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科技人才创新途径探究

2019-10-08戴春勤吴萍

决策与信息 2019年10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途径马克思

戴春勤 吴萍

[摘    要] 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认为,劳动主体自身的劳动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劳动者自身,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应当肯定自己,回归真正的劳动主体本位,以便极大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发挥劳动自主创造性。由于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人的智慧和主体地位受到质疑、科技人才的创新途径受到限制等问题。因此,要在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指导下,保障科技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增加科技人才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主体性;科技人才;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9)10-0054-06

一、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的实质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劳动对劳动主体性的藐视,并进行了辨析和批判,形成了自己关于劳动主体性的思想。他认为劳动主体性的实质是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应该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对劳动成果合理的享有性,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劳动成果)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人类要在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中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就要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进行劳动,这也就预示着人类可以通过能动的活动满足自身的需求。

首先,人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能动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规律性,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知觉,再抽象概括为理论、思想等,由此就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成最初的思维,这是人的认识的能动性。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这种自觉能动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点。

其次,只有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才能改造自然,使之適应人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思想的正确性。物质世界既是人类进行实践的基础,也是人的主观目的性的“外化”。在人的合乎目的性的劳动过程中,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的抽象物,而是“人化自然”,这是人在实践上的能动性。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是人的类特性。”[2]人在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特殊直观的感觉经过人脑的加工处理成为抽象的一般的经验,然后用于指导实践。人的认识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的思想与客观规律的统一,这也就体现出人具有认识和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人在现实的活动中所表现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对其客体具有支配、控制、协调的功能,也就是说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及其发展规律,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可见,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是确立人主体性的基础。

(二)发挥人的自主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本应该是内在本质的东西”,劳动者应该是自己生产劳动的主体,可以自主进行属于自己的生产劳动活动,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运用自身的技能、发挥自身的才智,对自己的劳动活动和劳动的对象进行自主创造。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却成了外在的东西,实质说劳动成为本该属于他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使自己感受不到幸福,劳动使自己感到不幸,不是自由自觉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意识,而是使自己被迫的去劳动,在肉体上受到折磨,精神上受到摧残”[3]。

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认为,劳动主体自身的劳动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创造了劳动者自身,因此它们应该是劳动者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应当肯定自己,把颠倒了的资本主体再颠倒过来,回归真正的劳动主体本位,以便极大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发挥劳动自主创造性。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4]人的自主创造性还表现在人认识物质得到的直观感觉可以经过人脑的加工,在人脑中形成新的东西,通过劳动实践把它在现实中创造出来,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原有需要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就要进行不断创造,推陈出新,进而创造出自然界本身所没有的东西,推动人与社会不断发展。

(三)人对劳动成果的享有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劳动。恩格斯同样指出,生产劳动是“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并构成人的其它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5]。人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造自然,并创造出自己所需的新的“生命材料”。因此,人是作为主体对劳动对象的占有和享用来保障自身的生存,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却失去作为劳动主体对自己生产的劳动成果的享有性,这样就导致劳动工人处于这样一种处境:自己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越多越强大,资本家越富足;工人阶级越贫困,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越狭小,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劳动力不断枯竭,阻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保障劳动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自己劳动成果具有享用的基本权利,使劳动力资源不断丰富发展,社会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动力,人才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当前科技人才创新途径缺乏的原因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行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但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由于自身能力与现实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个人所受系统的训练与现实的脱节、科技创新环境的约束,使他们无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自身的能力,致使其科技创新的主体性得不到保障,创新途径受到制约。因此,关注和提升科技人才的劳动自主性,尤其是要防止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化解科技创新环境的制约等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让科技人才在市场上的认可度降低。随着现代社会的知识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已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劳动活动,而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核心,若不了解科技市场的发展情况,不掌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就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趋势及其开展不知所措,即使参与其中势必也会经历曲折的过程。再者,科技人才属于高层次人才,已经经过了漫长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训练,而要成为高端科技人才,成功实现将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在科技领域和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不断的探索和锤炼。

市场的机遇是瞬息万变的。若无法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变被动制造为主动创造,就会使科技人才在就业选择时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职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自身的自觉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的发挥。而就企业而言,若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实践不断进步的源泉,没有真正把科技人才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那将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致命的短视。企业管理层要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科技创新的成果研发和改进上,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营销和推广上,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挂钩。

