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肩担两头助力齐发展
2019-10-08
地处云南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全省地方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近年来,红河州金融部门从州情实际出发,借力发力、主动作为,以绿色金融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以夯实金融服务基础助力农村脱贫攻坚,取得了“一肩担两头,助力齐发展”的骄人业绩。
老厂区孵出“金凤凰”
红河州开远市有600多年的褐煤开采历史,这里拥有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露天煤矿,目前已探明储量达10.5亿吨。小龙潭煤矿、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大唐红河开远电厂等知名的大企业均围绕在煤矿周围生产。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形成的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也导致其他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全市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推动产业转型进程中,开远市金融机构以政府发展新型工业园区为契机,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完善工业园区金融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取得初步成效。开远市金融机构重点支持的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就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例子之一。小龙潭镇以前有56家小规模的豆制品企业,采用传统的锅炉烧汽,户户冒烟污染环境,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小龙潭火电厂曾存在高耗煤、高污染的问题。为改变这一状况,人民银行开远市支行引导当地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建设以豆制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开远市小龙潭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该园区利用电厂的发电余热生产,按照统一供汽、供电、供水、集中处理污水排放的原则对入驻企业进行管理,既激活了传统煤、电产业,又解决了以往小企业分散经营、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难以监管的问题,实现了从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的转变。
“产业园是2015年10月在国电小龙潭发电厂和小龙潭矿务局闲置土地上开工建设的,当时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在富滇银行的贷款支持下,得以顺利推进,如今园区一期工程已经建成34个标准化厂房,目前正在开展二期项目建设,已经建成并投产7个标准化厂房,园区目前入驻41户豆制品企业。”顺着开远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成云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排排蓝白相间的标准化厂房整齐有序地排列在山间,颇为壮观。朱成云接着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幢3700平方米的厂房,平均每天生产10吨豆制品,按照每公斤11元的市场价计算,一幢厂房每天大约有11万元左右产值。
“2018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豆腐皮生产基地,豆腐皮销量占据全国60%的份额。園区的规模大,当然前期投入也很大,仅建设豆制品生产线及污水处理厂就花费了4.2亿元,多亏了那笔1.7亿元贷款。”朱成云再次提及富滇银行的贷款,并激动地说,人民银行开远市支行通过召开金融联席会等方式,引导富滇银行对园区给予重点支持,指导富滇银行向园区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了难题。
“富滇银行这笔贷款是该行创新贷款模式的结果。”人民银行开远市支行行长黄静介绍,该产业园项目是在租用土地上建设,而富滇银行项目贷款无法在租用土地上发放。为解决产业园区的融资难题,该行积极探索,打破传统项目贷款模式,以“其他土地抵押+担保”相结合的方式,为贷款提供有效风险保障,成功发放项目贷款1.7亿元用于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富滇银行第一笔在租用土地上发放的项目贷款。
金融活水不仅“激活”了产业园的建设,而且“润泽”了园区内企业。走进开远华涛工贸有限公司,干净宽敞的厂房内,一锅锅乳白色的豆浆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豆香味;一杆杆金黄色的豆腐皮挂满厂房,十分整齐壮观......见到该公司总经理储继荣时,她在厂房内正忙着指挥生产。
“我们这个地区因为气候和湿度适合,生产豆腐皮历史悠久,有很好的工艺基础。我今年37岁,已做了10年的豆腐皮生意,最早在石屏县做,后来搬到小龙潭镇做,2018年11月开始在园区工厂做,生意越做越大。”储继荣向记者提供了公司进入园区前后的数据:以前她的公司有396口锅、生产面积1000多平米,20个工人一天生产豆腐皮3到4吨;如今有1150口锅、生产面积3900多平米,89个工人一天生产豆腐皮11吨。
“进入园区后,这里的豆制品产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豆制品也更好销售了,产品目前已经走出云南,远销江苏、湖南、浙江等省。春节期间更是供不应求,甚至有外省的经销商开着车来园区‘蹲守等货。”储继荣告诉我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所需资金流也在增长,每天都要10万元左右的资金流才能确保生产正常,富滇银行贷给她200万元用于购买黄豆,缓解了刚扩大生产规模时资金紧张的状况。
“银行工作人员经常到园区了解我们的资金需求,服务上门,贷款审批很快,我的贷款半个月就下来了,而且按照基准利率收息。”储继荣高兴地说,按照公司目前发展状况,估计不久就会还清贷款。
“该工业园区是云南省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有助于优化开远产业结构和生态建设,人民银行开远市支行着力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向园区企业倾斜。不仅是富滇银行,针对园区企业无符合条件固定资产抵押的情况,各银行机构积极探索,通过引入第三方增信、订单融资、小企业联保等方式,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黄静举例说,邮储银行开远市支行和开远市农信社引入“省农担”担保,成功对园区内9户企业发放贷款1700万元;华夏银行红河分行采取“订单融资”方式,根据园区企业签订的供货合同给企业提前授信,根据提货单和供货合同放款,资金受托支付至供货企业,目前已成功授信企业2家,金额500万元;开远市农信社对园区企业采取联保方式给予贷款资金支持,目前有3户企业通过此方式获贷900万元......
