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电影认知

2019-10-08周星吉宇微

艺苑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作艺术

周星 吉宇微

【摘要】 70年回望,才能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确形成了独特形态的新中国电影,尽管历经坎坷,但70年来中国电影在规制特色和传统上都形成了自身的不同于以往、也不同于他国电影的自我“中国电影学派”的模样,从体制、价值观和市场形态上都具有了值得注意的中国特点。梳理历史发展得失,抓取经典创作,分析艺术创作特色,对于70年后的中国电影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70年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学派:艺术表现;电影市场;价值观;现实艺术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一、70年中国电影形成了自身规制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的新中国电影70年大背景下,我们对于中国电影的认知就不能从简单的得失和艺术的厚薄方面来进行判断,只能首先将中国电影的生存创造和当下形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判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新中国电影70年,其价值评价和分析到了一个需要总结的阶段。

在这70年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总结,也有许多成绩需要分析。“对任何复杂的事物现象进行分类,都有助于加深对该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3就整体而论,下述认知都离不开辨析:其一,新中国电影70年的阶段划分,需要细致的认知。而“文革”电影应摆在怎样的位置进行思考,是视而不见,还是叹息其发展中的破坏性?其二,新中国电影70年中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周折变化以及得失需要分析。电影艺术生产和市场生产之间的平衡关系,其中的得失现象也需要认真看待。其三,新中国电影70年中现实主义的传统和微妙的意义、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微妙的意义等,对于认识中国电影的传统与现实关系重大。第四,如何看待新中国电影70年之中的审美嬗变,传统文化在现实之中受制于影响,以及如何推动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第五,新中国电影之中正剧与主流形态价值观的表现问题,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一类关切时代的影像。第七,新中国电影管理体制、法规形式和市场规则的胶着及其对于电影发展的影响。第八,新中国电影70年中类型或者形态变化呈现怎样的趋势,得失如何,取得创造中国电影的准类型等等相关的因素探究。第九,新中国电影在独立发展和面向更大世界的过程之中的关键所在。第十,新中国电影70年目前的状态与发展趋势等。

基于70年历史发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我们在认知上需要在宏观上进行聚焦,下述的概述首当其冲。这70年中国电影已经形成中国独有的电影体系,也走向了更成熟的精神追求,中国电影具备了“中国电影学派”气质的优长,整体而言包括:

(一)确立独特自主的体制

也许我们以往会对于曾经有过的“左”的年代,用艺术观去把握,有所挑剔、有所期望,但也不乏批评。以70年的纵向来看,中国电影整体的价值,在于形成了新中国电影一种独特存在的体制体系。这与许多人所期待的电影艺术格局相比,也许不完善,但我们能够在这么大的格局中看待中国电影的创作,并且持续做我们所期望的影像,这就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有70年新中国电影历史,在这林林总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成功和经验教训。我们具有值得骄傲的历史线索,还有传统继承和创新的可能性。于是,我们所面对的70年的新中国电影的确是不同凡响,而且不同于任何国家电影的构造,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并不排除人们有这样的挑剔和那样的不满,但若没有这样的景观,那中国电影就将一无是处。所以,我们要区分,究竟是以一种理想化的梦幻,或某种国外电影作为规范来判断中国电影价值;还是以新中国70年电影的历程中我们自己的期望来珍惜其价值。无疑差异认知的价值有其理由,但只要天下电影不是一种规则模子铸就的,就可以看到更多值得珍惜的所在。因为没有刻意向西方电影靠拢的影像,才是我们自己需要首肯的。

(二)逐步形成了自控的市场

新中国70年电影的确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电影体系,目前的市场体系也许还在完善摸索中,但显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电影体制发展到现今的状态,纵向看来有一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尽管在今人臆想下会有很多挑剔和不足之处,但是看当时产生的适合新中国电影的带着政治意识形态观念的创作,则是“戴着镣铐起舞”。从前17年出现的不少经典创作如《林家铺子》《青春之歌》《红旗谱》《早春二月》等,可见不得已中也有出彩处。而往后看,随着改革开放,新的市场体制开始逐渐建立,前后这两者的交织中都有佳作值得深入思考。70年中国电影给予了我们对于既往的优秀创作年代的怀念,也必须认可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的电影创作,因为能够适合更多的老百姓对于多样性的电影的需要。中国电影市场中,国产电影包括香港电影始终占据着半壁江山。没有这一点,很难保证中国电影人能够持续创作,也很难保证我们在用引进外国片子来淬炼自己的同时,却依然得以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电影。吸纳经验和坚守自我都是必要的,因为电影市场的份额决定了电影市场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三)明确了自立的价值观

