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刍议
2019-10-08李长虹
李长虹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集体备课;粗备;细备;教案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02—01
集体备课是一种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教师在一起共同备课的形式。其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商讨、拓展思维、博采众长,以便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习动态。但有些学校的集体备课却只讲形式,不求实效,如统一的教学目的、教学进度,统一的作业、教具,统一的教学过程设计等。这种过于模式化的做法,使集体备课走向极端,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创造力,使教师自身的风格和优势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并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呢?我校教师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个人粗备→集体备课→个人细备→交流共享→形成精品教案的有效集体备课模式。
一、个人粗备
我校实行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开学初,由学校安排协调好每个教研组的活动时间,各教研组确定好一学期各章节(单元)集体备课的主备人,主备人由备课组教师轮流担任。这样,集体备课在时间、地点和人员等方面就有了保障。在集体备课前,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在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以及课时的分配、作业与教法等,形成自身的粗略设想。
二、集体备课
主备人要提前准备好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备课思路,提出教学重难点。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主讲,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共同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与方法。然后,由主备人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初次教案、学案等书面材料,复印后再分发给备课组其他成员。在集体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仅要备教学内容,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备课时,要考虑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及电教手段的运用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2.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在备课时,还要制订出切实可行、学生易于达到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对各类学生的不同要求,要把单元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措施写在教案上。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尽量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选取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物与学生一起探讨,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入课堂,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4.要精心设计形成性测试题。形成性测试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这种教学手段反馈迅速、矫正有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性测试题的设计要采用分层递进的形式,即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测试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5.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由以往那种过于注重知识掌握转向能力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良好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上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情况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定要改变“一张试卷定优劣”的单一评价方式,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评价内容等,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甄别和选拔功能。
三、个人细备
个人细备就是备课组每个成员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及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内容予以添加和取舍,进行二次备课,最后形成能够体现分层理念、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案和学案。
四、交流共享,形成精品教案
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详细教案后,还要进行组内交流与共享。“交流”就是教研组在集体备课后,再组织一次互相听课、评课活动。备课组成员从每一课选定一个框题进行公开教学,大家围绕这节公开课进行议课、评课活动,说优点、指缺点,共同研究、互相启迪,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共享”就是所有教师把各自在备课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在组内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促进本组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又可以丰富备课内容,进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交流共享后,各位教师把自己的教案再进一步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就可以形成精品教案。
編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