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乡建的关中探索

2019-10-08武小川张亚谦曾宪洲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艺术节艺术文化

武小川 张亚谦 曾宪洲

2018年起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武小川、张亚谦等人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并在本地发起一系列的文化乡村建设工作,在鄠邑区石井镇蔡家坡村创办第一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反响不错。第二届“关中忙罢艺术节”也应时于今年5月至6月举办。我们邀请到了该艺术节策展团队为我们分享他们的一手经验,以及我们或可从他们的案例中了解中国大地乡村的文化,以及当代艺术该如何介入乡村的经验与思考。

关中平原养育了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会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民俗文化现象,其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礼记·明堂位》:“夏礿、秋尝、冬烝、春社。”礿,即“汋”,义为“挹取”,是在孟夏四月(夏歷)向祖先献祭刚收的新麦。每年6月麦收秋种之际,陕西关中农村 “忙前会”“忙罢会”等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乡亲好友齐聚一堂,协作事农,庆祝好收成,其重要性和隆重度,丝毫不亚于春节,呼应着这个季节的主调——劳作、汗水、收获、快乐。宋人陆游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就是点明其意义之所在。儒家重要的学派“关学”所倡导的“乡约”“乡礼”,也正通过朴素的乡村节庆展现着其延绵的生命力。2018年国家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就是呼应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的武小川、张亚谦等人,成立关中艺术合作社,并在西北地区发起一系列乡村文化实践工作,在西安鄠邑区(原户县)石井镇蔡家坡村,创办关中忙罢艺术节。忙罢艺术节,就是承续庆丰收的“忙罢会”传统,设计四大板块:终南戏剧节、麦田艺术展、合作艺术项目、关中粮作项目等,其综合民间与艺术节庆的定位,与现代形式的现场艺术、社会艺术、合作艺术、大地艺术、生态艺术,共同形成用艺术推进乡村建设的非典型性实践案例。

艺术乡建的基本思路

世界文明史,一大半属于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更源远流长。今天,依托农耕文明而发展的民族民间艺术,受到现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冲击,日渐式微。但我们也能体察到,乡村民间艺术中,还存留着某些传统社会信仰文化的内在特质与外在形态,礼失求诸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加速,乡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新鲜事物涌入乡村,既有的传统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受之影响并根本地被改变,因此,据此现状与问题,用艺术开展乡村建设文化建设,就是应对新问题、新状况的新途径。

我们认为“艺术乡建”的基本逻辑——艺术介入乡村,不是简单地把某种城市化、学院化的艺术样式,带到乡村予以展示,而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以乡镇现代化发展为针对,以在地现实为依据,以乡民诉求为目标,深入、持续观察乡村在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演化特质。艺术工作者和基层群众互为主体,注重生态建设,立足实际问题,通过合作与结合的方式,激活、提升区域活力和动力,寻找乡村文化、现代文化、当代艺术的契合点,构建文化新价值与农村新形态,促进乡村文化生态健康、健全地发展。方李莉在《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艺术人类学视角》中谈到,“有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就有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就充满生机,并能得到蓬勃发展”。以此现象为依据,她认为乡村建设的目标由“富裕乡村”转向“美丽乡村”,指出艺术介入美丽乡村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复兴传统中国‘生活样式,修复乡村价值,将‘旧文化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推动‘乡土中国走向‘生态中国的发展之路”。近几年,以艺术家作为主力军的艺术乡建案例不在少数,其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当地诉求、地方文化特征与艺术家的创造性行为与表达。张晖在《“民族志转向”与艺术乡建的“在地性”问题》中提到了社会参与性艺术的两个问题,一是艺术家作品在美术馆展陈机制与乡村现场展陈机制的冲突;二是与乡村文化高度契合的“在地性”问题。

那么,究竟以何种方式开展艺术乡建,就是需要大量创新的实践来不断完善。

关中忙罢艺术节的发起者,提出现场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并坚持在地性、生态化、实用性等三原则。在地性,即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创作,鼓励与村民合作,让艺术作品和乡村现场,产生关联,避免在乡村简单复制过于个人风格化、符号化的作品。生态化,即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保持原生态,就地取材,绝不破坏自然环境。而实用性,就是坚持艺术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修桥铺路、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实际生活、鼓励百姓参与艺术活动振兴,创作具有实用性的艺术作品,多方位助力乡村发展。