新中国70年的中国电影总结起来最敏感的问题,就是70年我们确立了中国电影的一种价值观观体系。许多人会有所顾虑,这种价值观体系是不是和藝术生产的规律相违背?的确,在这70年间有许多“左”的错误,也有违反电影规律的行为,如“文革”电影时期所为。但放在这70年中,尤其是放在当今的世界,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的规律、所谓的法则和所谓的自由行为的独立体系。可以说国外好的电影本身在艺术表现上有优越之处,但放在一个国家电影地盘上看,当自己的市场被攻城略地时,电影就会牵连典型的价值观和商业与政治结合的特点。由此来看,从本世纪初中国电影跌入低谷之后,有人喊出索性让好莱坞电影来灭了中国电影的这种价值观,显然是极端错误的。反观而言,没有绝对的不含政治色彩的电影,也没有绝对脱离政治的电影市场。既然我们承认好莱坞的价值观有它与生俱来的优势,那么中国电影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坎坷起伏中,始终试图确立艺术、政治和市场结合的由传统文化所支撑的价值观,就保持着我们坚守本土电影的意义。中国电影70年来所建立的由中国文化支撑的价值观,这也是中国电影给予我们的很重要的东西。

從局部看,价值观也许对电影艺术存在着束缚,但是它对于中国电影在宏观层面上形成独立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决不能依照来自于西方国家的所谓的影像价值观来消减我们的价值观进行电影创作,而要依存于自身的国家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形成我们独立的价值形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艺术电影的表现,但绝不能盲从。只有看到外国电影的长处,取长补短,才能将价值观更好地与世界影像艺术相结合。由此,我们判断中国电影的得失时,不会简单地以国外的评价或以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为主要标准,更不能简单地以票房作为电影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有自信,因为将中国电影自身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和艺术相结合才是我们的目标。

(四)造就了中国电影经典收获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开始试图用“中国电影学派”来称谓中国电影的出色创作汇聚起来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学派”称谓“终于浮出历史的水面,成为中国电影最具标签化与认同感的概念”[2]。

毫无疑问,令我们自豪的是,无论不同时期如何经历曲折,但中国电影人创造的优秀作品依然熠熠闪光:《我这一辈子》《南征北战》《林家铺子》《青春之歌》《董存瑞》《小兵张嘎》《红色娘子军》《祝福》《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早春二月》《小花》《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乡音》《人生》《老井》《黄土地》《黑炮事件》《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阳光灿烂的日子》《那山那人那狗》《霸王别姬》《英雄》《集结号》《一九四二》《归来》《疯狂的石头》《路边野餐》《钢的琴》《老炮儿》《湄公河行动》《我不是药神》《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等,都令人难忘。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更在80年代被西方电影人惊叹,其中竟然有比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更早的佳作。我们因自己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创作和创作者而感到骄傲。

二、70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路径审视

如前经典影片梳理展示,70年的中国电影历史经历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创作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前17年,即1959年前后的时期。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为核心创作的几年间,中国电影突破了一些政治时代的有形限制,更多地关注于艺术家的主体创作,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创作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三代电影人鼎力创造的兴盛艺术创造期。他们共同施展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佳作迭出的时期。这一时期历经十年,改革开放促发了艺术家舒展身心面对世界去探索,呈现出灿烂多样的艺术创造。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期开始的市场落户探索期。从市场化到逐渐适应,造就出不同阶段多类型的艺术大片,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电影趔趄地向市场靠拢,逐渐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并面向世界的优秀作品。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是后期的丰盛呈现期。中国电影到了市场转型比较成熟、借鉴域外技术为我所用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电影表现出更开阔的时代风情、更明确的主流价值观、更多样的艺术性创作,中国电影迎来了高潮。

将上述梳理加以概括, 1959年前后是“戴着镣铐起舞”、为建立新的中国电影创作规范而兼顾艺术创作的一次尝试聚力;80年代是面向世界、面向中国的历史文化,对既往偏斜加以清除、总结回顾的一次全面高潮跃进;21世纪是面向市场,试图梳理从市场的体制到适应市场的观众的一次必要尝试;第四次的高潮呈现,是电影全面地朝艺术文化、大众需要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结合上形成的辉煌时期。

