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八字秘诀
2019-10-08李明
李明
【关键词】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积累;理解;鉴赏;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064—01
初中语文古诗词形成的环境及构成的意象,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学识相差很大,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加之传统教学秉承“字词句段篇”剥竹笋形式,采用“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八字真经教学法,大大破坏了诗歌的美,抑制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诗词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机,一些学生对古诗词不免敬而远之。那么,如何才能教好古诗词呢?笔者历经多年教学实践,探索出了“积累、理解、鉴赏、运用”八字秘诀。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復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但“一口吃不成胖子”,古诗词的教学不是一夜春雨、杏花满树的快捷,它需一点一滴的积累沉淀,积小流才能成江河,到达一定程度时,才有“质”的飞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要全面理解、掌握还任重而道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如,每节语文课前由语文课代表在黑板一侧抄好一首诗词,语文课预备铃一响,由课代表带领大家反复朗读。每堂语文课把师生相互问好的时间改成让全体学生齐背这首古诗词。开始先由教师赏析,后来逐渐转变为学生赏析,为学生提供大胆展示自己的空间,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赏读李白的 《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笔者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 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 “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抓住关键,“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 《泊船瓜洲》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以及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时,登上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笔者让学生用一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笔者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完美地回答了问题。“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