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与多措并举:职前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2019-10-08李浩泉贺华中吴永忠周江菊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改革

李浩泉 贺华中 吴永忠 周江菊

[摘 要]很多西部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有以下特点:专业面临边缘化、经济欠发达、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这样的高校该如何建设与发展自己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呢?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类专业;二是要摸准市场需求;三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要多举措铸造师范生“立志从教”、忠诚担当、喜教乐教的坚定信念;五是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六是要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师范生专业技能;七是要加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八是要采取举办民族预科、民族班、双语班、民汉双语培训班,开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等形式提高师范生为当地教育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职前教师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183-04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要“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1]。此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教师教育体系转变,逐渐形成了以师范高等院校为主体,综合性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是包含职前培养、入职培训与在职研修三个主要阶段的一个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2]。其中职前教师教育无疑是教师教育的主体。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所以,位于不同区域、处于不同民族文化氛围的高等院校在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探索中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独特符号。本文以一所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G学院为例,较为全面地梳理了它在职前教师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

一、高度重视是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前提

西部民族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由原来的师专升格而来,升本后几乎都是朝综合性地方本科高校发展。无论是教师教育类专业占全校所有专业的比重还是教师教育类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的比重都大为降低。但这类高校大多没有放弃自己的老底,继续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从办学定位、学科定位、专业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定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突出教师教育传统

升本后,G学院重新梳理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学科定位以及专业发展定位等。一是将“师范性”作为该校“三性三型”(即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教学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之一。二是将“以教育学科为主导”作为与“以民族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三大学科定位之一。三是将“师范做精”作为与“民族做特”、“工科做实”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之一。四是将“教师教育与研究”作为与“民族文化教育与研究”“生态文化教育与研究”并列的三大办学特色之一。

(二)成立专门机构强化教师教育管理

1.成立校院两级“师范做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校级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相关教学分院院长为成员。分院级领导小组由分院院长、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各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专业带头人、教材教法课程任课教师、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教师等人员组成。

2.成立G学院师范教育办公室

为了统筹、协调全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与“师范做精”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成立了G学院师范教育办公室。由该校二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任办公室主任、该校教务处处长及一名副处长、该校附属中学一名校级领导为副组长,具体负责全校的教师教育工作。

二、摸准市场需求是办好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基础

为了更加明晰办学定位,科学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与科研方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应用人才和为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提供技术服务,G学院组织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及需求调查”是当时的七个调查组之一。每个调查组由一名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一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其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现状及需求调查”小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处长、教科院院长、数科院院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副职、各有关县市教育局副局长及若干教授、博士为成员。调查组选取了G学院所在区域的七个县市的教育局、人社局、学校领导及教师代表等为对象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广泛深入调查,全面深入了解了当地基础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师资队伍现状及人员需求情况。为G学院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招生、培养、就业、入职培训以及在职研修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材料。

三、优化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增强师范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是一所学校育人思想、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和根本性指导文件[3]。G學院在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全校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求各分院主要领导亲自抓,紧紧围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适切性,把“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完善“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教育”四大课程模块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导向。

四、多举措铸师魂,造就具有“立志从教”、忠诚担当、喜教乐教坚定信念的师范生

要实现“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师范生“立志从教”、忠诚担当、喜教乐教的坚定信念是必不可少的。G学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利用入学教育,宣传师范院校的特色,给师范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二是利用专业导论课程的学习,让师范生全面、深入、系统了解所选择就读的专业,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师范生奋发学习的强烈愿望。三是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传统大学生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师范生的政治觉悟与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开设教师礼仪课程,为师范生从教后良好的言行举止打下基础。五是增设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课程模块,提升师范生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六是定期组织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激发师范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的浓厚情感。为了能在情感上与师范生产生更大的共鸣,优秀教师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挑选:从各类媒体尤其是当地媒体宣传报道的优秀教师中来挑选,从优秀教师校友中挑选,由师范生推荐自己身边的尤其是当年在中小学(幼儿园)求学经历中遇到的优秀教师。七是定期组织与优秀教师题材有关的演讲比赛。每年组织一次与教师有关演讲比赛,分为班内初赛、分院决赛、全校总决赛三个环节。班内初赛要求人人参与。比如,“当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我身边的优秀教师”“我曾遇到的优秀教师”“蜡炬成灰泪始干”“我的梦想——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优秀教师是如何炼成的”“我的班主任——某某老师”等。八是每一届师范生组织一次“重返母校”的大型社会调查。大三师范生都要利用寒假进行一次“重返母校”的社会调查。调查的主题可以是母校的变化,看望当年的班主任、任课老师等。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师范生对教育、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他们立志从教、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感。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