艺术乡建的实验艺术工作方式

实验艺术,是中国艺术院校在基础探索、融合学科、发展新兴专业的主动改革,实验艺术的教育者们,都在积极投身当代社会文化尤其是在地性的实践推动,并以深度的介入,以多种现代的媒介及材料,以问题意识和实验精神,强调社会现场的实践,并在在地性的社会项目中,引导青年一代进入历史和社会的现场,针对当下,面对本地,开展有具体价值的艺术实践工作。

1.实验实践教育的延伸

近年来,在关中的艺术活动,其实质也是教育活动的延伸,因为它的产生,是和学院的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2018年武小川、张亚谦以“艺术社会学的文化实践”为题,开展社会实践与文化调研的课程。他们首先关注以户县农民画为中心的本地文化脉络,在详尽的文化调研之后,对当地的民间艺术形态和特质,再次系统地研究。建立本地的艺术情境后,师生们进入蔡家坡村,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蔡家坡11个村组,人口基数较大,产业结构多样,且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教师们为课程设计了“乡村十问”调研系统,从人口、经济、文化、健康、风俗、产业等问题,深入乡村与乡民的现实生活,提出实践-身体-行动-现场的原则,通过“在地”想象与实践,构建“在地”认同,一定层面上,推动乡约里俗的基层重构。在这种严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师生着手实践创作,教学现场由此转化为乡建现场。两年期间,工作组在蔡家坡村本着学术性、非功利性、高品质的基本特质,成功举办“以物化物”与“美丽新世界”两届合作艺术展。乡村艺术的建设,一定层面上是将青年们带到社会现场中,在实践过程中,强调本地主义、问题意识,以多元形态的结合与合作等,践行艺术+文化+产业的乡建模式。

2.综合的艺术场

忙罢艺术节,设计了丰富的乡村文艺展演,因为主办者的思路是在基层做活动,活跃的、热闹的艺术样态,才能真正吸引群众,实现雅俗共赏的文艺目标。关中忙罢艺术节的核心板块是“终南戏剧节”,包含了30余场文艺活动,戏剧节板块中的“麦田交响之夜”,邀请西安交响乐团这样的专业团队,在麦田上举行全国首次经典音乐的演出;“麦田秦声之夜”,邀请关中最为知名的剧团,为农民群众唱大戏;“麦田守望之夜”更是将地方民间戏曲和当代艺术同台呈现,既有华阴老腔的苍茫激荡,也有当代吹管老丹的“民族音乐自由即兴表达”,既有潼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偶戏的绝活,又有现代舞、前卫戏剧的深刻自由和青年音乐人的当代民谣,传统与现代并置,传承与创新同台,这种丰富的综合艺术场,在终南山壮丽的舞台背景下,化合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场、音乐场、艺术场。

3.艺术家办艺术节

麦田艺术展,是一种接近于大地艺术展的方式,以终南山为背景、以麦田为承载 、以农村为尺度,发挥艺术家个人想象,展现当代艺术魅力的创作活动。其中,这些大地上的艺术作品,包含装置、行为、影像、环境再造等丰富形态,充分调动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忱,这是一种艺术家们办艺术节的状态。艺术展邀请到国内外10多位艺术家,创作10余件具国际化视野的在地性艺术作品,丰富了地区性的文化活动,突出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农事和文化、记忆和童趣、山水和乡愁诗意,充分结合,展现了艺术工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4.多方结合与多种合作

艺术节的四大板块几十场活动,体现了在地合作、深度结合,形态丰富且兼具时代风采与国际视野,节庆成为契机,艺术变为手段,共同激发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再生力、创造力,能使民俗传统得以创新,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

事实上,艺术介入乡村的形式多样,实验艺术系师生长达两年的时间,投身乡村现场,从艺术社会学的身份介入与艺术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研究,再到就地取材的创作与展览,将课堂搬到学院之外,使乡村现场与教学现场二者去边界化。教学与现实紧密衔接,师生成为村里的常驻人员,使得艺术工作者的身份与原住民身份去边界化,继而凸显出身份认同感引发艺术接纳力。

