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龙舞动中国魂

2019-10-08周传馨

小演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龙灯火龙香火

周传馨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舞蹈,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会举行舞龙灯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老百姓礼赞幸福生活的艺术活动之一。

舞龙灯起源于汉代,龙的形象是古人为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古人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刚柔相济,人们把龙看作吉祥的化身,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护佑,以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

在福建莆仙还有一种特别有趣的民俗,就是各地舞龙的龙灯必须火化。民间传说龙灯不火化,龙就会成精变为孽龙伤害百姓,又因为龙是古代皇帝的象征,一般宫庙级别低,无法履行化龙职责,必须由龙女下凡的妈祖来担当此任,于是各乡镇元宵活动结束后,人们便会把所有的龙灯集中起来,在正月廿九妈祖元宵时火化。

板凳龙

舞板凳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节前后,在福建大田、尤溪梅仙镇和浙江的许多地区都会举行舞板凳龙活动,三四天内便能游遍全乡各村。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遇上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却因违反天条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间。人们感念水龙的恩德,便将它的身体放在板凳上连接起来,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产生。

板凳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身由几十乃至上百块形似板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个板凳上均装有彩色灯笼。舞龙手们个个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他们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相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似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街巷,好生壮观。

稻草龙

迎龙闹元宵是我国各地的一大民俗,迎的龙也各有千秋,有纸龙、板凳龙、布龙等,但在闽中大田的华溪村有一种别具特色的迎龙,村民们迎的是用当年丰收后的稻草扎成的龙。

华溪村的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而成的,最长的有一百多节,短的也有二三十节,每五米为一节,或挂灯笼或插香头。龙的主体是根大稻草,村里人人都会编,在稻草上挂灯笼的叫“灯龙”,插燃香的叫“香线龙”,龙头、龙尾与龙珠全部由香火组成,眼珠是在龙头的竹片上挂两盏灯,龙须则是在篾条捆绑的番薯上插三炷香……就连一路挥舞的龍珠也是番薯做成的,上边还要用香火插满成球状。

村里的老人们在祖房里编好稻草绳,准备妥帖,只等元宵节晚上迎稻草龙。大家把插满香火的稻草绳连接起来,抬着祖宗的塑像跟在龙后游乐。村里的回民还会在这一天包粽子祭祖,把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改在元宵节品尝。这支唐末随闽王入闽的武勇丁伯六后裔最初居福州,北宋年间为避寇乱迁入大田,并在太华丁坂停留过,太华镇今日的华溪村即是原来的丁坂,目前也是全县唯一保留迎稻草龙的地方。初九天公生日这天,夜幕完全暗下来后,先是三声铳响,稻草龙便在锣鼓队的伴奏下绕村头村尾游走。龙头和龙尾由成人扛举,提龙绳的则是小孩,当地村民说这是先祖传下来的规矩,希望孩子们平安成才。这项活动以前只准男童参与,如今男女平等,女孩也开始参加到活动之中。

拔拔灯

每年正月初九,南安英都镇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传统灯会——英都拔拔灯,常有上万人加入到拔灯活动中。作为全国九大灯会之一,拔拔灯于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都拔拔灯起源于古时纤夫拔船。英都自古就是南邑富庶之乡,境内的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到逆水行舟时就需要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英都人民融入到了游灯闹春的民俗活动之中,百姓们以拔灯代替拉纤,祈盼河运平安,年丰兴旺,数百年来延续不断,唯一有所改变的就是古人们是在灯笼里点蜡烛,而如今在各个灯阵的尾部都配有发电机,可使整条灯阵的灯火长明,绵延数里。

拔拔灯民俗在英都镇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游灯队伍的灯笼用大绳拉拴,每条大绳可悬挂数十甚至上百盏,称为“一阵”,数条连成数阵。为首者肩负大绳弓身拉动队伍前行,数十人紧扶灯绳呼喊着快步紧跟,生动地再现了几百年前英溪纤夫逆水行舟的壮观场面。

拔拔灯通常有十多阵,多者可达二十阵左右,各阵之间大鼓吹、花鼓唱、车鼓舞、南音弦管、化装戏艺掺杂其间,每每经过各家各户门口,鞭炮、烟火持续不断,顿时将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客家火龙

客家人对舞火龙情有独钟,它由农民自发组合,自娱自乐,因火龙制作工艺简单,舞起来优美而不繁杂,深受当地农民喜爱,只要锣鼓一响,人们便会翻山越岭,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场面热烈欢快。几百年来,客家火龙代代相传,饱含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传承至今,经过整合与交融,已成为包容音乐、舞蹈、祭祀、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分的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

舞火龙前先要在龙头、龙身、龙尾密密地插上线香,扎上花硝引,舞火龙大多在晚上进行,队伍庞大,有火把队、灯笼队,舞时先点燃龙身上的线香头,由三人各执一节默契配合,在夜里舞动起来只见香火闪烁,花硝四射,香火越舞越旺,借此象征着主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夜幕初降,客家火龙便出动了,出阵时鼓乐齐奏,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提香篮领头,十几名青年男女高挑各种式样上书“龙游四境”、“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等字样的彩纸灯笼紧随,数盏龙灯殿后,七名乐手一路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在上百支火把的映照下,在围观男女老少的簇拥下,客家火龙摇头摆尾、浩浩荡荡地游走在山野小径,走过田垄,走进村庄。每到一户,由老者送上一炷线香,主人鞭炮迎接,接着客家火龙便雀跃而起,迅疾游至厅内,主人把灯一灭,客家火龙便在鼓乐声中穿梭腾舞起来。围绕村子走一圈后,便来到了祭祀的地方,由提香篮的老者摆放好香、纸、蜡烛和祭拜的三牲,点燃第一炷香后,舞龙者再把香火插满龙头、龙身、龙尾,霎时客家火龙腾跃而起,在鼓乐、唢呐声中上下翻飞。舞龙结束后,人们将火龙送到河边沙滩上,设香案摆上三牲祭拜,叩谢龙神,然后便焚烧火龙,恭送火龙回龙宫,以待来年火龙再次载福而至。

猜你喜欢

龙灯火龙香火
新语
清明
小火龙
再见了,小火龙
烧香发财
舞龙灯
庆贺新年
新年到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