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到给学生的那滴“水”

2019-10-08魏定芳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鸥文本课文

魏定芳

教育界有一个很出名的比喻: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语文主题学习”研究项目提倡大量阅读,“反三归一,质从量出”,“一课一得”。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样的“得”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才是学生最需要的那滴“水”。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解读文本,找到给学生的那滴“水”。

一、文体不同,重点不同

同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在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不同文学体裁中所表现出来的韵味和作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文体不同,解读也该呈现出不同的重点。

比如,对于游记的解读,要抓住游踪变化和移步换景的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奇异的植物世界》,写的是小星和同学们在向导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植物园的过程,展现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课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描写的,其中第2~7自然段描写的是整个参观过程,课文一步一景,以植物园大门一花棚一小路旁一草地一低洼水草地一荷花池的游览顺序,向读者介绍了六种植物。通过向导李叔叔的介绍和小星的看、听、尝、摸、问,写了每种植物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各种植物的奇异之处。

再如,通过讲述故事来刻画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制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借助典型细节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的重要特征。因此,读出矛盾,读出细节,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是解读小说类文本的窍门。《武松打虎》这篇课文除了写武松打虎,还写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这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叙述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下文写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铺垫。而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机敏和勇敢。因此,学习《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品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去体会武松的形象特点。

二、整体把握,前后贯通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进行单元整合,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把文本割裂开,要注意把握单元整体,使整个单元的学习体系前后贯通。例如,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中的《飞吧,海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友人与海鸥之间的故事。友人住在海边,一只小海鸥经常飞到友人家的窗台上,友人经常给它喂食淡水和青虾,一来二去,友人和海鸥结下了深厚友情。有时友人会因为海鸥许久没飞回来担心不已,却不会为此把海鸥圈在笼子里。在他看来,海鸥属于大海。有的教师认为课文阐述的是爱护动物的话题,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体会友人如何爱护海鸥”以及如何理解“它属于大海”这句话上。但联系整个单元内容,我们会发现这种理解有偏颇。本单元还有另外三篇课文《翠鸟》《蚂蚁的救助》和《大象保姆》。《翠鸟》是说机灵可爱的翠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翠鸟;《蚂蚁的救助》讲述了几只蚂蚁在危难之时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大象保姆》主要写大象加芝柏提保护主人的孩子的故事,而不是在写环保。联系单元导语“阅读本单元课文,用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认真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动物的”,编者实际上已经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作了很明确的提示。如果聯系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思考,就不会出现对文本主旨的“偏读”了。

三、紧扣文本,多方切入

语文教学就像庖丁解牛,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每节课都选准选好教学切人点,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从标题切人

文章的标题往往与文本内容密不可分,标题常常是暗示了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标题人手,可以大致推测文本内容,这样就能较快地进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为深层次的解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组课文是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其中《我不能忘记祖国》《民族英雄戚继光》这两篇课文的题目就揭示了爱国精神。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注意到了它,就相当于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抓住了文章的行文线索,或领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明确了文章的主要人物……这无疑对我们整体把握文章大有裨益。

2.从关键词句切入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选自名家名作,一词一句都值得教师细细咀嚼。在教学中,教师紧扣关键词句,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还能够让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例如,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中的《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可以在学习了第一自然段后就把“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把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抛出来,设置悬念,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初步知道“斧头”是“什么都没有了”的罪魁祸首,从而慢慢地去了解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真正原因。再如,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十二次微笑》一文,可以抓住文中出现四次的“面带微笑”,让学生体会空姐的真诚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3.从特别的语言形式切入

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作者常常特意改变常用的语言结构模式,制造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让读者耳目一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切人点,可以使学生领悟到特殊的语言形式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例如,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山村的早晨》一诗,第4~6节诗歌每一节第一句的结构模式都是一样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在写诗的时候,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诗歌会显得更有节奏美。再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过渡句“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赵州桥》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句子,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能引导学生厘清文章的脉络,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了解背景,对话文本

大多数小学生对课本里许多文章的作者非常陌生。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对作者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者的生活环境、生平经历,以及作者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成就等。了解作者,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因为古诗写作的年代久远,小学生不能对渗透在诗作里面的情感进行很好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例如,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江雪》,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仅从诗句表层上理解,他们就会认为这首诗是写一位老渔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体现了他不畏严寒的精神。通过补充有关资料,学生就会明白这个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骨清高的精神面貌。

四、视野开放,多元解读

编者编写教材都有一定的意图,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去适度解读文本,定位文本的教学目标。编者的编写意图一般体现在单元导读、课后思考题、略读课文的自学提示等地方。

1.巧用导读,整体解读文本

单元导读既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本单元的教学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编者提供的单元导读入手,整体解读文本,将导读作为一种教学内容来引读。

例如,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童年生活可真快乐!那令人着迷的绿叶,那随波漂流的芦叶船,那藏着珍珠的贝壳……无不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阅读本单元课文,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则导读有两层含义:(1)本单元主题——美好的童年;(2)本单元训练点——“注意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以此为方向,解读文本。

2.巧用课后习题,把握文本解读的重难点

课后习题都是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它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的思路,往往是对一篇课文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因此,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对课后思考练习题进行分析,揣摩编者設计意图。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课后有两个习题和一个小练笔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和自己的感受。与同学讨论讨论:为什么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3)读读下面的一段话,说说你的体会。再仿照这段话写一个节日的有趣场面。

以上的课后思考练习题为教师展示了两大板块的教学重点:读和说的能力训练,写的能力训练。教师如果在解读文本时对此作了具体的研读,教学目标的定位就可以得心应手,不会失之偏颇。

一篇课文可教之处有很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而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承载那么多的内容。因此,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在文本中精心挑选一个点开展有目标、有步骤的训练,让学生获得一两项实实在在的知识或能力,实现真正的“一课一得”。

猜你喜欢

海鸥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保护海鸥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万鸟岛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爱美的小海鸥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