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判决为何吸引80万网友热血围观
2019-10-08
怎样对待侮辱革命烈士、歪曲革命历史的人?看到有人肇事逃逸到底是追还是不追?近日,一场围绕这些案例的研讨会举行,并在网上进行视频直播,引来超过80万人围观。在看似“高冷”的判决里,藏着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风尚的密码。
怎样对待侮辱革命烈士、歪曲革命历史的人?看到有人肇事逃逸到底是追还是不追?4月18日,在大法官胡云腾的主持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对这些案件进行研讨,案件的主审法官在研讨会上“现身说法”。最高审判机关的这个研究院很少“抛头露面”,即便对于法官来说,也略显“神秘”,而这场研讨会通过中国长安网微博,在网络上进行视频直播,立刻引来超过80万网友围观。
用审判捍卫英雄的名誉
侵犯英烈名誉权案件是研讨会的一项重点。2018年5月,“暴走漫画”成为第一个以身试法者。“暴走漫画”的一期节目对叶挺烈士的《囚歌》进行篡改。“千古奇冤,江南一叶”,革命烈士面对敌人屠刀的慷慨悲歌,竟被“演绎”成无痛人流的广告。节目一出,引发众怒。各大平台封禁账号,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在叶挺烈士的亲属提出诉讼后,法院判决“暴走漫画”登报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抚慰金10万元。
与此案类似的还有方志敏烈士名誉侵权案。江西上饶的徐某和余某转发谣言文章,不但诋毁方志敏烈士的名誉还歪曲革命历史,被方志敏烈士的亲属告上法庭。法院对案件的依法审理,旗帜鲜明地保护烈士名誉荣誉,向全社会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英烈不容玷污,谁伤害了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谁就要受到法律全方位的惩处。这种全方位体现在,既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罚、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处罚,还包括在民事诉讼中付出应有的代价,乃至构成犯罪的还要被法院定罪量刑。
这样的案例意义在哪儿?在于对事实的严谨求索,在于对法律的严格适用,但更关键的是——中国法治保护的维度横亘现实与历史,通过规范当下保护历史,通过保护历史让这个民族永葆前行的动力,通过保护英雄让这个国家永葆希望和前途。
用程序筑牢正义的基石
侵犯英烈名誉、荣誉等人格权的案件属于民事案件,我们都知道,根据法律规定,民事案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通俗地说就是“民不举,官不究”。
如果英烈没有后人,或者他们的亲属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提起诉讼,那么侮辱英烈者是否就能够逃脱民事责任?法院审理的案例告诉我们,这绝不可能发生。英烈的名誉属于民族的共同记忆,理应纳入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对于公共利益的保护,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诉讼制度——公益诉讼。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明确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规则,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司法机关共同保护英烈名誉,成为捍卫英烈的最后也是最有力的一道关卡。
去年,江苏淮安、山东烟台先后出现两起在网络侮辱消防烈士的事件,当事人受到治安拘留后,由检察机关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在两起案件中,淮安、烟台两地法院通过审理确认被告侵害消防烈士名誉权的事实,支持了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分别判令被告在媒体公开赔礼道歉。
把对英烈的保护明确纳入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以公益诉讼的方式进行“兜底”,把对英烈的司法保护从“被动”变为主动,清晰地向社会传递这样一种观点:捍卫英烈,守卫良知,并非只是英烈后人的职守,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
用温度守护“弱者”的权益
在“西安奔驰女车主”事件被热议的同时,研讨会探讨了另一起案件:杭州奔驰“退一赔三”案。
在这起案件中,车主王先生在杭州购买了一辆奔驰轿车,却在新车上牌时发现车辆的轮毂和车轮并非原装,导致车辆不能上牌。后来,他发现轮毂和轮胎是销售公司更换的,在卖车时向王先生隐瞒了事实。双方协商不成,王先生将销售公司诉至当地法院,最终在去年8月,杭州中院经过二审认定,销售公司的行为属于故意欺诈,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公司要向王先生退还购车款,并按购车款的三倍支付赔偿金。
与此相似的案件还有去年的广州“小鸣单车”消费公益诉讼案,这是一起由于退缴押金而引起的纠纷。法院最终判令公司返还押金,如不能返还押金则不允许对新用户收取押金,并将现有的押金在公证机关提存;披露押金收支、使用、退还等信息,公证并备案;向消费者赔礼道歉等。
一个个案例在用生动的例子展示,“弱者”通过理性、法治的手段,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和司法机关一道维护社会的秩序,在实践中共同构建大家共同向往的规则。
用法理阐释“道理”和“情理”
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下,法理、道理和情理是水乳交融,相互促进。其中最显著的案例,就是关于见义勇为。
去年唐山滦南审理了一起见义勇为案件。
张某骑摩托车撞人后肇事逃逸,路过的朱振彪驾车奋起直追,张某翻越铁路护栏,自行走上铁轨被火车撞击致死。张某死后,张某的家人将朱振彪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各项损失60余万元。在诉讼过程中,除了铁路部门出具的事故责任认定,原被告双方几乎都没有提供什么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事情发生的经过。法院本可以从证据角度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但却并没有,而是调取了本案的证据。经过办案团队大量的调查走访,法院查明了事实,并对朱振彪追赶张某的性质直接作出法律上的判断:属于见义勇为。
还有众所周知的电梯内劝阻吸烟案。河南一位医生劝阻一名老人吸烟,老人勃然大怒与医生发生口角争执,医生始终保持克制,双方被物业公司人员劝阻后分开,老人因心脏病发死亡。死者家属把医生告上法庭,法院二审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没有人应该为自己的见义勇为承担责任,这是情理,是道理,更应该能够用法律进行阐释。一个个案例滋养着人们心中正义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成为撑起我们这个社会秩序的参天大树。
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正如胡云腾大法官在研讨会中所说:“社會缺什么,我们就奋力补什么;人民希望什么,我们就大力弘扬什么;这中间有什么阻碍,我们就尽全力去克服什么。”
(《人民法院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