“开远市金融机构支持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发展,助推工业型城市转型升级是红河州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个缩影。”据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介绍,近年来红河州各金融机构牢固树立绿色信贷意识,加强对绿色信贷的供给力度。截至2109年3月末,红河州绿色贷款余额139.15亿元,同比增长56.27%。
世界文化遗产找到“双赢路”
5月的哈尼梯田,嫩绿的水稻幼苗一排排整齐地插在水中,水底下游着鱼和泥鳅,水面上鸭子成群嬉戏……记者刚到元阳县新街镇大鱼塘村,如诗如画的田园风景扑面而来。
“这里就是呼山众创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了,是人民银行元阳县支行引导农信社利用扶贫再贷款资金支持的项目。不过在这之前,这里的梯田还面临‘弃耕的窘境。”人民银行元阳县支行行长王良军的介绍把我们拉到现实。
据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分布于云南省哀牢山南段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境内,总面积约100万亩,是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世居民族在1300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垂直跨度超过1500米,梯级达3000级的农耕文明奇观。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获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然而,梯田无法机耕,种植需要重体力勞动,梯田种稻始终面临种植成本高、单作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且旅游开发中当地农户的收益并没有显著增长,并带来垃圾污染,曾经一度出现冬闲田、水改旱、抛荒的现象。如何避免梯田“弃耕”,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困扰着当地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
“快来坐下歇一会。”45岁的哈尼族村民李正福刚整备完梯田回来,见到记者,便热情地从屋内拿出两条长条凳招呼记者坐下休息。坦率直爽的李正福很快便和记者拉起了家常:“我家的2.5亩梯田被呼山公司以一年3000元的租金租用了,现在帮公司打理梯田,公司每个月给我3000元的工资;我老婆也在公司工作,一个月能拿2200元。算下来我家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
“政府鼓励我们村发展旅游,还帮我们统一装修了房子,村子越来越好在了。”李正福激动地说。
“坐拥哈尼梯田这一世界级资源却难以创造最大经济价值的现状正在改变。”元阳县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岳绍介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元阳县依托公司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工厂化鱼苗孵化技术优势,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即在梯田里同时种植水稻、养鱼、养鸭,水稻的叶子、碎稻谷、田间的小虫是鱼和鸭子的“大餐”,鱼和鸭子的粪便是水稻生长的肥料。三者互惠互利,最终形成“保护”与“发展”共赢:整个种养殖过程绿色、无污染,这种生产模式提升了梯田土地产出率,生产的绿色生态稻米的市场价格是普通稻米的几倍,由此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统一。
“公司通过‘流转土地付租金、招聘务工付薪金、股份合作付股金、保底收购付底金、精准扶贫献爱心五种方式,积极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截至去年底,共带动农户23000多户增收,其中建档立卡户5300多户。辐射带动作用大,当然公司投入也很大,仅2个集装箱养鱼基地的建设就需要800万元投入,还要流转大批量的土地,不过有农信社的贷款支持,我们有信心做大做强这个公司。”岳绍自信地说,农信社扎根农村,审批贷款很快,公司申请后一般一个多星期就能贷下来,公司这些年有贷款需要都是找农信社。他告诉记者,元阳县农信社在2017年6月和2018年5月分别向公司发放1350万元和400万元贷款,期限三年。接着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农信社按照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执行利率4.35%收取利息,每年公司可以省去70万元的利息费用,3年至少能省去200万元的利息费用。“200万元用在公司里可以做很多事情,对企业能起很大作用”岳绍激动地说。
