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心理咨询师:很多患者是吓死的
2019-10-08
很多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是被“癌症”两个字吓死的。在最后的日子,他们除了忍受疼痛和孤独,还要时刻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有的患者因为怕死而去跳河;有的患者为了猝死,一口气爬了20层楼……
唐婧作为一名国家二级执业心理咨询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为癌症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的肿瘤心理康复顾问。2014年至今,她已为50余位癌症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深度心理咨询。
很多癌症患者是吓死的
2006年,唐婧从英国留学归来入职北京某三甲医院,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由于不适应国内医院的体制与环境,半年后她选择了辞职。
此后7年中,唐婧换了三家500强外企。她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变成肿瘤患者,到最后含泪撒手人寰。
唐婧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14年,她曾经的顶头上司——46岁的跨国企业亚洲区高管,从查出肝癌到去世,仅仅相隔了十天。大家都说,肝脏上的肿瘤一定跟着他好些年了,怎么会在短短十天内就夺取他的性命?一位医生朋友告诉唐婧,很多病人都这样,他们不是病死的,是被“癌症”两个字吓死的。
就在这位高管去世的两个星期后,唐婧的前同事兼好友被查出罹患胰腺癌晚期。胰腺癌也被称为“癌中之王”,一旦查出,通常就是晚期,恶化程度很高,医生预计,她只能再活半年。
病情确诊后的第三天,她来见唐婧,哭着说查出癌症的那天晚上,她就一夜没睡着。第一天还能系上的裤子,第二天就要松一个扣子,到第三天已经完全系不上了。唐婧第一次知道,癌症的真正恐怖之处——原来人一旦精神崩溃了,肿瘤可以如此快地疯长。
后来很多患者的经历也是如此——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唐婧一直陪伴朋友,每周为她进行心理治疗、催眠治疗。后来,她的生命比原先医生估计的生存期多出了半年。
两位好友的经历,给了唐婧很大的冲击。从那年起,她开始专注于癌症心理康复的研究。
疼痛與孤独是癌症患者挥之不去的阴影
台湾“名嘴”傅达仁在家人陪伴下安乐死的视频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被公开,引起人们的关注。85岁的傅达仁之所以选择安乐死,是因为他在罹患胰腺癌后饱受疼痛之苦。
虽然对于安乐死这种方式大家有着不同的意见。但可以看出,疼痛对于癌症患者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很多癌症患者最后的日子,都在疼痛中度过的。
有些意志力比较坚强的人,在一开始查出癌症之时觉得没什么:“不就是癌症吗?不就少活几年吗?我不怕。”但当疼痛真正来临的时候,人就被击溃了。
“我会不会被疼死?”很多癌症患者都问过这个问题。
因为疼痛,他们要服用阿片类药物,但是这种止痛药有很大的副作用,会引起眩晕、呕吐,加之放疗、化疗等产生的副作用,很多人出现了莫名的躯体疼痛。
疼痛和止痛药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能力,很多患者因此抑郁。他们最常有的表现就是“作”,特别是对离他亲近的人,比如对家属、医生等尤其“作”——挑剔、讽刺、哭闹、猜疑、甚至是谩骂和攻击。
除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很多时候,他们的“作”是因为孤独。孤独感是折磨每个癌症患者的另一大精神困扰。从被确诊癌症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从此便再也不同了。
一个来访者曾经告诉唐婧,他看到恐怖片里的一个场景时,当场失声痛哭。那个场景是:当警探最后找到了女孩所在的那口井时,才发现女孩当时掉下井后不是立刻就死了,她在井底下生活了30年。“我看到那个井壁上到处都是女孩的手指抓痕,我知道她在这30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拼命地想爬出去,但是她一次又一次地掉下来,因为井太深,她根本爬不出去,也没有任何人能拉她一把,我觉得那就是我。”他哭着说。癌症让他觉得,自己就在那口深深的井底,不管怎么努力,都爬不出去。
很多时候,孤独感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即使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但他们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仍旧是不可以对老公、儿女、父母、朋友说的。
有一位来访者,在手术的前一天找唐婧聊了6个小时。她不厌其烦地把自己的一生讲了一遍又一遍。后来,那位来访者再也没有出现过。几个月后,唐婧才得知,她最终没能走下手术台。
死亡是癌症患者绕不开的终极话题
在所有话题中,死亡是癌症患者和唐婧探讨最多的。
很多患者确诊后,从来不敢在家人朋友面前说起死亡。他们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怕死。有些人,即使说出了自己的恐惧,家人通常也会选择回避,告诉他:“别瞎想,你不会死的。”如果患者向医生提起死,医生多半会把家属叫来,说:“我不跟你谈了,我跟你家属谈。”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唐婧觉得对他们有帮助的,首先是要敢于面对死亡这个话题。普通人恐怕无法想象,癌症患者对死亡的恐惧,是超乎想象的。尤其是晚期患者,很多人在病情确诊的那一刻,几乎就相当于被宣判了死刑。等待最终的那一天来临的日子,无比煎熬。
唐婧还记得她接手的第一位患者,是一名50多岁、被确诊乳腺癌三期的女性。她对唐婧说:“你能想象吗?我特别特别怕死,所以我去跳河自杀过。”
还有一位来访者说,猝死是他经常幻想的一件事情。为了能够猝死,他曾经去爬楼,一口气爬20多层。有一次,当他就快要爬到楼顶的时候,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面狂跳,那种感觉特别爽,他甚至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痛快地死去了。但是,这种死法一直都没有在他身上发生。
每做完一次心理咨询,唐婧都感觉是经历了一次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共振。打开别人心结的过程,也是一次直面自己内心的旅程。在唐婧看来,在患者的生命末期,她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治疗者,她能做的更多的是陪伴,让他们在死前不孤单。
在和患者们一次次的交谈中,唐婧也像是经历了一堂堂的死亡教育课。在我们生活的文化环境里,死亡是个始终被回避的话题,每个中国人都缺少一堂死亡课,她希望人们有勇气直面生死这个话题。毕竟,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而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沈阳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