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代戏曲的学习
2019-10-08曹增余
曹增余
摘 要:古典戏曲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其中包含的文学精华却永远闪耀光华。我们可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家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结构安排等方面品鉴其中的精华,感悟戏曲文学的精髓。
关键词:古代戏曲; 鉴赏; 剧本; 文学样式; 戏剧语言; 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3-067-00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人教版第四册第四单元)是古代戏曲鉴赏,所选的篇目都是元、明、清时戏剧的代表作品节选,可见都是古典戏剧的精华之作。鉴此,本人认为:古代戏曲的地位不容忽视,古代戏曲的鉴赏也要踏踏实实。
古代戏曲的学习鉴赏其实奥妙颇多,正如古代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我们可从创作背景,创作意图,作家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结构安排等方而加以探讨。同时在教学时,我们可借助多媒体资料,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担当角色现场表演,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提高戏剧欣赏的水平。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密不可分,戏剧作品也不例外。首先我们应当了解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矛盾和时代主题,它就是戏剧的主要矛盾。比如《窦娥冤》创作在元代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期,由于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官场黑暗,民不聊生,这些就是窦娥形象所要体现的社会主题,非常集中鲜明。其次,还应了解作者个人的经历,这些都会反映渗透在其作品中,就拿《桃花扇》来说,其中节选的《哀江南》一曲处处悲愤、时时伤感,无不跟孔尚任自己汉族身份、圣人之后以及江南治河所见所闻密切相关,可以这么说,孔尚任如果没有如此身世与经历,他绝对不会写出如此深刻的民族兴亡的作品来。
古代戏曲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非常的鲜明,其中不无作者的理想寄托。在人教版教材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原剧本都以一位女性主人公的形象为主要人物,不论是窦娥、崔莺莺,还是杜丽娘、李香君,她们都为作者的主题服务,也是作者根据时代的要求刻画的理想中的形象,具有时代的特色。
对古代戏曲剧本的鉴赏最关键的一点应是戏剧语言的鉴赏。课本所选都是戏曲剧本,是文学作品,它以文字为主。因而应从文字欣赏角度体味其语言美。在戏剧中背景资料的介绍,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塑造,矛盾冲突的集中等,都要靠戏剧语言来完成,戏剧语言就是剧本的唯一表达方式。在戏剧中,语言分为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两部分,对于古代戏曲剧本的语言,一般包括三方面:科介、宾白和曲词。其实我们主要应欣赏人物的语言,也就是人物的说白:宾白,还有人物和着曲调唱和的唱词:曲词。一本《窦娥冤》是本色派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它的语言既根植于元代社会现实的土壤,又来自于关汉卿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受。窦娥在剧中的语言非常符合一个从小被卖做童养媳,而后又遭丧夫守寡的小妇人的口吻。她的语言通俗明白,白话口语居多,这与她的出身和缺少文化相对应。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窦娥的语言很少雕琢和辞藻堆砌,如《滚绣球》一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成语,“天也”,“地也”,“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等,符合人物身份,同时合乎下层苦难的主题,窦娥在绝望中呼号控诉“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里的语言平实却又力透纸背,字字带血,满含悲愤。又如窦娥在刑场许下的三桩誓愿,更是将一个满含悲愤被冤屈的弱女子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不是窦娥我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月冰花滚似练”,“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她直言清白,怒斥邪恶,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在《长亭送别》中,戏剧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以及环境渲染方面尤为突出,整篇文章从一开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一色。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幅优美的秋日郊外景色直铺眼前,读者的心绪随之凉意顿生,文章的气氛就此渲染,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离愁别绪,可谓句句写景,只一“泪”字,则是莺莺沉郁忧伤内心的写照。我们细细品位,这不就是我们常见的古诗词的语言吗?高度浓缩,借景抒情,典雅清丽,诗情话意跃然纸上,谁能说古代戏曲都通俗简单,与高雅蕴藉无关呢?这样的例子,在本课中数不胜数,就文章后面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落日山横翠”,“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几句,从青山、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等刻画了崔莺莺依依惜别的情绪。她怅然痴立,极目远送的神态笼罩在渐行渐远的离愁中,而这种愁绪都是通过意象的烘托而实现的。这使得《长亭送别》与其他古代诗词一样成为离情别绪中的绝唱。
我想大家在阅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時候,其中有很多章节提到了古代代表性的戏曲经典,尤其是宝黛共读《西厢》那一节,其中开始时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到后来黛玉的反击: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放在小说中,不光增加情趣,更为文章增色不少。还有共读《牡丹亭》,“赏心乐事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词句优美,意境高雅,让人回味无穷。读到这里,我想每一个读者都跟我一样会跟随小说中的主人公宝黛一起,徜徉在古代经典戏曲的优雅意境中,连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洗礼与净化。
古代的戏剧作品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多样艺术的结合,我们语文课上看到的是它文字的美,就连本来结合紧密的音乐形式曲牌,我们现在能够配的上的已经很少了,课堂上也是难以展现清楚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倒是我们能够直观感触的,在诵读玩味的过程中,音韵和谐的美感就会自然出来,给人绵延悠长、回味无穷之感。在文字的把玩中,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就像真实的景象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正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歌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古代戏曲也能达到这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