而这些阶段的特点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电影经历的是试图重建规则、徘徊犹豫到逐渐聚力新规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前17年是从十年探索的成型,到“文革”时期走向极致而彻底失败的阶段。改革开放是改弦更张,向世界电影靠拢、向文化靠拢、对过去反思的阶段。90年代开始徘徊,较为明显的是打破传统计划经济和确立主流电影形态的阶段。新世纪后更加突进在市场改革和满足大众需要的阶段。到21世纪的市场改革进展到第二个十年,基本稳定了不断寻求主流形态价值观,将电影和大众文化欣赏趣味相结合的发展趋向。由此,70年电影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都依循着这一变化而发展。

(一)探索创立新规

如何评价前17年的中国电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对《武训传》的批判可以看作是当时还没有确立中国电影应该怎么走,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主宰了艺术创作规范,其短处是压制了中国电影,延误了中国电影向世界亲近的过程。但是反过来看,因为这个时代在重建社会秩序,试图为新生活的爬升而确立正向的价值观,于是在显然调整的10年后就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经典作品。

优秀的作品中有1959年前后多包含政治意识形态的创作,如《林家铺子》《红旗谱》《青春之歌》《早春二月》等等。但同时在“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等禁忌观念上,产生了许多现实表现的肤浅创作,以至于对历史的表现一枝独秀,而在表现现实生活上,不是人为的像《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那样具有教化倾向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就是一些教科书范式的具有偏激趋向的作品。但公正地说前17年电影整体带着一种透明质地,也带着一种传统隐隐约约地呈现。人们在时代的束缚下进行电影创作的探索,所以在“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感知后面,束缚和探寻新路是相交在一起的。

从今天来看,前17年电影被主流形态所钳制,是相对纯净、不敢有更多杂念的。这一时期遵循的创作要求固然比较主观,但人们所感知到的以及演员所呈现的,也带着一种单纯性的透明。总之,前17年就是这样一个从电影生长的规律上起伏不定,却始终还有自身规律的阶段。

(二)违反常规的出轨

“文革”时期的电影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来概述,显然当政治意识形态走向极致的单纯,就变成了极度单一性的抉择。“文革”既破坏了既有形成的电影生态,又在寻找一种能完成政治意识形态要求的电影。江青操持的违反电影一般规律的行为达到了极致,在影像创作上肆意妄为,裁夺常态电影创作去实验所谓的样板戏电影,对于电影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无原则的设想,放大邪恶观念去探讨景别、打光乃至于剧本设计以满足政治形态的需要。从最坏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奇葩的电影时期。所以,呈现出的样板戏电影,在表现人物上存在不合情理的单一性、在歌功颂德和塑造所谓的时代英雄上存在偏狭性、在人际关系社会的设定上存在荒唐性等景观。

少量的电影透着一种主观的精雕细琢,这里未必谈得上是长处,但是得承认与那个时代出格的认识相吻合,从而达到一种完整性。固然这种完整性是基于政治意识形态要求,不复杂也没有更多的枝节,就是冲着一种主观设定的目标去“完美”表现。不用说极“左”对于影像的歪曲与摧残,由极端的政治工具决定的电影显然只能走到末路。

(三)改革开放的新路

改革开放为70年中国电影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中国电影初期的改革转换之中,有一个简单的徘徊期,即当时的中国电影在适应时代转变中,尝试着对过去传统的批判。而其中萌生的却是中国电影最需要弥补的部分:真切感、现实性、人性人情的真实度等。国家的兴旺发展需要中国电影向世界靠拢,以及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探索,这就形成了一个短暂的适应期。

而在80年代最值得关注的是三代电影人同场竞技,渐次借鉴。在以谢晋、谢铁骊、水华、凌子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影人的创作中,明显包含着急切的对历史的反思、对旧有艺术传统复苏的渴望、对失去的人的情感的补救等特点。而第四代的电影人一出场就不同凡响,他们以积蓄多年而未得发挥的艺术表现亮相,既没有太多的传统羁绊,又瞄准现代生活中涌现的现象,渴望对现实生活强烈地投入和关注,形成了一个在转换期间极为明显的现实主义表现潮流。而在这其中,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就成为这一代人独特的特点。很快就投入到几乎空白的电影事业中的第四、五代电影人,基于向世界电影语言学习的热望,迅速地投入到了新的电影表现的时代中。当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电影人各有所长施展时,他们共有的是基于对这个时代的热望所淘洗、熏然和所鼓舞开始伸开胳膊的态势。有的是挖掘自身过去的好传统不遗余力;有的是在兼顾传统的基础上试图把自己所思考而投射的创作体现出来。而新的一代更多的是将对文化的疑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情感的强烈的鼓励,投身新的电影创作,形成了80年代堪可比拟30-40年代那样一个热潮时期的又一次高峰。

