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身体的艺术,灵魂的舞蹈
2019-10-08黎颠
黎颠
数千年前,人们在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喜悦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与艺术化,也因其来源于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其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了下来。
悠悠杂技魂,绝技传千年
中国杂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秦统一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了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到了汉代,角抵戏的内容更加充实,品种更加丰富,技艺更加高超,据记载,当时汉武帝为了显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上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不但有各种百戏技艺,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这些技艺奇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对西汉帝国的富强深为赞叹,引得西域诸国纷纷结交汉室,达到了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异域奇技也使汉代杂技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自此皇室每年都要举行此项活动,前后持续了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之后,东汉时还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南北朝时期,各民族艺术交流频繁,使这一时期的杂技呈现出兼收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不仅民间基础丰厚,各朝宫廷表演也格外异彩纷呈。
唐代杂技在宫廷与民间并盛,皇室贵戚不仅在宴乐中欣赏杂技,而且在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队中也常有行进中的杂技表演,如敦煌壁画中的《宋国夫人出行图》就是一例。唐代杂技虽不如汉代时那样规模宏大,而且淘汰了角抵百戏中的一些节目,但保存下来的节目却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较之汉代有了新的特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艺。《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一位宫廷歌舞伎王大娘表演的百尺顶竿,上面竟装着一座木山,仿照仙山瀛洲、方丈之貌,山上还有小孩手持红色符节合乐歌舞,令人叹为观止。
自宋代起,杂技艺术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从演出形式到节目内容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程朱理学的兴起以及封建伦理的充斥,使来自民间、富有生活气息的雜技艺术受到排斥,除了诸军百戏等带有训练性的节目,在皇室庆典表演之外,大多数节目都沦为都会瓦子场所和乡镇流浪艺人的谋生方式。这种变化使一些排场豪华的大型节目逐渐消失,而多种多样的小型节目、一家一户或一个人表演的杂技节目得以发展起来,以腰腿顶功为主要特征的特技异技也涌现出不少绝活。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专业的杂技班和培养新人的科班。
明清时期,杂技沦落江湖的情况未变,个人表演、父子师徒相传的杂技不断发展,形成了小型、多样、系列化的表演,清代艺人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撂地演出,或靠赶庙会流动演出,以维持生计。
1949年以后,杂技艺术获得新生,从简单的技巧表演发展到有乐队、舞蹈、灯光等配合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并逐渐走出国门,成为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瑰宝。
杂技之乡,绝活荟萃
在我国北方分布着众多杂技之乡——河北吴桥、河南周口、山东聊城等等,千百年来,这里不知走出了多少立部伎艺人、教坊乐工,又有多少江湖艺人从这里出发,奔波于生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杂技也不例外。在中国杂技发源地聊城的杂技江湖中,有几个人的名字是不会被忘记的,其中两位便是清末民初的杂技艺人李半仙和张大辫,他们对聊城杂技的影响深远,而当今的聊城杂技技艺正是对李半仙一系的承袭。
李半仙生于清咸丰年间,茌平县城南李庄人,是清末民初鲁西一带著名的江湖艺人,表演戏法技巧娴熟,造诣极深,尤其是其表演的《九连环》《仙人摘豆》,每次都是于方寸之地、众目睽睽之下,千变万化不露破绽,由此得名“李半仙”,反倒是其原名却被人遗忘了。
张大辫名叫张义成,1864年出生于茌平县广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精通戏法,善演气功,其绝技之一就是头扎一条大辫子,并在辫梢拴一桶水,用头甩动,使辫子拎起水桶当空飞舞。这一绝技当时在山东、河南一带颇有名气,为此,江湖艺人遂纷纷称其“张大辫”。
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类、魔术类、表演类,以风格朴实粗犷、富有地方特色而享誉杂技界,为繁荣我国杂技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据统计,聊城籍杂技演员几乎遍及全国,除了山东省济宁、德州、聊城三市杂技团外,贵州省杂技团、云南省杂技团、山西省长治市杂技团、山东省杂技团等,起初均是以聊城杂技团为主组建而成的。
