龙土司城堡

区位: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

民族:汉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

面积:34.4平方公里

人口:约3000人

海龙屯村原本是一个偏安贵州籍籍无名的小村,2015年,因世界遗产海龙屯而备受关注。

海龙屯,隐藏于遵义深山中几百年,建于险峻的龙岩山巅,三面环溪、一面衔山,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被世人重新发现。它始建于抗蒙战事正酣的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毁弃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震惊朝野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的战火中。

藏于深山中的海龙屯遗址如今已是荒草丛生、空旷如平地,但宫址地基的轮廓依然清晰可见,还有公元1600年兵备道傅光宅为超度阵亡将士亡灵而建的海潮寺。散落于地表的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从屋脊坠落的各种陶兽碎片,纵横交错的石质基础无一不在表明屯内曾经的建筑恢弘瑰丽、错落有致、器宇轩昂。城墙、建筑基石等石砌建筑物仍保留400年前的规模,为研究贵州古建筑提供了佐证,填补了贵州建筑史的空白。专家们认为,海龙屯是中国南方封建土司文化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示了杨氏家族政权长达725年的统治,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当初明军的一把火,海龙屯的木质建筑已被焚毁,但城墙、关隘、水牢、马道等遗迹却保持完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军事城堡,是一部研究中国中世纪军事政治技术工艺的档案。

海龙屯是绵延时间最长的土司文化大本营。所谓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乃元朝效仿唐代的“羁縻之制”,用于受封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的产物。在土司的统治下,土地和人民归土司世袭所有。透过海龙屯,土司的权势、与王朝错综复杂、微妙的关系可见一斑,它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完整有力的样本。

海龙屯是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海龙屯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开始的“改土归流”的变迁。让土司制度研究领域有了可感知和触摸的对象,配以文献记载,可以形成对土司制度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播州杨氏本身是一个武功赫赫的家族,从唐代杨端到明末杨应龙,一直是遵义的实际统治者。海龙屯,正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这个因明朝“改土归流”政策而兴盛的家族,传至第30世杨应龙时,亦随土官统治结束一并消匿。杨应龙在与朝廷激战114天,胜利无望之下选择燃大火焚烧宫殿,随后自缢身亡。这个被世代坚守、被期许为“以为子孙万代之基”的海龙囤灰飞烟灭,仅留下这片废墟。

作为亚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军事防御城堡,海龙屯最初的设计是为抵御蒙古大军而构筑的军事堡垒,只是蒙古铁骑尚未逼近海龙屯,江山却已易主。平播一役,明朝当局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才把这里攻陷。借自然天险筑军事城堡,设立远、中、近的军事防御体系,屯兵于民 ,建立自给自足的军事给养保障 ,是海龙屯军事城堡防御思想的集中体现。海龙屯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屯前设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随山势绵延十余里,别有一番气象。除此之外,作为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建筑,海龙屯建筑工艺精湛也非同一般。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申遗”成功,这是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

这座在风雨苍桑中走过700多年的军事古堡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重达数吨大石、十余米高的古墙,在经历战火和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傲然屹立,向世界宣示它曾经的显赫。

要想多感受一下海龙屯的魅力,不妨去海龙屯的传奇星空露营地住一晚。错落有致、依山势而建的帐篷露营区,所有的帐篷大门都朝着一个方向——海龙屯土司遗址所在的龙岩山脉。这里不仅视野开阔,帐篷四周生态植被繁茂。来到这里,完全置身于山野绿色之中,时刻享受大自然的芬芳,面朝青山,草长莺飞。

猜你喜欢

海龙土司城堡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魔逗城堡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奇妙的“中华海龙”
海龙与海马
海龙卷是什么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