8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还没有受到更多市场条件的约束,它创造了本土特色鲜明和艺术创造手法成熟的电影形态,这为后来的中国电影打下良好的世界声誉。这一时期优秀影像包含着浑厚的艺术创作、多元的观念和深厚的土地上所滋长起来的作品,构成了70年新中国电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的出色创作。这一创作甚至可以用简单的方式来做比喻:即新中国建立的十年摸索是在磕磕绊绊中形成的,崭新的电影风貌和特色有得有失,但显然划分出了不一样的电影景观;而80年代是用积蓄的力量托举出中国电影丰厚和深入的电影创作。而21世纪后,在另一种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入世之后走向世界电影的进程中,又创造出另一种更逼近于世界电影前沿的多样性创作。在这样一个马鞍形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扎扎实实地不断淘洗,形成自己的创作特点。到此为止,可以说被后来研究者称之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电影的内涵和深厚性都得到了较好体现。而80年代的重要性就在于打开视野创造新态势且不断进取。

(四)游移不定的寻求之态

90年代是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才开始尝试还未形成,中国电影发展相对平稳,缺乏80年代汹涌激荡的气息。在五代、六代电影人相连接的时候,第六代电影人开始挑战第五代电影人的地位,新一代电影人发表宣言尝试创作自己的作品,但其实难以抱团的先天不足和各自理念的差异,使得相当程度上形不成统一联盟,因此溢出常规的创作时常被列入到地下电影。期望角逐于国际电影节以获得地位的意识,加剧了小众创作的群落感。与此同时,中国电影正在倡导为国家的全面发展而在电影中强化政治意识形态,此时市场经济还没有找到电影市场化实施的条件,中国电影的低迷状态逐渐明晰。在向入世谈判的过程中,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锻造出一些作品,但还不足以撼动电影正常發展的路径。第六代电影人星星点点的创作群体力量蓄积还不足以撼动第五代电影人的创作优势。朝着市场化探索的影片已经在娱乐化的路途上开始拓展,却也同样不足以撼动整体电影的格局。于是,90年代的电影是一种独特形态的电影,既没有80年代更加开放自由的面貌,也缺乏大胆创新的创作。新的电影人还不成气候,主流形态的创作在艺术探索上又缺乏新鲜元素的展示,面临着入世与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低谷的背景,将电影市场拖入越来越小的范围,致使90年代末的中国电影遭遇好莱坞所谓“狼来了”的惊恐之中。

(五)走出新路径的新世纪

21世纪,中国电影迅速进行市场改革,加快了“大片”制作的形成,并进一步地扩大了市场,走出此前的“低谷”。但逐渐被诟病的是,市场创作一边倒,压抑了艺术表现的呈现,反而社会舆论促发了电影多样化的创作。而第二个十年的中国电影逐渐适应市场,形成了自信心和多样化创作,不断攀升成为中国电影世界第二大市场的良好局面。

无论过去如何看待,张艺谋的《英雄》都是21世界中国电影市场的成功探索。应对入世后好莱坞电影的市场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改革的突进现实、大众对于观看技术造就的视听感官需要、投资期望大投入高回报的欲望高涨、院线初步形成迫切期望满足快速增长的放映需要等,都催生了市场大片的持续高涨。到了2014年权威报告已经认定“电影业加快进入繁荣发展的关键时期”[3]103。今天看来,维系市场体制下的繁盛局面也的确需要大片推动投融资进入电影市场,才能够保持不断的增长。只是对于市场而言,还需要有多重形态和规格的创作聚集,尤其是对于中国电影艺术风格多样化和多种样态创作的兼容。但显然21世纪市场化改革化造就了电影市场的显著变化,据界面数据梳理:“2008年至2018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由43.41亿元涨至600亿元,增长了约13倍。”[4]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我国电影院银幕数量2009年只有4723块,2012年达到13118块,2017年达到50776块,2019年已近65000块,比居第二位的北美多20000多块,这惊人增速的后面是观赏市场的需要。