“元阳县农村信用社积极运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根据‘稻渔共作融资需求特点,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企业‘量体裁衣提供金融服务,即‘一次授信三年,随用随还,循环使用,无费用,无违约金。”王良军表示,元阳农信社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向“稻渔共作”提供的低成本信贷支持,在促进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12月末,元阳农信社运用扶贫再贷款发放的“稻渔共作”产业贷款余额2318万元。其中,1750万元用于支持呼山众创公司发展稻渔鸭综合种养和建成2500亩的生态休闲庄园;400万元用于支持元阳县粮食购销公司研制开发萌芽红糙米、萌芽留胚红米、萌芽精制红米等高端产品;168万元用于支持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稻渔养殖。
红河州的金融机构注重发挥金融在产业扶贫中的作用,精准施策,加大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样是深度贫困县,红河县金融机构创新引领、合力攻坚,打造金融扶贫示范县,走出了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融合发展的“红河模式”,并将“红河模式”向红河州的5个未脱贫贫困县积极推广复制。
从红河县城出发,沿着102县道,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位于红河上游南岸的红河谷辣木产业有限公司万年青基地。基地在大山深处,如果不是有向导带路,记者很难找到。
“辣木是世界上最有营养价值的树之一,富含20种氨基酸,具有‘高蛋白质、零胆固醇的特点,能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被国际粮食组织认为是解决人类健康长寿梦想的一种理想粮食替代品。2012年,国家卫生部把辣木列入‘中国新资源食品目录。”公司总经理助理袁文杰接着向我们道出了基地选址的原因,“我们现在经营的土地大约有8000亩左右,这里海拔674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雨量843毫米,日照充足,属于云南省少有的干热河谷之一。加上群山环绕,远离城市的喧嚣、工业的污染,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辣木。”
“公司开创时期挺不容易,山上缺水,储水池里虫子很多,洗澡前都要用纱布过滤一遍。到了夏天最难熬,夏天这里气温能达到摄氏40多度,晚上根本睡不着觉,那个时候感觉最幸福的事是能睡个好觉。”初创时期就在公司工作的袁文杰笑着说,公司去年实现产值1760万元,如今发展顺利,感觉一切都值了。
“这还要感谢人行和建行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一把。”袁文杰介绍,公司成立之初投入太大,资金出现短缺,因为没有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这时,人民银行组织州级国有商业银行深入示范县开展扶贫项目融资对接,人行搭桥,建设银行利用线上贷款产品不需要抵押的特点,通过小微快贷这款产品贷给公司460万元,解了公司燃眉之急。
“红河谷辣木公司发展涉农产业,而且带动了附近30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还有14户建档立卡户,对附近农户脱贫致富很有帮助,金融部门应大力支持这样的企业,实现产业扶贫。”人民银行红河县支行行长张孟动情地说,金融扶贫既是一项政治性极强的工作,也是一份有情怀、有温度、有价值感的事业。需要金融人全身心投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如张孟所言,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履职手段,引导金融资源向金融示范县聚集,提升贫困群众金融获得感,打牢深度贫困县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促进金融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取得初步成效。截至3月末,红河县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15亿元,同比增长62.57%。运用再贷款资金累计支持21家当地企业,贷款1.22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3573人就业或发展生产;向参与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的建档立卡户发放贷款3895.5万元,带动780户;“线上+线下”型贷款余额7891.1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1685户。
“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積极加大对金融扶贫“红河模式”的复制推广,从工作机制、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入手,坚持新增金融资金优先满足深度贫困县、新增金融服务优先布设深度贫困县,引导全州金融机构创新针对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产品,搭建金融与企业信息沟通、资金融通桥梁,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据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介绍,金融扶贫“红河模式”的复制推广目前已取得明显效果,形成了“信贷资源围着产业转,产业围着建档立卡户转”的良好局面。截至一季度末,红河州产业扶贫贷款余额52.28亿元,同比增长6.32%;带动农户7929人,同比提高176.08%。