(二)科技创新环境的制约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但科技创新还需要科技人才来完成。如果科技人才面对的是一个较为严峻的创新环境,必然使得科技创新途径受到限制和挤压。

首先,必须剔除制约社会创新文化环境的藩篱。全社会需要构建培育积极健康的创新文化来引导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和帮助科技人才成为创新驱动的先行者;努力摆脱旧的循规蹈矩的束缚,扩大科技在全社会的普及范围,增强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

其次,企业内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亟待提高。科研成果的研发和科研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科技人才在时间上的长期投入、脑力甚至体力上的持续输出,必然导致科技人才面临来自心理、生理、生活、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就要求相关科研机构、院校或企业给予科技创新人才足够的物质奖励和财力的投入,给予足够的精神鼓励和信任,不能对科技人才的创新教育和训练急于求成,强求短时间内产生最大科技创新效果。

最后,在社会整体的科技创新环境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岗位和岗位之间无法做到人才的充分涌流。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人才的集聚来促进知识的传递与融合。如果科技人才交流不畅,科技创新人才在地区间分配不平衡,对科技创新资源的占有不够充足,就会使得科技创新人才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科技研究无法深入,造成在科技领域缺乏尖端人才、领军人才,科技创新活动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拓展科技人才创新途径的措施

在拓展科技人才创新活动新途径方面,主要有两项措施:

(一)加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与市场相对接,既要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满足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更高层次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 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因此,科技研究要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切实增强科技人才的市场意识和需求导向意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满足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用“活”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才能获得突破和实现。

在学校的培养阶段,要将最新的理论成果、科学技术引入课堂。要引导追踪科技领域的前沿、兼具国际眼光,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创新教育基地等科研组织完善自身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期与社会和市场间的联系,把学生作为科技知识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品质,加强科技创新的实践锻炼,加强科技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拓宽创新途径,实现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在就业阶段,企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行业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把握好市场发展规律,将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公司战略紧密结合。要增强科技人才对市场机遇的敏感度,給予科技人才更多施展才能的平台,打通科技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为科技人才设置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创新潜能的发挥,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科技创新人才主动追寻科技研究前沿技术和领域,开拓科技创新空间,创造高质量的科技成果。

在社会方面,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人才继续教育系统,保障科技人才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最新的科技政策和市场最新需求,始终保持科技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客体间的联系。政府与市场要发挥好互补作用,为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促进科技人才在不同区域间和不同专业领域内的充分涌流和合作,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二)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创新环境

首先,要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为其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全社会要给予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思想自由延伸空间和成果积淀时间;营造宽松、自由、创新氛围浓郁、能够接受试错的社会环境,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尊重个性和个人的选择,使创新人才能够找到发挥才能的舞台。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对人才的支撑力度。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技创新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适当赋予科技创新人才决策参与权,让科技创新人才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尤其是赋予他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从而激发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意识,更好地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此外,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只有保护科技创新人才的知识产权,才能让科技创新人才享受到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所带来的收益,才能真正保障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对自己成果的享有权。要健全和维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解决好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利益问题。

最后,要充分考慮和努力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不仅要建设好科技基础设施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还要建设好公共基础设施,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让科技创新人才能够享用科技创新带来的现实收益和精神满足。要培植好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主体意识,在从事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自觉主动地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要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整合,驱动创新要素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活力[6]。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与当年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马克思劳动主体性思想及其理论,仍然对我国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启发意义和借鉴意义。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保障科技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人才,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3版)[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李群.加紧培养造就自主创新人才[J].中国科技论坛,2018,(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邹立鸣]

Abstract: Marx's labor subjectivity thought believes that the labor activity of the labor subjects themselves creates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and also creates the laborers themselves. Laborers should affirm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and return to the real labor subject standard, to greatly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ndependent creativity.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wisdom and subjective status of human beings have been questioned, and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have been restricted.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labor subjectivity, we must guarantee the main pos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 innovation, and increase the innovative approach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Keywords: Marx; Labor Subjectiv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Innovative Approach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创新途径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十三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部等十三部门印发文件进一步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延安时期党对科技人才的引进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