但显然,市场化大片带来的票房增长,还需要以坚实的创作为支撑,《英雄》再有纷争,却在大片制作中有文化寻求、思想认知和技术探索的支持。之后的大片创作大多一味追求市场和投资,却缺少思想的宏观透视和艺术深入的表现。但在市场化带来模式化的不良趋势外,出现越来越多探索性的创作,比如新武侠片《师父》的出现,让“中国电影类型中几乎唯一的本土自我创造”——武侠电影也有了新鲜出奇的创作。[5]2这一现象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后有了明显的改观:“从年度票房榜单第一位来看,猫眼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8年间,票房收入最高的国产电影为2017年上映的《战狼2》,票房收入达56.83亿元,对比2008年票房收入最高的《赤壁》(上)(3.21亿元),增长了约17倍。”[4]这里要强调的正是电影内涵对于大众市场需求的价值。

21世纪中国电影还面临着网络时代新背景。作为占据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中国电影市场,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异军突起,而随后《复联4》的强势上映也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此时我们应该看到世界电影的新技术趋向,看到新时代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最需要倡导的核心,是电影关照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从相对更为开放的电视剧,如《都挺好》引发的社会关注中,既可以表现超越独生子女阶段的复杂关系,又能逼近当下生活热点,造就“原生家庭”概念,可见大众对于表现真切现实的无限期望。实际上对现实生活和现实世界的心理期待是一个透射影像真实度的标尺,既有继承影像文化传统的天然需要,又是对创作者艺术创作质量的表现,更能引发出文化价值观。

在北京中国影协关于《地久天长》的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把《地久天长》作为推荐影片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对此,无论是导演王小帅还是专家都赞同不已,这体现着我们对于好电影的认知。这类电影的出现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呼应,这是时代开放的体现。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能有如此表现,是中国电影的幸事,而对于王小帅这个第六代导演而言,能够那么沉静地把计划生育、下岗潮等等历史表现出来,说明年轻的一代电影人对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认知更深入、修养更丰厚。期望《地久天长》能代表中国电影出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人心所向,但是这也不禁让人提出疑问,我们的对外机构是否敢把这类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代表推送出去呢?这需要突破什么样的观念和认知呢?当然,我们拭目以待。

毫无疑问,中国电影在对于传统的继承中,现实主义是重要的。如果我们回溯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电影第一次高潮时期,在丰富的电影创作中,其给予我们的思考在于:我们当下的电影都应当有更好的表现和对于现实多样化的技巧的表现。虽然我们在多年来的传统中受到一些淡漠现实,或各种各样的思想禁锢的影响;但是我们知道,国家对现实表现的尺度和分寸到底应该如何,而创作者应该如何把控其中的尺度。艺术没有不可辗转构想的空间,如何符合中国的电影艺术,如何表现生活的分寸、技巧和如何去挖掘深入所在的问题,是当下值得思考的。其实在这一两年中国对于电影的现实表现已经有相当大的突破,比如纪录性影片成批量地出现并且大多还有着很好的票房,这对于受众而言是幸运的事情。折射人心的电影对市场而言,更能获得受众的欢迎。对于表现现实的电影,我们的宽容度逐渐增加,这同样值得欣喜。但是回到剧情片的角度,我们看到其突破也要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冯小刚的《芳华》刚要上映却停摆,无法说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可以大致猜测到可能是受它涉及到的具体时间或者特殊时代的影响。但《芳华》终究是上映了,并且其表现的现实及多样的历史纬度值得珍惜。对于评论家而言,通常会以不同的苛求对影片进行批评。评价固然有多重性的,但是,在看到对于现实表现的传统的继承后,是否能给予更大的激励和更多的鼓励,让现实影像开花结果而相互影响呢?在文化培植方面,《芳华》对于历史的折射依然是重要的——许多年輕人不知道军队大院的文工团生活;对于对越自卫反击战许多年轻人更无法理解。所以一些人才会用某种超越了事件背景的苛求来要求创作,却造成了对现实深入表现的阻碍。何止是《芳华》,前推的《一九四二》和张艺谋的《归来》亦是如此。不要归罪社会对于现实表现上的阻碍,其实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大众和批评家的臆想,二者汇流成压制现实表现的多向性可能。

