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9-10-08王秀萍
王秀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陷阱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63—01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巧妙地利用陷阱教学法让学生掉进教师事先创设好的陷阱中,从而让学生在犯错误中学会反省,最终找到犯错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学生重蹈覆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法则教学中设置陷阱
法则与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概念与法则。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总是记忆不深刻,且学习之后很容易就忘记。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法则与概念教学中设置陷阱,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比如,教授“混合運算”这节课的内容之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这节课中运算法则的理解,笔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陷阱:400-200+200=?16+4×5=?然后要求学生帮教师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果不其然,很多学生想当然地就口算出第一道题等于0,第二道题等于100。很显然这样的计算是错误的,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加减法混合运算,应该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第一题最终的计算结果为400;而第二道题,乘法与加法混合运算,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终计算的结果为36。在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对于运算法则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此后的计算中也就明白了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二、利用学生思维定势设置陷阱
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相对有限,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造成思考问题时产生盲点。此外,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行动方式很多,经过反复练习之后也已经得到巩固,使得学生养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学生就会按照自己原有的思维去思考,就会掉入到陷阱中,最终发生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去设置陷阱,让学生学会引以为戒。
比如,教授“连除应用题”时,大部分学生觉得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很简单,因此在课堂上显示出自以为是的气势。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充分结合学生的思维定势设置一道这样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一匹马一天吃了一千克草,两匹马两天吃几千克的草?”学生在面对这个思考题时可能会暗自窃喜,想也没想就脱口而出:两千克。然后笔者并未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再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反复思考后,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出来正确的答案,也就是4千克。事实上,一匹马一天吃一千克草这个条件是诱导学生掉入陷阱的主要条件,根据这个条件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以为草的重量与马的数量与天数是一样的,从而使得学生第一次回答时出错。这些都是由于学生思维定势导致的错误,教师通过从学生的思维定势出发给学生设置陷阱,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加深学生对连除应用题解法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教学中设置悬念陷阱
教师应善于在学生熟悉的、认识的材料上设置悬念,恰当诱发学生学会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通过设置悬念陷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教授“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掌握了xx年xx月xx日这些基础的知识,很多学生就认为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没必要再学习。并且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日历查找的,使得学生只掌握了基础的知识,并未学习到本节课内容的内涵与内在联系。为了改变学生的这一现状,笔者在新课导入时就巧妙设置了悬念陷阱:“小明今年读三年级,但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教师小明今年是几岁呢?”有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回答:3岁。然后教师接着又提出问题:“按照同学们的回答,那小明是1岁就读1年级了,这有可能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才恍然大悟,然后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可能。”教师跟学生继续说:“事实上小明今年是9岁,那么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他9岁了才过3个生日呢?”带着这个悬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更高了,大家都想一探究竟。最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懂得了原来小明是出生于2月29日,因此他9岁了才能过3次生日。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