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歷史溯源:世代變遷,夜經濟裡的人情味傳承

2019-10-08潘英懷

澳门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遊客歷史活動

潘英懷

夜經濟,澳門歷史溯源

夜間經濟是促進城市消費的新增長點,也是實現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的重要方向。當前澳門產業仍比較單一,長期以來博彩業都是澳門經濟的龍頭產業,雖然吸引了大量遊客,為澳門創造了極大的GDP,但同時博彩業的強勢發展也為經濟帶來問題,在人才、土地等方面和其他產業存在資源爭奪,壓小了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因此,推動夜間經濟繁榮發展,對於各業態中小微企業有一定的幫扶作用。作為濃郁文化色彩、商業繁華、旅遊服務成熟的旅遊目的地,結合澳門各街市特點設置的夜間經濟活動,有別於娛樂綜合體和大型酒店的夜間經濟,創造更加多元,更加貼地氣的夜間休閒體驗活動,如夜晚觀光、夜遊、夜市、夜間購物等,為廣大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多元的夜間生活體驗。

其實從上世紀60年代起,澳門的夜間消費文化就早有雛形。那時候,內港區作為澳門連接內地30多個口岸的唯一港口,承擔港澳貨運和來往內地的客貨運,人貨集散,令其成為整個澳門經濟最活躍的地方,因為內港碼頭的貨運功能,從而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不少特色小食、飯店,都圍繞他們做生意。相關的商業活動非常繁華,甚至有部分店舖如各種餅家、餐廳、旅館都實行24小時營業。許多勞動力和居民返工放工都聚集在那裡,閑的時候就坐在舖頭裡來個“一盅兩件”,“歎歎茶,傾傾計”,非常有人情味。

80年代,街坊會人士還通過大笪地活動去推動澳門社區經濟,在爭取到澳葡政府相關支持配合後,成功於“噴水池”舉辦第一次嘉年華。當時吸引了很多商戶和市民參加,場面非常熱鬧,市民在其中觀看表演、享受各種美食,其樂融融,而商戶亦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連澳葡政府以及一些外國人,都看到這個模式對社區民間經濟的促進和幫助。經過這次嘉年華之後,陸陸續續又搞了很多社區經濟活動出來,包括大笪地平民夜總會、康公嘉年華等。當時康公嘉年華還吸引了一些臺灣的名小食來參與,整個氛圍都特別熱鬧,甚至因應市民的呼聲和要求,康公嘉年華接著又延續多一個月。

康公夜市,舊情懷與新使命

延伸到現在搞康公夜市,其實當初籌劃康公夜市的定位是懷舊夜市,出發點是希望通過場景重現,活化上世紀一些有文化、有趣味的街市面貌,可以讓年輕人感受到當年父輩一代的生活場景,領略到當時的文化氛圍:流行什麼,吃什麼,玩什麼。也期望透過這些懷舊式的元素,讓上了年紀的人能從中找回童年記憶。追溯起十月初五街的歷史,本身也曾具有非常繁華的商業背景,從前十月初五街都是包羅萬象,有賣武,有賣鐵打藥的,有賣卡色帶的,有唱歌的,有賣各種美食零食的,非常熱鬧繁華,大家都很開心。所以我們希望能在這裡帶動童年回憶,和凝聚一家大小享受家庭樂。當時恰好特區政府也研究著澳門是否需要發展一條美食街,並且花了很大力度去諮詢調研,最初定位在觀光塔前地,但反對聲音比較多,因此我們選擇十月初五街,當時經濟環境非常不好,大量商舖空置,所以選擇在這個路段發展夜市在當時是容易取得商戶的支持的。從新馬路到康公廟一段發展康公夜市,希望能讓遊客來了之後輻射到周邊,讓整個中南區商戶經營得更好,亦滿足居民和遊客在夜間的休閒活動需求。

夜間經濟活動,也讓中小商戶的商業活力不斷啟動,就康公夜市發展以來,令該街區的許多商家都被盤活了,有不少原來關門了的店舖得以重新營業,客流趨勢也有明顯大增。康公夜市還有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地方就是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創業提供了非常低成本的歷練平臺和機會。在夜市商戶招標過程中,有一部分年輕人甚至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毛遂自薦找到主辦機構申請來這個地方創業。

現時社會在宣導青年創業,但其實幫扶和宣導青年創業除了金錢的支持之外,更重要的是創造多一些創業的條件,甚至是真正實踐的機會。比如很多人覺得做咖啡很簡單,但只有當自己去參與經營之後,才能發現一盤生意並不簡單,不是懂得沖咖啡就能把生意做好,而是有很多配套的工作要跟上,比如商業運營思維、員工溝通思維、如何將成本降到最低,及如何將利潤最大化。

