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9-10-08赵玉敏
赵玉敏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信息技术;导入;学习方式;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4—0173—01
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较强的理论性。这容易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对这一学科缺乏学习兴趣。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来说,则能够得到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在信息技術环境支持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实现了转变,他们能以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新课导入,转变学生学习状态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通常被视为“副科”,学校、家长等并未对其予以足够重视,进而导致学生对其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教师要想尽快扭转这一困局,应合理设计“吸睛”的新课导入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灵动性,从而有效转变他们提不起兴趣的学习状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的展示功能导入新课,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优美的画面、生动的图像、悦耳的声音进行展现与阐释。这可以改变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有利于转变学生不够认真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懂礼貌、讲文明”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制作相关的电子视频课件,将“家里来了客”和“陌生人到我家”的情境给学生进行形象展示,把知识学习融入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之中。这样做,其一,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迅速集中课堂注意力,转变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其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新课导入,能够更好地结合课内外知识,迅速进入教学主题,呈现多彩的课程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我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使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生活知识与学习经验,获得生活体验和智慧,并学会待人接物,懂得妥善解决“陌生人来访”时的交流问题。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灵活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感受那些生动形象的事例,感悟那些有利于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道理。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品德与社会学科涵盖的综合知识因素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范围。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消化与吸收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和教学效率。如在学习“责任与规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社会生活中不同角色、不同责任”的画面情景,使其知道自己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实质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拓展,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不出教室就可以了解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受到刺激,并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起热爱生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三、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能够优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形式,扩大教学容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的限制,还能够突破空间的束缚。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带领学生由海洋跨越到太空,由现代穿越到远古,由自然过渡到人文,由本土到达异乡,以深入感受远古的历史,现代的文明。如在学习“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那些破坏生态平衡、毁坏地球资源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声情并茂的解说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生态恶化的表现,正视环境污染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切换,让他们感受污水横流、浓烟滚滚的情景,加深其对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所导致的恶劣后果的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能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合理利用,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