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起爱兵与朱德站岗,看将领如何爱兵如子
2019-10-08
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就會像敬爱父亲般爱戴将领,即便陷入危亡之地,也甘愿以死相报。只有具备仁爱品格的指挥员,才能凝聚一切正义力量,众志成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百战奇略》爱战篇记载:“凡与敌战,士卒宁进死,而不肯退生者,皆将恩惠使然也。三军知在上之人爱我如子之至,则我之爱上也如父之极。故陷危亡之地,而无不愿死以报上之德。”法(《孙子兵法·地形篇》)曰:“视民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意思是,将领爱兵如子,士兵就会像敬爱父亲般爱戴将领,即便陷入危亡之地,也甘愿以死相报。对待士兵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士兵就可以和将领同生共死。
视民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
《百战奇略》爱战篇所附战例为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与军中士兵同衣同食,睡觉不铺软席,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携带军粮,与官兵同甘共苦。有一名士兵身长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脓。这位士兵的母亲听闻后大哭,他人不解,这位母亲答道:“过去吴将军曾替我丈夫吮伤,我丈夫打起仗来宁死不退,在战斗中牺牲。现在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吮伤,我不知道儿子又会死在哪里,所以为他哭啊!”吴起爱惜士卒,深受官兵拥护,魏军与诸侯国军队大战76次,未尝一败。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有一次半夜起来,发现朱德背枪站岗,就惊讶地问他为什么不休息。朱德说我想让战士们多休息一会。原来,在反“围剿”作战中,战士们非常疲劳,朱德看到这种情况,为让战士们多休息一会,便主动替战士们站夜岗。这件事让指战员们非常感动,他们以昂扬斗志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生活中。诚如朱德所说:“给战士站岗、盖被子,这些不起眼的事情包含着中国革命的成功。”
为何“将之求胜者,先致爱于兵”
我国兵学文化源远流长,历来倡导上下同欲、生死相依的官兵关系。“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我军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官兵一致、团结一心,更是我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爱兵必须宽严相济。生活中体恤,训练时严格才是真正的关怀。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只有严格纪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战士们具备过硬杀敌本领,才能有更大把握战胜对手、更大机会生存下来。吴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兵圣”孙武齐名的著名军事家,他虽然爱兵如子,练兵标准却毫不含糊。魏国精锐“魏武卒”的考核标准极为严苛,士兵要身穿上、中、下3副护甲,头戴重盔,腰插佩剑,手执1支长矛,身背20支长箭与1张铁胎硬弓,携带3天军粮,半天内行军百里,到达后还必须能够立即投入战斗。这样打造出的“魏武卒”素质明显优于其他诸侯国士兵。我军也高度重视通过严格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即便条件简陋,也不降低标准。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独立团在缺少护具的情况下,冒着误伤风险坚持进行刺杀训练,这在当时的八路军各部是普遍现象。正是凭借坚韧顽强的训练,我军才始终保持着敢于“刺刀见红”的勇气和血性。
爱兵不是“妇人之仁”。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当全局与局部无法兼顾、“大仁”与“小仁”发生冲突时,必须理智果断地作出抉择。所谓“慈不掌兵”,古今中外很多名将在危急关头往往表现得异常“冷酷”。在某次对阵秦军时,魏军尚未列阵完毕,1名士兵擅自冲入敌阵,斩敌首而还。吴起非但没有赏赐他,反因其不听号令治其死罪,于是三军悚然,令行禁止。
在吴起统领下,魏军“勇者不独进,怯者不独退”,上下同欲,大败秦军,拓土千里。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决定先取锦州“关门打狗”,国民党军“东进兵团”11个师驰援锦州。为给攻城部队争取时间,我军在塔山方向拼死阻援。面对敌人疯狂进攻,我军阻击部队浴血奋战,在战斗最激烈的1948年10月13日,我军28团伤亡近800人,仍坚守阵地。报告战况时,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回复只有11个字:“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辩证分析,没有此处局部牺牲,必然要在全局付出更大代价。指挥员这种“无情”,恰恰是对部属乃至国家民族的高度负责。
爱兵与爱民高度统一
指挥员的仁爱之心,不仅包括爱兵,同时也包括爱民。在这方面,我军比封建军队和外国军队做得都好。我军在初创时期就制定了“三条纪律六项注意”,以统一全军纪律,维护群众利益。抗战期间,太行、太岳根据地遭遇严重春荒,一些群众断粮,八路军在自身粮食供应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心系群众疾苦,上至总部领导,下至基层官兵,每人每天省下二两小米救济灾民,坚持与人民共渡难关。坚定不移地践行“视人民如父母”的爱民之德,令人民军队赢得群众发自肺腑的信任和拥护。在亿万群众的支持下,我军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令蒙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兵民是胜利之本,克敌制胜需要全军将士戮力同心的殊死奋战,需要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支持。只有具备仁爱品格的指挥员,才能凝聚一切正义力量,众志成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
(《中国国防报》 201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