农民爱来的“金融之家”
——云南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普惠金融服务站侧记
五月的红河县,凤凰花鲜艳火红,热烈灿烂;梯田错落有致,绿意盎然。这座以农业为主,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世代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94%。
5月30号下午5点,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乐育镇窝伙垤村的普惠金融服务站门口热闹非凡,记者一行结束在元阳的采访,驱车两个多小时赶到红河县城,又在盘山公路上行驶了近三个小时来到这里。
“老黄,这是最新的宣传资料,你这边还缺什么随时联系我们。”红河县农行副行长李智康一边放下手中带来的金融知识宣传页,一边顺手接过黄启文抱着的小孙子。多年来一直打交道的他们,早已彼此熟悉、亲如家人。早在2012年,由人民银行红河县支行牵头、县农行参与,在这里设立了惠农支付服务点,由于该点运营状况良好,在2018年红河县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过程中正式升级为普惠金融服务站,为本村委会的6个自然村和隔壁浪堤镇的3个自然村提供小额取款、转账、缴费等金融服务。这间10平米左右的批发部里,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在售货台的左手边规整地摆放着有关国债、征信等内容的宣传单,门口设有金融知识宣传展板。李智康口中的老黄,就是这间批发部的店主,同时也是这个服务站的负责人。
“你们给我送来的这些宣传资料用途可多了,除了发给他们来办业务、买东西的,我还拿到村里的小学,学校发给学生们带回去给家人看,前不久校长还找我要新的呢。”黄启文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最多的时候,这里一天有三四十人来办理业务,取款、交话费、转账、兑换残损币……虽地处偏僻山沟,但小店功能齐全,村民往来不绝。
据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介绍,“红河州在复制推广金融扶贫“红河模式”过程中,不仅注重将信贷资金向深度贫困县倾斜,还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金融服务的职能作用,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站点的功能,积极发挥这些‘小平台的‘大作用,助力金融精准扶贫。”谈及具体做法,他们可谓是实招迭出:一是推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惠农支付业务手续费减免试点工作,从2018年5月1日起,在红河、金平两个深度贫困县选取3个服务点由收单机构承担手续费,共惠及10个自然村的3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开展贷款申请辅助试点工作,从2018年7月1日起,在建水选取了首个试点商户开展贷款申请辅助工作,截至目前共办理贷款申请辅助业务10笔,发放贷款99万元;三是构建“人民银行+扶贫办+驻村工作队+金融机构”的四方横向合作机制。在红河县试点搭建起支付结算等金融知识宣传、农户贷款需求调查的金融扶贫新平台,实现了扶贫政策、金融政策与农户金融需求的精准对接,在8个乡镇共建成驻村工作队金融服务站60个,培训驻村工作队员270人次,推送金融知识微课堂11期;四是依托电商平台帮助贫困地区销售农副产品,指导建行运用“善融商城”平台为红河县销售“哈尼红米”5860件,带动56户建档立卡户实现户均增收2700元。五是指导红河州农业银行在全省率先开启普惠金融服务站储蓄国债(电子式)销售新模式,丰富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投资渠道,提高了农户财产性收入,压缩非法集资在农村的生存空间。
在2018年8月,黄启文经营的这间服务站就增加了信贷咨询服务,为当地农户提供信贷融资业务咨询、风险判断、贷后管理等。人民银行红河县支行行长张孟告诉记者,窝伙垤村离最近的银行网点至少有1个小时车程,坐班车10块钱,赶到县城单程就要花费25元,这还不包括吃饭、住宿等的花销。此外,由于山路崎岖难行,碰到恶劣天气,山间会有滚石滑落,导致道路无法通行,村民办理业务存在极大不便。现在,村民们办理贷款审批不用跑到县城,由黄启文向县农行推荐信贷需求客户,再由农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入户调查后放款,居住在深山里的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拿到贷款。
这位57岁的彝族大叔身体硬朗,神采奕奕。除了经营这间批发部,担任服务站站长,他还是这里的村总支书记,对村内情况了如指掌,这也帮了信贷审核的大忙,经由他向银行介绍了一批踏实干事的乡里乡亲。在服务站门口,记者遇到了来销售蜂蜜的黄尺久一家,这也是黄启文给农行介绍贷款的其中一户。63岁的黄尺九去年在农行办理了3万元贷款,养起了27窝蜜蜂,这些大山里原生态、天然无污染的绿色蜂蜜在村子里可以卖到60元一斤,拉到州府蒙自可以卖到100元一斤,他们一年便挣了2、3万元,现在还养起了猪和鸡,盖起了新房,建起了鸡圈,生活越来越好。说起这些经由他推荐的贷款户的情况,黄启文如数家珍滔滔不绝,“那些好吃懒做的我绝对不会介绍,我介绍的你们就放100个心,你们收不回来贷款我帮你们收!”
