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浅析

2019-10-08庞德立

少林与太极 2019年8期
关键词:脚底腹股沟中线

庞德立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里提到:“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不难看出,陈式太极拳的动作和劲力路线主要以缠丝劲为主。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这种螺旋式的运动是独特的中国式的运动方式,为世界所罕有。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入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的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增强全身组织器官的健康。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按其性能可以分為两种基本的缠丝。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小指领劲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另一种是以中指为轴,大指领劲外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拥劲。顺缠、逆缠在身体的表现上各有不同,但又互为其根。这两类缠丝劲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不管是进缠退缠,还是左缠右缠,都离不开劲力的发放和蓄劲。发放为出劲发劲,蓄劲为入劲合劲。在太极拳的运动过程中,内在的劲力路线为:“力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外在的动作路线为:“旋踝转膝,旋胯转腰,旋膀转腕。”外在螺旋缠绕的肌肉骨骼与内在节节贯穿的劲力意识相结合,达到内外相合、完整统一的动作表现形式。拳论云:上欲动,下必催之,下欲动,上必领之;中间动,上下合之;上下动,中间随乞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练拳时如果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手心、旋腕转膀,腿是前弓后绷而没有左右旋转、旋踝转腿的配合,就会发生“顶抗”“顶牛”的比力的缺点。

下节也就是腿部,缠丝劲腿上动作的表现形式是“旋踝转膝”。从人体骨骼结构来说,踝关节与膝关节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这两个关节只能前后弯曲和扭动。怎样才可以做到“旋踝转膝”呢?每个关节都是由两根以上的骨骼形成的,这样就形成中间的关节腔。关节腔的腔体都有一定的空间,但是空间是有限的,在关节旋转的时候还是会受到限制的。有空间的限制,就有角度的限制。那么,踝关节的角度限制在内合的时候,脚底的外缘不能离地;外拥的时候,脚底的内缘不能离开地面。膝关节的角度正常情况下是顺着脚尖方向的,不过在腿部顺缠、逆缠的时候也会有限制。正常在重心腿外拥时,自己微微低头(不可伸头扭头、弯腰撅臀)看向膝关节的中线,此时中线部位应该与脚底小脚趾部位相对。在虚腿内合时,用相同的方法看向虚腿膝关节中线部位,此时中线部位应该与脚底大脚趾根节部位相对。动作的范围,在重心的虚实转换中进行调控。“旋踝转膝”时,虚腿的膝关节中线方位由大脚趾的根部向外旋转到小脚趾端,劲力放松,自然下降,是为顺缠。腿部的劲力自然向下,沉于脚底,是为顺缠蓄劲,如打拳开步时,重心转移,劲力松沉到脚;提腿,使脚尖外摆,用脚底旋转截出,是为顺缠发劲,如打拳盖步时,脚底顺缠外截等。然后由重心腿旋转并转移重心向内,膝关节中线转移再回到大脚趾根部,劲力旋转,脚底蹬劲向上,是为逆缠。腿部劲力逆缠,结合胯部腹股沟的收缩相合,是为逆缠蓄劲,如提腿内合时;腿部劲力逆缠旋转向上,结合腰部的劲力发到梢节,是为逆缠发劲,如提腿发力时。腿部的顺缠、逆缠的运动轨迹,形成“旋踝转膝”的腿部外在表现形式。

中节是腰胯部位,缠丝劲腰胯部位的动作表现形式是“旋胯转腰”。从人体骨骼结构来说,腰部是以脊柱为支撑形成的关节,胯关节是由股骨头与盆骨形成的,胯关节的所在位置在腹股沟处。腰胯部的劲力主要在于随劲,在劲力过程中起到连接上下、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腰胯旋转时,需要找到中轴点,练拳中提到的立身中正就是最好的要求。上在百会,下在会阴,做到中正垂直,就找到了最基本的中轴旋转点。当身体向左旋转时,左侧腹股沟收缩向后,右侧腿部逆缠,使右侧腹股沟向前展开推动,以身体中线转向身体左前方45°方向(隅角方向)为限,形成腿部与腰部结合的向左转身。当身体向右旋转时,右侧腹股沟收缩向后,左侧腿部逆缠,使左侧腹股沟向前展开推动,以身体中线转向身体右前方45°方向(隅角方向)为限,形成腿部与腰部结合的向右转身。中轴旋转时,左右两侧的腹股沟进行展开或收缩的配合,动作在劲力的节节贯串中,以腰脊为中轴,在肩胯相合的基础上,配合以腿部的顺缠、逆缠,形成“旋胯转腰”的身体外在表现形式。

上节是以手臂为主,缠丝劲手臂部位的动作表现形式是“旋膀转腕”。从人体骨骼结构来说,手臂的关节主要由肩膀、肘和腕三部分组成。肩膀与手腕的关节比较灵活。肘关节部位有个“鹰嘴勾”,是由肱骨的鹰嘴窝和尺骨的鹰嘴所形成,所以肘关节的活动范围有限,只能在展臂和曲臂之间。手臂以肩膀为根节、手指为梢节。手臂在围绕身体“公转”的同时,还在“自转”。在“旋膀转腕”的“自转”时,手臂以中指和小臂为中轴(手腕放平),手掌小指端领劲向内旋转,为顺缠,顺缠又称“向心力”。劲力在手臂顺缠时,放松向内,自然向身体中线方向,并使手臂的劲力与腿胯的劲力相合,是为顺缠蓄劲,如掩手肱拳蓄劲;劲力在手臂顺缠时,过了身体重心的中线,并结合腿与腰胯部位的劲力推动到手臂的梢节部位,是为顺缠发劲,如顺缠穿掌(拳)、白蛇吐芯、护心拳发劲等。以中指和小臂为中轴,手掌大指端领劲向外旋转,为逆缠,逆缠又称“离心力”。劲力在手臂逆缠旋转向外的同时,向中线方向引劲运行,使手臂的劲力与腿部腰胯部位的劲力相合,同时扣脚向内,松胯相合,是为逆缠蓄劲,如护心拳蓄劲等。劲力在手臂逆缠外开时,过了身体重心的中线,并结合腿与腰胯部位的劲力推动到手臂的梢节部位(如肩膀、肘关节和手),是为逆缠发劲,如发肘劲、前肩靠劲等。结合腿部的旋转,腰部的配合,来推动手臂顺缠、逆缠时的出劲和入劲,形成“旋膀转腕”的手臂外在表现形式。

当然,拳无定式,但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力环绕着身体节节上升,达到劲力的完整统一。因此,在一切动作中亦包含着缠丝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是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相互转化与统一。首先,左右和上下方位的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立体圈,这正是太极拳螺旋运动所必须具备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左右逢源、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又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加中定的步法配合,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要找到简单的出劲和入劲,或者蓄劲和发劲的简单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画弧线进行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是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和不得劲处,就可以依据缠丝的不顺遂处挪动一下腰腿,以求得顺遂,就可使姿势得到纠正。所以掌握了缠丝劲,就是掌握了自我纠正的工具。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脚底腹股沟中线
四种人绝对不能揉脚底
腹股沟疝不可轻视,科学护理很重要!
腹股沟疝有哪些表现
课本内外
课本内外
挠痒痒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股沟疝咋治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脚底下的能源——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