康公夜市正好可以給年輕人一個嘗試創業的平臺,讓他們嘗試做老闆,學習做老闆。而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充分感受到市場經營的氛圍,明白哪些不能做,哪些方面需要加強,對整個做生意的過程融會貫通,在一線市場中磨煉成長,並從中檢視自己是否有信心,是否適合創業。

歷史文脈,一座城的獨特記憶

在夜間經濟業態中,餐飲是最基礎的、最接地氣的產業,而且受眾面也更廣泛,但要正視一個問題,發展夜間經濟不是片面理解為發展夜市。澳門不可能條條街都搞夜市,有的區份配合居民康健所需,有的區份適合打造文化夜遊,有的區份本身營商環境良好,因此發展夜間經濟要挖掘當地的特色,把握當地的文化背景,進而思考以怎麼樣的方式襯托其深層次的文化氛圍,形成一些特色的文化地標。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大量年代久遠、規模宏大、留存完整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築群,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各條街巷都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當時大家在研究,大三巴和關前街只有一街之隔,為什麼大三巴能吸引那麼多遊客,而關前街則門口羅雀呢?因此街坊會做過關前街歷史與文化挖掘和活化的工作,當時,通過口述歷史學會的史料我們知道關前街的由來。歷史上,關前街曾可謂叱吒風雲,因康熙當年設海關機構,其中一個“關部行臺”就設在這裡,因此這裡也成為當年外國人進入澳門的必經之路,也是外國人進入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廣州十三行”的關口。外國人要上十三行經商,只能把船停泊在關部行台,並且將女眷卸在關前街。因為女眷的聚集,久而久之,關前街就催生了針線、女紅等交易,甚至後來進一步發展成比較具有規模毛織、制衣企業。

從歷史來看,關部行台、關前街在當時的職能和影響都非常大。結合這些文化歷史,當時街坊會在關前街舉辦相關的活動來吸引遊客,比如安排一些義工穿著清兵服裝,遊客可以去到指定地點獲得一個“通關章”,集夠之後可以領取一份小禮物。這種既有歷史文化意義,又有一定互動趣味性的活動,能讓遊客獲得很好的體驗。

官民合作,串聯人情味氛圍

其實,無論在日間還是夜間,除了官辦的大型盛會之外,還有許多由民間社團組織的活動不時上演,比如:下環街搞“下環巡禮”、漁人碼頭“燈光夜市情懷澳門街”、康公廟前地“獅藝武術賞析晚會”、漁家飲食習俗活動、水陸演戲會,等等。

澳門是社團社會,很多事情都離不開社團的推動。以三盞燈成為居民、遊客趨之若鶩的東南亞美食地標來講,其實背後是離不開社團的積極推動的。當年街坊會有感這里聚集了許多東南亞僑民、商戶,大家就思考如何把他們的種群文化釋放出來,讓他們融入澳門,能夠感受到澳門社會的包容和接納。於是街坊會協助僑界舉辦第一屆東南亞美食節嘉年華,吸引商戶設攤檔售賣東南亞風味美食,迄今已經有20年歷史了,並成為地標名片。在司打口有條街通到下環街。當時街坊會對這條街作活化評估時,花了許多人力巡遊,甚至吸引了居民以義工的身份齊齊出力做清潔,亦協調政府將一些有安全隱患的電線重新整理,將危房拆除。透過大家的互助和共同努力,將街區的環境改善得更好,街坊鄰里之間變得更加和諧。這是充分發揮民間力量所帶來的積極效應,當中亦啟示我們的政府:首先,無論是施政還是發展民生事業,抑或發展夜間經濟活動,政府都應該善用社團和民間力量,讓整個工作更加高效。比如街坊會,在澳門社會覆蓋面廣,幾乎每個區份都有街坊會的機構,積極深耕社區,踏實為居民做實事,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也非常深入洞察各區份的問題,因此在組織活動的時候,就更加得心應手。眾所周知,政府的行政費用昂貴,另一方面又要精兵簡政、勤政高效,對於這種矛盾,建議政府未來可以更加緊密和愛國愛澳社團的合作、聯繫,利用社團的專業性、廣泛性、公益性等特點去先行評估、實踐。

其次,因由政府部門、社團組織、業界的積極參與和推動,其實現時澳門並不缺少夜間活動項目,而且,在不同的時節都有不同類型的活動,可以說包羅萬有,惟總體上缺乏有效的串連,沒有形成延續態勢,實在可惜,這是需要政府做好整體統籌的。比如,坊會曾做過嘗試,探索將康公廟、關前街、下環街這三地連成片活化起來,讓遊客瞭解澳門的歷史,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族群的文化痕跡,最重要的是,可以親身體驗區區有特色,有文化,有看頭的氛圍,最終,不論旅客還是居民,都能感悟澳門社會所富有的人情味氛圍。

猜你喜欢

遊客歷史活動
活动设计
一段小小的历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充满乐趣的秋天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