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

2019-10-08

新传奇 2019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观五四运动智慧

把现在的事同历史的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合理的预测,这样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的研究和观点,我们称为大历史观。用这样一种大历史观来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也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特点。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经历了什么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要坚持大历史观,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

要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清五四运动对中国的重大影响和历史意义,就要弄清楚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究竟都经历了什么。

历经五千多年的孕育,我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华文明。然而,时至清代,中华文明逐渐失去了往日活力。与此同时,欧洲英法诸国实力与日俱增,开始不断对外扩张。终于在1840年,西方与中国相遇,西学伴随坚船利炮如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毫无疑问,彼时中国深陷于李鸿章口中所形容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里。

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士大夫们纷纷惊愕失措。痛定思痛,唯有改弦易辙,选择改革,洋务运动由此开始。这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历时35年,力度和规模不可谓不大。奈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一败涂地。

此路不通,则再觅新径。1898年6月11日,旨在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正式启动。这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仅持续了103天即宣告失败。可见,资产阶级改革道路,也绝非救国良策。

改革不行,便只有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虽然没了,乱象依旧丛生。两场复辟闹剧未果后,举国陷入大小军阀混战之中。

数代中国人真心向西方学习,前赴后继,却一再无疾而终,道路选择上的惨痛教训彰彰在目。就在国内政局风雨飘摇之际,1919年5月初,中国外交团在巴黎和会力争权益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所谓“公理战胜强权”的美丽童话顿时化为幻影。中国又一次站在了选择道路的十字路口。

梁启超在回顾近代道路选择的理路时写道:国人“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接著“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辛亥之后“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大致勾勒出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变迁轨迹。

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具体而言,五四运动孕育于戊戌维新以来文化演变积累的基础之上。

首先,文学改良促使白话国语最终成立,新文学建设因之成绩斐然。其次,新式教育理念的广泛引介,教育改革随之趋于深入。再次,青年学生的觉醒,新型知识人群体的出现。最终,语言的递嬗、教育的革新,加之知识人的诞生,促使诸多新的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深入人心,并且随着这场运动的深入发展,最终与马克思主义深度结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从此步入了新阶段。

应当说,在近代世界剧烈的大变局中,中华文明不得不进行转型,探索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最终经过风云激荡的五四运动洗礼与锤炼,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就是五四运动所昭示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统一。

伟大的运动必定会留下伟大的思想遗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立足当前,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研究五四精神,必须“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习近平总书记这段话意味深长。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习近平为什么那么重视历史和历史思维?这跟他对历史的认知特别是他的大历史观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这是他于2015年11月3日在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说的。当时,他从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组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浮雕讲起,指出我们提出中国梦,“它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是把我们已经做过的事、正在做的事、将要做的事,作为一个历史整体来考虑。2014年5月4日,他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习近平强调,历史和哲学一样,都跟“智慧”相关。他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习近平关于历史的这一看法,源自毛泽东的历史观。他说:“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就是说:你要增加智慧吗?史书是不可不读的。”我们知道,在人的认知体系中,技能、经验、知识、智慧等等,智慧是最高的。在德国的一次演讲中,他还引用了德国文学家莱辛的名言:“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实践和思想中有一个非常深沉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这就是他一再强调的:“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把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问题、作出决策的大历史观。这种大历史观,是我们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角和方法论。

(《新京报》2019.5.5等)

猜你喜欢

历史观五四运动智慧
浅谈中职学校的“历史观”教育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国产抗战题材电影历史观的考量
试论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可行性
有智慧的羊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智慧派
五四运动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