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三引领”
2019-10-08闻亚
闻亚
摘 要: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要走出传统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的误区,学生是开展化学实验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验开展的引领者。基于此背景,对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实验技能;细化环节引领,推进实验探究;注重课外引领,培养发散思维的优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此做法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引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80-02
伴随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我国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和完善,既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也保障了高效的学习效率。然而,就当前的化学教学实践来看,因为受制于课堂教学工作以及实验操作环节,再加上课程改革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影响要素,致使当前的化学实验课程始终未能得到显著改善,阻碍了其健康发展之路。
在初中阶段,不管是学习难度,还是学习方式,都已经明显区别于小学阶段。在步入初三之后所开设的化学学科,学生之前并未涉及,所以,学习起来难度相对较高。对于化学课程而言,应全面加强实验课程的有效性,这是当前必须要给予充分关注的工作。本文重点探讨提升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展开分析和阐释,期望有助于提升当前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示范引领,规范实验技能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规范化的基本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够基于此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也有助于學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所有的基本操作毫无基础可言,教师应关注基础,稳扎稳打,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首先应确保良好的示范作用,既要使学生能够认真观察实验试剂以及实验仪器,掌握操作的用法,同时也要确保每一个操作方法以及操作环节的正确性。
例如,在“过滤”实验这一基本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提炼为“一贴二低三靠”。而学生必然会对这些操作要点心存疑惑,此时教师应一边操作一边解释,使学生能够基于实践充分体会到“一贴”的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祛除滤纸和漏斗壁之间的空气。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但难以记忆,甚至还有可能阻碍化学学习热情的激发。
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所掌握了的前馈信息,紧扣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部分,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示范,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指导。对于实践操作相对薄弱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让他们走上讲台向大家进行示范,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他们加深对实践操作的印象。在实验中,偶尔也可以加入一些充满趣味性的小游戏,比如“大家来找茬”,先由学生进行示范操作,之后再由其他的同学一起找其中是否存在操作失误。这样学生必然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高效地掌握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二、细化环节引领,推进实验探究
对于探究实验而言,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其中既包括提出问题,也包括提出猜想和假设,同时还包括计划的制订以及具体的实验过程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环节的教学必须紧扣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利用。
(一)引导实验质疑
爱因斯坦指出,对于提出问题而言,有时比解决问题更具重要性。“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改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既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也要使学生能够立足于生活现象提炼出化学问题,能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火灾事故频频发生,学生便可由此提出: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物质的燃烧是否需要什么条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以及仪器,自主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从中总结出有助于促进燃烧的办法。除此之外,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果你身处于火灾现场,你能够想到哪些有效的救火方法?以此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动手实验,总结出有效的灭火办法。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基于生活展开学科知识探究,并将探究结论应用于社会。
(二)引导实验猜想
牛顿曾说,如果没有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就不可能生成伟大的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敢展开大胆的猜想,这会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会一定的阻碍。教师应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立足于提问,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猜想。
例如,当二氧化碳通过紫色石蕊试液之后,液体变成了红色,教师可以基于此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究竟是怎样的物质,才有可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们猜想:有可能是水,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甚至有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生成物。就此,教师可继续追问:如何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引发了学生的探讨,结合教师的指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
(三)引导设计方案
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过程中,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核心所在,方案设计的优劣会对科学探究的成败产生极为关键的直接影响。所谓实验方案,实际上就是立足于探究目的所制订的详细的计划,其中既包括原理的确定,也包括相关实验器材、药品的选择,还包括具体实验步骤的策划与确定、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事项等等。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在教材中只涉及相对普遍的制取方法,也就是通过大理石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那么,究竟实验室为什么会选择大理石或石灰石?是否可以使用碳酸钠代替这一物质?是否可以用稀硫酸或者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基于这些疑惑点,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研究,并且对于实验计划进行如下调整:结合制取氧气的三种办法以及气体发生装置的主要决定因素,为学生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引导,全面燃起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
三、注重课外引领,培养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很多人认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核心所在,就是能够立足于多方位、多因素以及多变量对问题展开全面考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课内实验而言,大都具有固定的程式以及通用的材料和实验用具,而且需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然而课堂时间有限,实际上这一方式并不会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有效的促进。对于课本中所涉及的相关实验,可以选择课外实验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上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才能够使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过程,其中既包括实验设计,也包括器材的安装,还包括具体的实验过程等等,这样才能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可以为学生布置制作实验器材的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完成家庭小实验。有的学生用盛装中西药的小玻璃瓶替代实验过程中的试剂瓶,利用大口罐头瓶代替集气瓶,甚至还可以用废弃的灯泡代替烧瓶等等。搜集药品时,可以将废电池进行拆解,拔下其中的锌片,只需要经过清洗之后裁剪成适当大小即可;在牙膏皮以及青霉素瓶盖儿上可以获取到铝;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醋酸可以选择食用白醋替代,纯碱可以使用鸡蛋壳或者水垢替代等等。
这样的设计过程既充分地考虑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也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为了全面提升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结合多元的策略,全面提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高效掌握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所以,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研究,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乐趣,能够为日后的深入学习以及生活运用打下良好的根基,与此同时,这也是值得所有一线教师展开深入研究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冀转过.激发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侯明辉.初三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的灵活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