艺术节的举办,是政府支持、基层努力、百姓参与的社会合力才能完成。忙罢艺术节项目实施,也警惕那种精英的、外来的、资本的功利方式,同时,非常重视本地的参与,比如在戏剧节板块中,专门设置“蔡家坡村文艺汇演之夜”,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成功调动了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乡村合作艺术项目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推进基层的合作深度,建设蔡家坡村美术馆、小小美术馆,以合作为原则,举办各类展览活动,充分调动本地的文化资源等,开展非遗展销会、农民画写生、摄影展、关中美食大集市等精彩活动。从以上前提,合作艺术项目以多种角度,通过艺术的方式,勾起艺术与乡村平等互助的连结,互相借力。张亚谦博士提到:“我们自信此时此地、此情此境更靠近艺术介入的命题,也更接近与中国乡村运命共生的要义。我们正在实践着的,未来要去期许的,才可能具有当代艺术创造和文化反思的精神实质。”其间,还整理了村史,设计并建设蔡家坡村史馆,其意义就如前言中所说: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修史意于鉴今,社会趋于文明。

为蔡家坡治史,就是为蔡家坡人资治、存史、兴利,梳理历史脉络,分析内外环境,以同情之理解之心,观察一个终南山下乡村的演变轨迹。村史馆,也为蔡家坡人立传,反映普通人的不普通的生活,并以此来鼓舞人、教育人,弘扬那种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

而合作项目中的关中粮作项目,也是关中艺术合作社在乡村建设中,用时尚的设计,对关中的小麦、玉米、葡萄、猕猴桃等农产品,进行再定位和再包装,升级本地粮作的品牌化营销能力,在文化乡建的同时,促进经济产业升级迭代。

乡村文化多元发展的新特色

忙罢节具备“劳动、收获、快乐”多重语境,乡村农民在劳作丰收中体现收获的快乐;高校师生在忙罢艺术节项目的社会工作,亦是对艺术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具有西部特色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在持续的合作艺术项目、设计服务等乡村视觉再生产的工作中,其特色在于:

1.创新以关中为核心的传统乡俗。忙罢节主旨在于“庆丰收”,忙罢艺术节就是将乡风民俗节日化,在乡村的现场展现当代艺术魅力,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使民俗文化延伸,更具生命力,且不失时代风采。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激发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乡村文化的再生力、创造力。

2.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动人的田园风光交相呼应。忙罢节的主会场,是一座以终南山为背景,以麦田、森林为环绕,以乡村为依托极具特色的户外环形剧场。坐在剧場中环视周围,秦岭葱翠,农作物萦绕,景色极为宜人,是关中农村最为理想的户外演出场所。在其间感受艺术、观赏艺术,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艺术体验。

3.传统与当代高度融合。艺术节的节目和作品,既有秦腔、眉户、老腔、木偶戏等优秀民族剧目,又有户外交响音乐会的高雅,还有先锋实验的戏剧呈现,又能融合户外现场音乐会、戏剧节、戏曲等本土形式,配合当代的大地艺术、景观艺术,实现艺术与自然、艺术与乡村、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4.群众参与度高。两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已经成为本地十里八乡最为知名的文化品牌,2019年活动期间,有2万-3万群众前来看展览、观大戏、听经典,感受民俗戏曲的动人时刻。艺术节还重视选择带有家国情怀与德行传统的曲目,弘扬关学所倡导的乡规乡约,高度调动农民的文化认同感。

关中忙罢艺术节,实质是一场文化建构,主办者们既注重本地的历史情境,又要观照乡村的文化主体,进行“在地”的、互为主体的艺术实践。既表达传统文化样态的不息活力,又展现现当代艺术的多元诉求。他们的理想在于:将终南一线,打造为当代文化和自然环境、历史传统、农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型乡村文明带,成就这个时代的美好。艺术节的意义在:以农业生态为根本,以终南自然景观为依托,以艺术节的丰富展演样式,坚持在地艺术实践与设计服务,激荡民间文化活力,延续历史文脉、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关中模式。其价值就如网友“大刘”所说:让艺术实实在在回归基层,还原艺术的基础社会功能,带领基层农村融入当代艺术生态。一念之力,功在千秋!

猜你喜欢

艺术节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