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之奖群星璀璨
2019-10-08徐玲
徐玲
群星奖是群众文艺领域的政府最高奖。2019年5月16日至19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子项,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最终20件作品脱颖而出,摘得桂冠。这届评奖恰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后的首次评奖,意义重大,备受瞩目。
群星奖的设立宗旨是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升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每三年一届的群星奖评奖经历初选、复赛、决赛三个环节,数以千计的群众文艺作品参评,可以说是国内最大规模的对音乐、舞蹈、戲剧、曲艺四大门类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检阅。
评奖制度改革与第十八届群星奖举办情况
群星奖于1991年设立,从2004年起纳入中国艺术节,和文华奖并列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的子项,至2019年已经举办了18届,经过多年的发展,项目、赛制、规模都经历了一些变化。2016年第十七届群星奖根据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工作的要求,重新修订了《群星奖评奖办法》,赛制发生了重大调整,大幅压缩评奖项目和数量,只设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类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评奖项目,获奖数量也从往届的数百个压缩到每个门类只有5个。
在奖项和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从第十七届到第十八届群星奖评选都采取了更多措施提高评选的公信力:如全程接受纪检监督,加大向社会公示力度,明确群星奖参评边界,严格审查参赛人员的身份,增加群众文化领域专家评委和基层群众评委等,这些措施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两届群星奖评选的结果得到普遍认可。另外,为了改变“为评奖而创作”“获奖后束之高阁”的情况,从第十七届开始,不仅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率,而且利用决赛期间举办基层巡演,将优秀作品送入军营、学校、社区。第十八届群星奖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7场决赛和12场巡演全部实现网络直播,同时采用“美育导师走基层”的讲座方式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线上线下结合,加大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的影响力,让广大群众共享丰富的公共文化发展成果,增强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十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四年多来,广大群文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及《“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牢记自身使命和责任,把创作生产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作为工作的中心环节,群众文艺创作活力迸发,创作出了一批具备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公益性的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第十八届群星奖参评作品弘扬主旋律,充满正能量,选材紧扣时代脉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代表了近年来群众文艺创作的优秀成果。
第十八届群星奖参评作品覆盖面广,7905个初赛作品,复赛作品266个, 84个作品入围决赛,各地、各系统均有作品入围决赛,并有几支表现出色的特殊人群团队闯入决赛。与往届相比,本届参赛作品艺术水准较高,竞争更为激烈。
与往届相比,本届评奖充分体现了对于“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的鼓励。获奖作品中,山西的鼓乐《保卫娘子关》、黑龙江的舞蹈《红高粱》、北京的快板《赤子归心》、上海的短篇苏州评话《捍卫者》、广东的西河大鼓书《大营救》等通过艺术形象的生动塑造,深刻阐释了英雄主题和爱国主义情怀,令人思潮澎湃、热血沸腾。陕西的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重庆的舞蹈《龙把子》、山东的男声合唱《中国船号震天地》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坚守梦想、昂扬奋进的豪迈气概。河北的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山东的渔鼓小戏《老邪上任》亦庄亦谐,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乡村基层干部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鲜活形象。上海的音乐剧小品《看见自己》、浙江的小品《父与子》、江苏的小品《生日聚会》及数来宝《爱我你就抱抱我》聚焦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地区差异、人员流动和观念变迁,思考如何重构更加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呼唤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第十八届群星奖对于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导向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成为广大群文人的自觉意识,成为繁荣发展群众文艺的基本遵循。
作为国家级政府奖,第十八届群星奖从赛制设计到具体实施,对于群众文艺创作的导向意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变以往“运动式”“突击式”“政绩式”“把获奖作为终极目标”的管理方式,使群众文艺创作管理向常态化转变,激励有力,导向鲜明,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部署以来,群文工作取得了新发展,场地设施人员经费大幅改善,群文工作迎来了春天。群星奖评奖是各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
群星奖评奖制度改革后,对群文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第十八届评奖继续举办专家点评会,充分体现文艺评论的价值,凸显了群星奖的导向性,有助于提升作品质量,提高主创人员水平,推动群众文艺发展进步;也有助于参评单位端正态度,正确认识评奖意义,在创作题材上更加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对于现实生活的关照和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挖掘,更好地发挥了国家级文艺评奖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评奖程序上更加公正、客观、公开、透明,提高奖项含金量,增加群星奖的公信度。群星奖已经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更是群文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二)在优秀作品的推广手段上更加现代丰富并卓有成效。通过基层巡演、专家讲座,以及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增加了群星奖的影响力。
根据群星奖评奖要求,所有作品在参评过程中均积极深入基层进行演出,各地纷纷将群星奖参评作品用于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初选过程中,各地共举办展演选拔12471场,观众达1282.8万人。决赛期间,参赛作品赴上海16个区开展24场基层惠民演出。以群星奖为载体、以演出直播为核心的“云上群星奖”成为了本届群星奖的最大亮点。国家公共文化云、上海文化云及120多家地方文化云多角度全方位对群星奖7场决赛、1场获奖作品展演、12场基层惠民演出和1场获奖作品展演进行网络直播。截至5月30日9时,“云上群星奖”专题总访问量达4428.5万人次,其中直播访问量1943.7万人次。在专题中,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进行了线上展示,群星奖决赛及巡演等活动均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与第十七届相比,线上受众增长了数十倍,仅在线观看直播人次第十八届就是第十七届的10多倍,真正实现了“十万观众进剧场”“百万群众在现场”“千万群众在线上”。
传播手段的数字化创新让许多不能亲临现场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和群众文艺爱好者通过网络关注和参与群星奖评奖过程;同时设置群众评价和反馈通道,通过“群星奖主创说”、微视频展示花絮等互动方式,打造在场、在线、在播的全域化群星奖,借助互联网云服务,与文华奖参评作品一起,使广大人民群众走进中国艺术节、享受群众文艺成果。这些做法在扩大群星奖社会影响力的同时,检验了节目质量,惠及了基层群众,实现了群众文艺作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服务的评奖目的。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开启了新征程。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的改革创新,对于全国群众文艺工作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群众文艺工作者在群星奖的带动、激励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牢牢把握人民的主题,潜心创作精品,真正做到群众喜欢、群众参与,开创群众文艺创作引领社会风尚,彰显时代主题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