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描述性翻译研究视域下李煜词之颜色词英译对中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9-10-08王楚枫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

王楚枫

摘 要: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被多次外译。译者对其形式与意义进行了灵活的转换,造就了大量精彩的译文。然而,多数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字对字翻译的训练模式,僵化了学生的翻译意识。本文运用吉迪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许渊冲对李煜词中颜色词的翻译策略,总结中学英语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關键词:描述性翻译研究;颜色词英译;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109-03

如今,作为国学经典之一的宋词被多次翻译成外语,呈现给全世界。大师们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力求使译文在形式及意义上与原文保持一致。英语作为我国中学必修科目之一,语言知识(词汇及语法)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始终被列为教学及考察的重中之重,教师也在课堂与课后作业中布置大量的造句练习。从翻译的角度讲,造句练习的语境是人为设置的,并非自然形成,所以造出来的句子是否能直接用于日常交流,也有待商榷。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均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让学生采用字对字翻译的策略,使用特定的词汇或语法,将中文题目完整地翻译成英语。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但是无法保证学生同时获得语言的灵活使用及切换能力。本文运用吉迪恩·图里的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选取许渊冲《文学与翻译》(2016)李煜词中包含颜色词的词句,对译文及译法进行综合分析,并探讨中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可以采用的具体措施。

一、描述性翻译研究

描述性翻译研究由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提出,其重点在于描述翻译现象。他认为,翻译策略受目标文化和文学系统的影响。他强调目标文化系统中的文学势态,摒弃了字对字的翻译主张,推翻了“原始信息地位固定”这一理念(芒迪著,李德凤译,2014:160,167)。

二、译文分析

李煜在词中大量运用颜色词引出论点或抒发情感,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运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其相应的物理颜色,还要准确地传达其承载的情感色彩。

在许渊冲《文学与翻译》(2016)一书中,李煜词中颜色词的词性及功能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三类:形容词,用作中心词的前置修饰语;名词,用于指代某一意象;形容词,与中心词整体共同构成新的专有名词。

(一)形容词

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颜色词的词性通常为形容词,作为前置修饰语,来表明其中心词的颜色属性。此种用法的出现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

例如《采桑子》中:“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这里的“红英”指的是红花。整句的场景为:暮春时节,院子里落花飞舞,一片绯红的景象。许渊冲将其译为:“Red blooms are driven down by the departing spring, Dancing while lingering.”这里的翻译策略为字对字翻译,在译文中直接点明花朵的颜色属性。

(二)名词

颜色词还可以作为名词,被用来指代某一意象。例如,《乌夜啼》中的名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里的“春红”,字面意为春天鲜艳的颜色,引申义为李煜曾经的帝王生活。

因此,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描写一幅暮春的景象,并抒发惜春之情——树林中的花辞别了春天,褪去了它们鲜艳的颜色,这一切来得实在是太快了!在寒冷的天气中,它们从早到晚挨着风吹雨打,真是无奈啊!从引申义来看,作者实际上是在感慨自己亡国之后的生活,将“林花”比作自己,将“春红”比作曾经无忧无虑的帝王生活,将“朝来寒雨晚来风”比作现实中从早到晚的风吹雨打。那么,面对信息量如此之大的原文,许渊冲选择直接翻译字面意:

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 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春红”在这里被译为“springs rosy color”,“春天的颜色”被限定在了粉红色调里,这与译者对原文的解读有关。此外,译文将原文主语及宾语的语序互换,反宾为主,译为“春红谢了林花”,目的是使“flowers”与下文“showers”的元音押韵,做到译文文本内部的对仗,在表意的同时也拥有了形式的美。

(三)新的专有名词

颜色词与中心词共同构成一个新的专有名词的情形,与颜色词作形容词的情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例如,《采桑子》中:“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绿窗”一词,就其自身内部而言,指的是绿色的纱窗。在这种情况下,“绿”与“窗”便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与颜色词作形容词的情形完全相同。

然而,“绿窗”在语境中另有所指,一种说法认为它指的是大周后的寝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李煜的画堂。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部分代整体,于是读者便需要从整体上来解读该词——它不再只是一扇普普通通的窗户,而是一栋完整的建筑。许渊冲将其译为:“No message comes to the lonely windows all the day, The incense burned to the ashes grey.”译者没有一对一地将“绿”这个字翻译出来,而是直接翻译中心词“窗”,也没有点明“绿窗”具体指代的是哪一栋建筑。假如,这里将“绿”明确翻译出来(green),并放到windows前,译文变为lonely green windows,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弄巧成拙了。因为目标语读者会奇怪,为什么孤独(lonely)的窗户(windows)会变绿(green)? 因此,译文的通顺性便有所降低。译者将整句话作为一个单位,运用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将原文的内容整体改写出来,基本还原了原文的大意,也避免了由于对原文理解不同而引发的翻译争议。

三、教学启示

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虽然翻译能力并没有被纳入新课标所明确规定的学生的必备技能里,但是多年来,众多英语教师一直采用翻译的形式,使用造句练习强化学生的語言知识及语言技能。然而,这样的训练模式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素养,更无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灵活使用及切换能力。

长期的一对一翻译训练让学生在无形当中养成了将源语中所有信息都要一字不落地翻译成目标语的习惯,这虽然能确保学生在考试中稳定发挥,但是不利于其外语能力的长期发展。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获得与外国人无障碍沟通的能力,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应付考试。

因此,教师在以翻译的形式教授或训练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鼓励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灵活地使用外语进行表达及交流。具体措施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讲解语言特征,让学生了解语言差异

在教师设置的造句练习中,目标语(英语)多数情况下可以与源语(汉语)一一对应,但是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二者能够完全对应的情况并不多。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思维习惯完全不同,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普及的问题之一。相同的词汇或短语在英语文本中几乎不会反复出现,它们经常被各种代词或从句所替换,而在汉语文本中则会反复出现。

此外,语序及语态问题也不容小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或练习,逐渐消除“中式英语”的思维及表达习惯。

(二)讲解“形意”关系,培养学生翻译策略

“形式至上”还是“意义至上”,是翻译界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众多译者也一直在努力做出既可以还原原文形式,又可以保留原文意义的优质译文。然而由于语言的差异,译本中总会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形式与意义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在翻译时,译者首先要尽可能兼顾二者,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对应。

但是当两个文本实在无法对应时,或者说对应起来反而会影响译文的整体效果时,便可以放弃形式,追求意义的完整性——如上述关于“绿窗”的翻译。所以,教师要将学生从僵化的翻译意识中解放出来,培养灵活的翻译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翻译原则,(下转114页)          (上接110页)养成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

(三)讲解文化差异,树立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互译的过程中并不能时时刻刻形成对应关系,译者在必要时也应当进行改写和转换。

例如,“白象”这一文化意象在中国象征着吉祥,但是在西方却代表“大而无用的东西”。中国诸多以“白象”命名的产品名称被直译为“white elephant”,这导致它们在西方的销量并不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解析翻译实例,慢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激发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意愿,为学生自身外语能力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四、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在现阶段英语学习大多只为了应对考试,但是在将来必定会发挥其作为交流工具的价值,而学生自身的语言灵活使用及切换能力将直接决定交流的质量与结果。因此,老师必须引导并帮助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树立有效的翻译理念。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英]著,李德凤等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