近年出现了一部具有独特现实表现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人们众口交赞,其意义在于:既表现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生老病死的痛恨与无奈,又使这种所谓的真药假药和粒细胞白血病在医疗制度上助人的缺陷得到了呼应;还包含着影片创作者煞费苦心,在现有的法制法律和总体的社会和谐的框架角度,适度地表现主人公强大的道德情感的力量。电影将主人公程勇从最开始生活得一塌糊涂,到人性被激发,最终成为英雄这一过程表现得合情合理。一个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却成为了大众救世主,一个逐渐成长为去冒犯法律的英雄,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最终却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在影片的结尾,人们看到,人心中最期望的是好人能够死而复生,即使他犯了所谓的错且必须要接受惩罚。程勇在长街送行中的巧妙现实处理更是妙不可言,他被影片中拯救的病友有秩序地致敬,这与影片外我们的崇敬交织在一起,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是艺术家真的认知到位、处理到位和感染到位的聚合。

这样的表现,镜头再往前推是在管虎的《老炮儿》之中。六爷在街头对城管队员欺辱灯罩儿,对于那回敬三巴掌惩罚的镜头微妙的处理,也同样满足叙事中的围观人和银幕外的观众对于某些城管的心理共振。再往前推,在《战狼2》中,重要的情节是对于拆迁现实和人心理回应的表现,特战队员在愤然出手后被剥夺军职,这部分的情节将创作者的心理、接受者的心理、主管部门可以容忍的尺度、老百姓心目中的期望这四者多样的混合。站在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巧妙地用中国文化的太极方式,也就是艺术表现去同时把儒道释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满足人心需求。这样高超的艺术在面对现实表现之中该如何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电影也应通过逐步提升表现生活的深度,来提升艺术表现的质量。

对于中国电影艺术而言,我们没有理由不顾及时代,没有理由漠视现实,更没有理由畏首畏尾、止步不前。我们没有理由不谨慎地处置为国家大局而艺术表现的内心期望,以及对现实生活达到某种深度的表现。回到前面论及王小帅《地久天长》的讨论中,对于该片理解的深刻性,就在于它的艺术感知和对于生活表现的聚焦点呈现出一种“钝痛”,而不是锐痛。钝痛是一种含蓄,是一种隐忍,是对于心灵深处挖掘的一种伤悲。王小帅做到了,而电影也表现到了。所以他是有厚度的,也是有历史深度的,出色的现实电影的表现典范在于王小帅对于电影创作的表示:是因为“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给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一生的命运带来影响”。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高度。新时代的中国电影,没有理由不强化现实表现。

三、展望70年电影后的发展观念认知

站在迎接新中国电影70年的关口,也需要提出我们的发展期望,中国电影需要回到初心,创作需要良知,市场不能一味功利而忘却人的精神需要。内容为王的意味时常被忽略,炫技和牟利这两个似乎耀眼的名词损害着中国电影的基础,该到了回归精神领域来创作内容产品的时候了。从2016年到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一度高歌猛进、遭遇挫折,最终逐渐平稳下来,2019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的票房也略显冷落,警示我们要冷静看待和思考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电影的内容生产及如何提升内容生产力。这里观念意识第一重要,即有效提升内容生产力不是功利的,不将目标着眼于试图获得增长票房和占据市场,而着眼于如何提升电影品质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产生百花齐放的创作局面,从而“功到自然成”地实现效益。因此,所谓“有效提升”,必须意识到中国电影到了需要重视内容创作第一、注重现实表现核心、以艺术工匠精神来实现价值的时候了,应该做好品质来锻造电影艺术精神、完善电影精神市场、培育观众注重谐和的内容第一的层面,而不是进行汲汲于外在的功利去强求利益的不良创作。

所谓“有效提升”,就是内涵提升,电影内容生产力就是品质矗立的长效发展力量。所以中国电影需要借此機会来专注提高内涵。具体而言,下述倡导对于有效提升也许是必要的告诫:

(一)要深耕厚植精神而不能舍本求末

一味盘算市场牟利,绝非电影这一文化产品的王道,追名逐利已经让中国电影逐渐从文化沦为简单商品。一味模仿制造,而不是自主创造表现,让电影成为无聊的投资产品的教训比比皆是。电影精神得到舒张、生活感受得到表达的对象,无论是表现中国人精神热血的《红高粱》,还是深感人在乡野期望出人头地的《人生》,或者是情感压抑不舍的《小城之春》,都基于内心表达的冲动,而非生造的婚恋青春或者撒狗血的职场勾心斗角。深耕生活、厚植情感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要义。白岩松曾讲到林巧稚考协和时,外面有人病倒,她立刻去抢救,而回来考试结束,按照所谓的规则,这应该不可通融,但协和录取了她。林巧稚和协和医院之间就是生活真实、平等至上、精神取舍第一,这就是电影需要的环境、人格和政策所需要的本务。

