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途径研究

2019-10-08纪守峰李印福

大学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常态化诚信教育途径

纪守峰 李印福

[摘 要]研究在分析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认为只有构建集思想引导、制度约束、实践检验融为一体的诚信教育常态化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作用,从源头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实现诚信行为的知行合一,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10-0114-04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基础,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然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本应具备较强的道德修养和诚信品质,但其在诚信的认识和践行诚信品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偏差。如何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践行诚信品质的良好习惯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础目标。可见,创新高校诚信教育新途径,构建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提高诚信教育效果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弱化,未树立起正确的诚信价值观念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追求个性发展、求新立异、好奇心强、极易接受新思想、可塑性强等特点,理想信念易受到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价值观念易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这些都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扭曲变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意识被削弱。许多大学生对所处环境中诚信的可持续发展和效果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和信心,对诚信道德品质的可持续发展作用认识不足,诚信意识淡薄,功利思想突出,当“诚信”与“眼前利益”发生矛盾时,利益至上观念起主导作用,对主流思想缺少批判辨别能力,不思进取、随波逐流,导致日常诚信行为失范,违规违纪现象时常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弱化,导致其对失信行为持漠视态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然而,市场经济模式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利己主义的思想开始逐渐动摇人们的意志,并削弱、降低人们的道德标准。大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更是缺乏抵制能力,这导致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道德观念弱化和道德标准降低的现象,他们对错误观念泰然处之,丧失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能力,对失信行为持漠视和无所谓的态度。在行为上这部分大学生表现为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简历造假、信贷失信等,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

(三)大学生对待诚信理论上认同与具体的实践脱节,导致知行不一

大学生在理论上基本能够认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也能够意识到诚信在日常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在思想上对失信行为导致的后果估计不足,侥幸心理表现突出。当诚信与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言行不一致的诚信失范行为,理论认同与实践行为脱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诚信教育,并积极做出诚信签字承诺;另一方面,出于对实际利益的考虑,他们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花钱雇人上课、学历造假等。

(四)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形式单一,诚信考核评价缺失,导致失信行为成本低

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简单说教、教育内容形式单一、教育主观能动性不强的问题,未能形成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简单应付、形而上学,导致诚信理论与诚信行为实践严重脱节;缺乏对大学生诚信行为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必要的奖惩办法,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跟踪帮扶纠错能力不足,失信惩罚力度不够、不到位,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此外,现行的诚信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课的理论灌输和考前宣传、主题班会集中学习为主渠道,注重理论灌输,缺少实践检验平台,导致诚信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学生实践,更脱离时代性主旋律。诚信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缺少与诚信教育特质和法则相对应的科学系统的教育载体和考核评价标准,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惩处机制。这导致诚信教育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佳,诚信教育流于形式,效果不好,不能够满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际需要,更不能满足大学生体验和感受诚信价值的需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的实质与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这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培养目标。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根源在于理想信念的弱化与价值观念的背离,道德观念弱化与诚信認知的背离,诚信道德知与行的背离,根本原因在于诚信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设的缺失。诚信教育常态化就是建立长期稳定的诚信教育机制,构建科学合理与系统的诚信教育体系,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将诚信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增强大学生对诚信的自我认知和践行能力,鼓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锤炼优秀的道德品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归结起来就是通过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管理,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只有构建集思想引导、制度约束、实践检验融为一体的诚信教育常态化途径,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诚信教育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全员育人的过程育人作用,从源头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实现诚信行为的知行合一。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诚信教育更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因此,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使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和实现自我意愿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建设能使高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道德认识、情感认同、行为实践的三位一体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诚信认识,促进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通过诚信教育的制度化保障常态化建设,遵循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加强日常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完善诚信量化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惩罚办法,发挥制度查错纠偏、教育督导、惩罚预防功能和导向作用,进而提高诚信意识培养,指导诚信行为。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惩治失信行为,表彰良好的行为,促成高尚的道德行为表现,促进“勤奋求实”的校风养成,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构建途径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常态化建设应紧紧围绕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重点,强化思想导行、创新制度保障、实践带动养成、精心策划活动载体,规范学生诚信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养成诚信行为。

