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线”串“珠”,整合记叙文教学资源
2019-10-08高红义
高红义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大量阅读,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大量同主题的文章,实现反三归一、质从量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自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项目以来,强调让学生多读书、多感悟、多积累、多写作,并且学生也养成了做批注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那么对教师而言,如何在课堂上对课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整合,选什么样的主题和文章进行整合,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记叙文是我们日常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包含的范围很广。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针对记叙文整合的研究。
教材都是按主题分组编排的,同主题下的一组文章训练目标一致,这给我们进行单元整合提供了可能。具体如何进行整合,我选择了“以线串珠”的方式。所谓的“线”,即文章主旨线和语文要素线;所谓的“珠”,实际上指的是教学中需要的教学资源。
一、以主旨线串珠
主旨即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情感,以及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了文章主旨,学生就能在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核心。不同体裁的文章,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有差异,议论文的主旨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主旨为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记叙文的主旨为文中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整合主旨是最常用的整合单元资源的一种形式。
1.根据主要内容整合
依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整合,应是灵活多变的,视角是可大可小的。可以由学习教材课文延伸到阅读课外资源,实现一课带多课的阅读。例如,教学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孤独之旅》时,可以结合“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的《走在路上》《请帮忙系上》和《谁是你的重要他人》三篇文章,就“成长”话题进行教学设计。导入环节之后的教学可由“课内归纳分析成长一主题拓展感悟成长一口头作文漫谈成长”三部分组成。再如,本册第六单元中的《智取生辰纲》题目里有一个关键词——“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在“智”上做文章。根据内容,我拓展了“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的《田忌赛马》《王安石的另类智慧》两篇文章,以“感悟智慧人生”为题进行了教学设计:从《好汉歌》导入,以阅读课文为抓手,设置一读圈点勾画“寻”智慧、二读凝思聚神“悟”智慧、三读你言我语“谈”智慧三个环节,有读,有写,有悟,有说,让学生在以“智慧”为内容主线的学习中明白,说话是门学问,生活是门艺术,在学习中要学思结合,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动脑子想办法。
2.根据情感整合
记叙文表达的情感有多种,有的表达爱国情怀,有的表达亲情,有的表达思乡之情。我们可以依据情感线对文章进行整合,下面以“爱国情怀”“亲情”为例具体来谈。
表达爱国情怀的文章。例如,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共有四篇文章—《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达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有现代的、古代的,还有国外的,不一样的时代和地域,但表达的情感类似,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所以可用“爱国”为主线提出主问题。如把《最后一课》和《土地的誓言》两篇课文进行整合,探究“文中是怎么体现爱国情怀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完成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表达亲情的文章。例如,在教学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胡适《我的母亲》一课时,可以拓展“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和杨玉东的《萱草的柔情》两篇文章,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母亲的哪些往事?这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文章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体现出来的?学生圈点勾画重要语句,并适当批注。在经过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后,让学生在班内用“我从 文章的第 段看出,这是一位 的母亲,因为她(具体事例)”的句式展示。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探究,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
再如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记叙文单元,包含《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卖油翁》四篇文章。这个单元以“爱”为主题,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学习,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精深的感情。虽然所写人物身份不同,但他们身上都有可贵的品质,由此就可以“课文中的人物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你是从文中所写的哪些事情或语段体会出来的”两个问题为主线,把《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三篇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谈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完成对课文内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二、以语文要素串珠
叶圣陶先生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把握住语文课程的核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人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品悟语言、积累语言是语文课要完成的基本任务。统编本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为主线安排教学单元,这可以看作一条明线,同时还有一条暗线就是语文要素,即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它贯穿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导读、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找到了语文要素,我们就可以据此整合文章内容。下面就记叙文四个主要的语文要素谈一下如何进行整合。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章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謂托物言志就是寄意于物,通过描摹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主旨。
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两篇记叙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本单元的单元学习目标明确指出:要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因此,托物言志就是本单元进行课文整合的关键语文要素。我们可以把《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与“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中含有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就这一语言点进行对接。例如教学《一棵小桃树》时,可选择《风滚草的坚持》《寂寞红柳》两篇文章组文阅读。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点勾画的方法,在三篇文章中查找描写小桃树、风滚草、红柳的形态、生长环境和遇到的挫折困难等的句子,通过这些描写探究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也就是托物言志“三问法”:作者描写了什么物,表达了什么志,悟出了什么理?让学生把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整个教学设计的主问题都是围绕语文要素“托物言志”展开的,突出了学习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2.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法指的是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以小见大中的“小”是描写的焦点,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见大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事物以揭示重大主题,二是借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刻画典型形象。典型的“以小见大”的文章有鲁迅的《一件小事》、席慕蓉的《贝壳》和杨绛的《老王》等。
比如,教学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老王》时,可以将其与《审丑》《郭木匠》两篇文章组成主题阅读课,题目可为《小人物,大情怀》或者是《卑微与伟大》。教学设计就以“小”为切人点,让学生找表现这些小人物的平凡之处的句子,再透过这些“小”,让学生思考他们平凡后面的不平凡;同时还可以思考文章中描写主人公的小事情、小片段、小镜头是否有典型性,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人物细节描写、景物细节描写,也可以是事件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手法。例如,《春酒》中的“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寶酒了”,此处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酒的好奇,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鲁迅《故乡》中描写杨二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此处细节塑造了杨二嫂爱占小便宜的市侩形象。《背影》中的父亲爬上月台的细节描写让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范进中举》中描写胡屠户在集市回家的路上,“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此处细节把一个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市侩无耻之徒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以上列举的几处细节描写可以跨单元、跨册进行内容整合,学习细节描写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的影响。
4.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有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的作用,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主旨和人物形象。设置悬念的方法通常有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和省略法。采用设置悬念法的典型课文有《桃花源记》《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驿路梨花》等。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与《滴水之恩》《指路女孩》两篇文章组成主题阅读课,让学生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在文中找找有误会的句子,进而思考文章设置了哪些悬念,这些悬念起到了什么作用。当然,也可以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写作时可通过伏笔、铺垫和设置悬念使情节曲折,更具吸引力。
总之,整合课程资源要做到目标明确,突出一课一得,真正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只要我们敢于创造性地挖掘教材内容,进行多、广、深的课内外资源的整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