(二)要求取生活滋养而非凭空揣度

内容是生命线的意义需要高度宣传。在娱乐时代,为何此前播放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能获得青年人的广泛关注?电影的长处是凝缩生活和情感,让人高度集中感受艺术创作的冲击力,需要的是不断运用来源于生活深处的掏挖滋养来锻造构思,而我们已经太泛滥于意淫大众对于娱乐的需要,甚至凭空去刺激无中生有的所谓造就消费的需要,这时虚空的臆测和凭空的玄想导致的可能是一时得逞的新鲜,却绝不能长久抓住人心。在热播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职场人生和男女生活的抓人,可以证明生活取材具有多么重要的吸引力。

(三)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是追逐无聊

近年来不知为何制造出满足人们需要就是满足凡俗的娱乐的谬论,从教材去除鲁迅文章所谓艰深,到人心需要娱乐的合理性而不敢讲大道理。电视津津乐道于明星狗血生活直播,再到屈就青年人的俗念的娱乐常态,滋长的是无聊的习惯,自然电影观众看不懂《钢的琴》,看不懂《路边野餐》,不能去感悟《长江图》的味道,于是追逐以为青年需要的青春片,就是必须堕胎、出国、出轨的几部曲,但电影《摔跤吧爸爸》打了这些屈附理论的耳光。此前的《琅琊榜》、当下的《楚乔传》的古装故事之所以诱人,依然是因为其内涵的细致情感和亲近味道吸引人们,而今年的《冈仁波齐》虽朴实却口碑逆转,没有无聊却动人难舍,也是这个道理。其实,应该更多跟随人心深处的需要而不是表面的庸碌需要,可惜市场趋利,无法容下协调多样的电影局面,从而损坏着从电影市场到观众品味,乃至学者判断和投资走向,自然无处容身艺术文化的场域。但自愿众筹观影时,从《喜马拉雅天梯》《我的诗篇》到近日的《摇摇晃晃的人间》都得到赞誉,这说明内涵依然是端正的文化,是人心的需求。用个体小众抗拒大市场排片显然是杯水车薪,但无论是市场排片、国家政策鼓励,还是创作者对于大众的责任,电影都应当培育市场实现好电影遇到更多对的人的境界。

(四)借鉴世界各国经验,而非只投合好莱坞

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简单化和单一性。一段时间内我们仿造好莱坞,甚至想做人家喜欢的类型走进去讨好好莱坞。显然这是走偏了路径、丢弃了自我,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的死敌伊朗,以及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都获得奥斯卡外语片奖而妒忌。内容只能是我们自己的,无需去揣度所谓的世界经验。这时一些青年导演其实做出了榜样,即独立地思考自己的观察和不惧类型的创造。无论如何,技术都是为了表现内容,于是尊重市场现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是去看到好莱坞类型片的诱人之处,就看不到其实类型元素是为了完美体现内容。进一步说,只看到别人的IP剧形式获得巨大的利润,就归功于表现炫目的科技手段,却不知道它是为了让价值观和内含情感更好地凸显。单一投合好莱坞电影,而缺少对于欧洲、日本韩国电影的多元化借鉴,已经导致了从受众简单化接受到市场单一性排斥的恶习。甚至评论家眼中也只有好莱坞标尺,却不知世界电影圈文化的多样性。强化内容远比仿造形式来得好,服务于本土才可能让世界走向我们。

最后,我们依然相信,中国电影需要依赖市场而不是人为来决定,锻造什么样的市场才是我们的思考所在。市场取舍需要平衡而不是一味功利,于是政策需要引导;创作者良心需要强化,回到电影艺术的初心十分重要;走形的一定是人心走形,而环境促之。

参考文献:

[1]王志敏.电影形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星,康宁.中国电影学派历史梳理、命名概念与发展认知[J].艺术百家,2018(5).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5)[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张媛,周志伟,林佳琪.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10年涨13倍[EB/OL].新浪财经.(2018-10-24).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8-10-24/doc-ifxeuwws7629088.shtml.

[5]周星,张燕.亚洲类型新电影:历史与当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创作艺术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创作失败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