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谷县芒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10-08李富斌
李富斌
摘要 景谷县芒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和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高,景谷县芒果产业发展中也凸现诸多瓶颈问题。本文就景谷县芒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促进景谷县芒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芒果产业 ;发展现状 ;问题;对策 ;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S66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093-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单一的传统农业——粮食作物的种植向多元化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模式的转变,景谷县芒果种植规模、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出现了多种种植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芒果产业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1]。虽然景谷县芒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桎梏和瓶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丰产不丰收,景谷县“芒果之乡”的美誉,渐渐变成了“芒果树之乡”。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产量及分布情况
芒果是景谷县特产,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其果肉肥厚金黄、味香、鲜嫩多汁而蜜甜,主要分为小芒果、三年芒、象牙芒3类。小芒果有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今尚存400多年的古树。三年芒也有上百年历史,今永平镇尚存活1株树围粗2.46 m的大树。象牙芒系1914年芒冒村傣民刀体清从泰国引进繁殖传代,至今已有100多年[2]。自1987年以来,景谷县先后引进大青芒、马切苏、红云、蜜芒、勐罕芒、食帅、901、球芒、腹沟芒、古巴芒、矮芒、龙芒、青香芒、留香芒、香蕉芒、吕宋芒、椰香芒、秋芒、珊瑚芒等21个早中晚熟品种,该县芒果品种增加为30多种。经过不断地引进推广试种,目前种植品种主要为三年芒、象牙芒、金煌、金凤凰、台农一号、青皮芒等。2016年全县芒果种植面积达0.23万hm2,平均产量8 295 kg/hm2,总产量19 355 t,产值9 767.5万元。
1.2 种植模式和营销情况
景谷县芒果种植已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与规模,形成了多种种植模式。目前,已建成千亩以上的芒果基地3个,建成百亩以上芒果基地11个,专业合作社15个,其他多为农户零散种植。县域内现有景谷大有为食品有限公司和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公司,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营销模式。鲜芒果销售市场主要为当地饮品加工企业、老板现场收购运往外地和当地零散鲜果市场。
1.3 芒果产业从业人员和种植技术培训情况
1993年,景谷县成立财政全额拨款供养芒果生产工作站1个,共有编制9人,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8人。负责芒果新品种引进推广、县域芒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及芒果种植管理技术指导。每年举办多期培训班进行理论培训,同时结合日常农户需要深入实地开展种植技术操作培训。
2 存在的问题
2.1 果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虽然景谷县芒果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果园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老果园树体高大,树冠郁闭,植株衰老,病虫害严重,挂果率低,产量低,品质差。比如果园大多无滴灌、无喷药施肥等设施,无法自由控制浇灌需求,施肥、用药仅凭人工无法满足。当地种植业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年份能够丰产,干旱雨涝的年份只开花不结果。
2.2 果园管理技术落后、粗放
果园种植管理技术多以传统种植为主,只种不管,小农意识严重。尽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举办了许多技术培训,但农户无法真正应用到种植实践中。老芒果园大多数未进行有效改造,新芒果园不完全按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管理等,造成挂果率低。多数种植户处于自然农业生产状态,病虫害防治手段和措施应用不到位,未能达到园地应有的效益。
2.3 产业化水平不高,未能形成品牌效应
目前,虽然有几个上规模的果园,但未能打造品牌销售,销售市场杂乱无章,销售渠道狭窄单一,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有效交易不足,县域内仅有2家深加工食品企業,难以保障丰收年份芒果收购,形成丰产不丰收、低产自然减收的格局。
2.4 芒果品种结构有待调整
目前,县域内主要种植早、中熟品种,部分晚熟品种引进试种中,品种布局搭配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由于市场需求制约,芒果保鲜期又短,无法集中全部销售鲜果,特别是芒果成熟期雨量过多,造成大量芒果变质损坏,形成了有产量而无效益、无收入的局面,给种植户造成了重大损失。
2.5 采摘技术及保管措施有待提高
果农特别是散户果农忽视采摘措施,采摘标准不作统一要求;芒果采摘后,初选、包装、保鲜等技术不到位、设备落后;多数农户采摘后不作任何技术处理直接上市,从而造成外观整齐度差、货架期短、档次低,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严重影响了果农经济收入水平。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老果园改造,提升产值率、品质率
一是对老果园进行升级改造,加大种植基础设施投入。可以对现有老果园进行改造规划,用3~5年时间完成现有老果园的改造。通过对老果园进行园地整理、修建蓄水池、修通园内道路等措施,使园内果树布局合理、运输通畅,确保旱年给水、节约运输劳力成本。二是合理采取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达到恢复树势、增加挂果率、预防病虫害、提高果实品质的目的。三是有计划地采用嫁接技术手段改良品种,促使品种结构得以优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