乡镇不仅依托普惠金融服务站宣传,同时又一步步完善服务功能、下沉服务项目,这样的情况在红河州还有很多。截至2019年4月末,全州共有惠农支付服务点1299个,惠农支付业务开办以来累计办理查询业务332.80万笔,办理支付业务450.94万笔,交易金额达29.69亿元,交易量处于全省前列。其中,普惠金融服务站501个,2019年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200个,届时数量将达700个,为持续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接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坚实力量。
金融服务飞入寻常农户家
——云南红河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获长足发展小记
“勐龙村委会有12个村小组,526户2177村民。2016年,我们村与云南福保集团合作,成立红河县南洞润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泥鳅、牛蛙养殖促进农民增收。2018年村里人均年收入达9600元,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原来全村有92户建档立卡户323人,现在只有9户了”云南省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委会59岁的村党总支书记白福欣喜地讲述着村里近年来的新变化,“在去年,我们村还发生一件大喜事,那就是南洞村被评定为信用村啦!”
“我们村近年来能稳定地发展,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金融的支持。”白福现身说法,2013年我就在农信社贷款20万元发展生产。农信社的工作人员经常过来村里宣传信贷政策,跟我们农户都很熟了,我们村很多人都和农信社打过交道。如今南洞村赶上了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的好时机,很荣幸被评为“信用村”,以后贷款都不需要抵押物了。
“不仅是免去抵押物便可贷款的政策优惠。”红河县农信社信贷部经理李启文介绍,红河县农村信用社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工作,被评定为信用村组辖区内的新用户,信用社还会给予其他五项优惠政策:给予利率优惠,贷款规模优先支持,3个工作日内办结贷款,政策性贷款优先,免费办理手机银行、网上银行。
“很多农户需要资金往往习惯于向亲朋好友借,没有跟银行等金融机构打过交道,因此征信系统显示出的相关信用信息有限。所以银行有必要搞清楚客户的信用水平,尽量消除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李启文表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很有意义,随着信用村建设全面铺开,农信社的金融服务更容易覆盖到每一位农户手中。
对于信用村的评定标准和方法,白福以勐龙村委会南洞村为例向记者进行了介绍,参与评定的农户应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居住在信用社的营业区域内;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資信良好;从事土地耕种或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信用社无不良贷款;具备清偿贷款的能力。依据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和得分情况,得分达到70分以上的评定为信用户,无贷款无担保记录的农户,原则上首次评价得分70分(含)以上为信用户。信用户占全村农户比例达50%,农户贷款面达到50%,近2年来新发放的农户贷款不良率控制在5%以内,按期归还贷款农户占全已贷款农户总数达到90%的村可以评为信用村。
信用村的评定中最重要的是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红河县地处山区,很多村组坐落在半山腰,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面临居住分散、流动性频繁、经济收入不稳定等挑战,用“脚”收集仍是摸清农户信用状况、建立信用档案,并进行动态管理的主要办法。
“红河县还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人员多,过年期间是我们采集信息最忙碌的时候,就很少有时间多陪家人过年了。加之农信社基层网点人员紧张,只能以一当十用,有些员工都几乎走遍了红河县的每个村。”李启文说,辛苦也值得,努力总会带来回报。截至5月末,全县农户总数67497户,建档农户63812户,建档率94.54%;全部建档的农户中评定信用户数11728户,其中评定出13个信用村含649户信用户,向30户信用村信用户发放利率优惠贷款172.4万元。
“农村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改善地方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切入点。”据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介绍,红河县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全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人民银行红河州中心支行以“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路径,对诚实守信的农户执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下浮”优惠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截至2019年3月末,全州共评定信用乡镇19个、信用村102个、信用组845个、信用户244063个,评定信用户占比全州总农户数的26.24%,占应采集户数的33.99%。共向9.2万户信用农户发放贷款54.68亿元,并优惠利息5566万元,红河州贫困建档立卡贫困户174,245户,发放贷款农户数63,047户,贷款余额18.75亿元,贷款面达36.18%,为贫困建档立卡农户优惠利息6202万元,为推动地方扶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