1.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强化思想引领,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诚信观念。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由思想和行动构成的,不见诸行动的思想,只不过是人的影子;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可见,思想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有机整体。思想是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而行为则是外在世界的表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对诚信品质的认知和诚信作用的认同,不断提高其诚信意识,实现思想升华,提高思想觉悟,才能让其将诚信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只有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作用,使诚信品质成为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功能,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产生奋发图强的源源动力,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严格要求自己,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纠正自己的思想,矫正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诚信价值认识,促进诚信行为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另一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让大学生感受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不断提升其在大学生中的认可程度和实践效果,增强诚信价值的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倡导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的凝练。而诚信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地位举足轻重,更是凸显了国家对公民个人在国家发展和建设中的要求和希望。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体现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中来,增强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认同感、归属感,为国家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人才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贡献。

2.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与制度创新相结合,构建明礼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强化制度的导向与调整功能,保障诚信行为养成。

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既要靠思想意识的自律,也要靠制度规范的他律,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2]。推进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不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构建诚信制度体系。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学生明礼诚信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巩固诚信教育效果,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台《本科学生诚信考核实施办法》,通过细化考核指标,建立诚信记录,量化评价标准,明确奖惩措施,构建科学合理的诚信评价体系,形成促进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长效机制。同时,健全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把诚信教育内容纳入测评体系,以激励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综合素质测评作为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具有激励作用。高校可在《本科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中,将学生失信行为量化为具体分值,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范畴,进一步激励学生自觉规范诚信行为,培养学生的行为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诚信品质养成。创新诚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激励机制,褒奖诚实守信,可以实现治理效能与诚信提升相互促进。

3.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实践带动学生诚信品质养成。

将诚信教育与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把诚信的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化,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中,将诚信教育的具体目标细化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使学生做到有章可循[3]。首先,在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将诚信教育与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深入挖掘日常管理中促进诚信品质形成的内容和方法,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规程》,明确学工各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协调各部门联动,形成诚信常态化教育的合力。在强化日常行为管理促进诚信品质养成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干部参与学生日常管理活动,通过开展日常行为督导检查活动,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惩戒,并全面真实地记录到学生诚信记录中,作为学生诚信行为量化考核的依据。其次,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学生干部都会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开展早操、晚自习、校园文明行为检查,这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作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一员,通过自觉参与学校学生早操、晚自习、不文明行为检查的管理工作,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率先垂范,发挥着大学生自我教育和学生干部示范引领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与此同时,应注重开展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实践活动,检验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诚信的作用,感受诚信的价值,自觉矫正诚信行为,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立足校园内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福利院等开展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在校园,学校可充分挖掘大学生中诚信先进典型人物的育人作用,通过开展评选表彰道德模范活动,积极宣传典型事迹,使学生受到鼓舞,自觉向先进模范看齐,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与此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开展诚信宣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检验诚信品质,感受诚信价值,培养奉献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带动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

4.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与创建诚信文化精品活动相结合,营造诚信教育良好环境,激发学生自觉明礼诚信。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可以通过科学设计诚信教育的活动载体,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誠信文化精品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诚信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诚信行为。首先,加大诚信教育线上线下学习与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站建设,开设网络诚信论坛,举办“诚信就在身边”先进典型人物网络评选活动,学习学校诚信管理的有关规定,积极探讨诚信缺失的根源,深刻领悟诚信的意义与作用;充分利用悬挂条幅,制作宣传展板,开展诚信征文演讲、诚信辩论赛等特色活动,积极宣传养成诚信品质的重要性,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人人为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其次,通过加强诚信教育主题班会常态化、规范化建设,打造诚信教育精品主题班会,充分发挥班会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突出班会的育人效果。学校可制定《关于加强班会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班会的组织形式,充实班会内容,突出班会教育对引导学生的作用,并明确规定每年6月、12月第一周召开诚信教育主题班会,评价学生的诚信行为,剖析不诚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班级学生中存在的不诚信问题。同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警示、督促学生改正不诚信行为。此外,开展人文关怀活动,精准帮扶诚信缺失学生。通过建立与任课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定期沟通机制,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进行及时反馈、记录、处理,精准帮扶教育不诚信学生。同时,鼓励广大辅导员、班主任认真落实进宿舍、进课堂工作制度,定期深入宿舍课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开展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督导学生诚信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常态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通过思想道德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实践的紧密结合,构建集思想引导、制度约束、实践检验融为一体的诚信教育常态化途径,发挥全员全过程育人作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让大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诚信的价值,从内心深处认同诚信的作用,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自发践行诚信品质。总之,只有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才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将个人的理想愿望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结合,努力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春伟. 浅谈大学生诚信的缺失问题[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119-121.

[2] 黄蓉生,白显良. 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体系构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54-58.

[3] 周彬儒. 试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2):92-94.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常态化诚信教育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高校诚信教育及诚信体制建设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