一提到杂技之乡,人们首先会想到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据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最为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子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十多个。吴桥古城东南面有一排土丘,传说是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也与此有关。
建国初期,吴桥就已发展到60个大型杂技马戏团体、三五个人结伴搭伙的杂技组达472个、傀儡戏90台、演员2500多人,此外还有在异国他乡从事杂技事业的老艺人400多人。
吴桥人喜爱杂技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关。吴桥县位于古黄河下游,西有大运河,东靠四女寺河,河流纵横占去了大片土地,且土地盐碱瘠薄,水灾频繁,逢战乱之时,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走投无路之下,只好变套戏法、耍耍大刀、逗逗猴子之类的小动物,靠卖艺糊口。
庙会为杂技提供表演的场所,杂技为庙会招来香客,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便成了吴桥杂技的传统风格。每年秋收之后,黄镇(今山东省宁津县)都会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庙会,庙会期间,杂技、魔术的刀、叉、丹环等道具摆摊出售,狗、猴、蛇、熊等驯兽任人选购,各路艺人纷纷赶来,或砌磋技艺,或拜师访友,或搭班组棚。庙会结束后,各班各棚四散而去,近则去天津、北京,远则闯关东、下江南,单凭一把飞叉或一只猴子便能远走天涯,撂地卖艺,而这一古老的风俗一直沿袭到了五十年代末。
南山云隐,北风清啸
都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杂技艺术的发展也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表演风格深受地域的影响。杂技的南北流派虽不相同但各有所长,为中国杂技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除了以聊城、吴桥杂技为代表的北派杂技,还包括南派、海派、军旅派三大流派。
南派
在吴越秀美之境、闽粤喧闹之地、湘赣皖鱼米之乡,有太湖灵动的涟漪、洞庭浩渺的烟波,花鼓灯影的铿锵,也有南音弦索的婉约,时而轻舟竹筏荡漾于青山秀水之间,时而跋涉在群峰峻岭之中,这里有小桥流水的静谧,也有层台累榭的雅致。
南派杂技与北派杂技不同,走的是以低空表演舞台杂技为主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空间内,人们可以充分发挥综合艺术的优势,将音乐、灯光、布景及节目的意蕴最大化地传达给观众。可以说,南派杂技将杂技表演诗化,虽少了悬念,却多了一份韵味。
海派
海派杂技是具有鲜明上海地域特点和风格的上海杂技艺术,因其历史渊源不长,没有太多的传统可以依靠,轻松的环境反倒给了它广泛的选择空间,再加上上海作为入海口城市,交通发达,这些都为其吸纳大洋彼岸的西方文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上海也逐渐成为中外杂技荟萃之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興盛的中国杂技纷纷从街头村落走上舞台之时,海派杂技却走进了马戏场。如今看来,这一决策为海派杂技带来了十分有利的发展际遇,这也足以证明上海人的精明。
军旅派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各大舞台,但更多的时候出现在军营、哨所内,因为他们既是艺术家也是军人。那么,军人的精神、气质、作风、形象如何通过杂技艺术来塑造呢?其实军旅派杂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节目的主题围绕军旅生活展开。如《穿越》表现的是军人的勇敢精神,《草帽》表现的是军人假日中的娱乐活动,《球技》则表现的是军人为国争光的热情,而军旅派杂技的表演核心是技巧。
北派、南派、海派、军旅派作为中国杂技的四大流派,各有所长又一脉相承,同属一家又异彩纷呈,而这也正是中国杂技在世界杂技界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
千年绝技自此失传,非遗传承时不我待
据《搜神记》中记载,当时吴国有位术士叫徐光,经常在集市上表演幻术,他假装向卖瓜人乞讨,卖瓜人不肯给,他便索要一块瓜皮直接就地而种之,没想到竟然生根开花,结出了果实。后来,著名杂技艺人孟广连说:“这门绝技是任道长传下来的,只传道家子弟,不传外人。”于是,这一传说中的绝技从此消失。据了解,此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在汉武帝时期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令人遗憾的是,因为诸多原因,此技艺没有被继承下来。据悉,至今也没有人能解开这一技艺的秘密。
杂技之所以能兴盛一时,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民间有喜爱杂技艺术的传统,人们对杂技艺术始终怀有独特情感;二是在黄河连年成灾的近代,演习杂技成为人们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农民弃农学艺是为了生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对杂技的关注却越来越少。杂技发展举步维艰,原来作为谋生手段的杂技对年轻人也不具备吸引力,由此导致后继无人的窘境。此外,一些颇有造诣的杂技艺人因年事过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甚至已离世,也使得一些绝技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