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名称里的汉字学问
2019-10-08周晓燕付红莉
周晓燕 付红莉
《树之歌》是国家统编本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识字课文,课文通过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向学生介绍树木的相关知识。同时,课后的十个会写字中有八个生字(杨、桐、枫、松、柏、棉、杉、桂)都是带有木字旁的汉字。虽然这些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声旁一般只表音,但是有一些树木的名称除了表音以外,还能够让我们发现汉字构字的意义。
解读一个汉字,首先要明白两个概念,一是构形,一是构意。构形,是指一个汉字由哪些部件组成,是怎样的组合方式;构意,则是指造字者根据词义设计汉字字形的意图。
杨树、梧桐树、枫树、松柏、水杉、桂树都是树木,因此“杨、桐、枫、松、柏、杉、桂”等形声字左边的形旁从木。但是,为什么“杨、桐、枫、松、柏、杉、桂”在构字时,一定要选择右边这些部件表音呢?如果仅仅是表音,为什么不可以选择其他读音相同的部件来代替呢?可见,造字者在选择这些表音部件时,应该还有更为深刻的意图。
“杨”的繁体字写作楊,右边并不是“易”,而是“易”,古文字写作,描绘的是一幅海上日出的画面。上面的日表示初升的太阳,中间的横表示地平线,下面的竖表示海水被太阳蒸发后水汽上升的状态。于是,“易”用来构字时就有了上升、升发的意思。
杨树是落叶乔木,树干高大,枝条上挺。《白杨礼赞》曾经这样描述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经人加工过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就是杨树的特征:高大、挺拔、笔直向上。因此,造字者用“易”来作为杨(楊)的表音部件,构字意图十分明了,即根据杨树力争上升的特性。
每一种树木都有年轮,年轮的宽窄,往往预示着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材性的好坏。在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的季节,树木的生长就会比较快,年轮也会比较宽。如果遇到寒冷干旱的季节,树木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年轮也会比较窄。
一般树种的年輪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桐木的年轮则与众不同,几乎是同样宽,故材质十分均匀,也不容易变形。将其加工成乐器之后,共振效果极其稳定。中国古代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均由桐木制作。用桐木制作而成的乐器音韵优美,被誉为“桐韵”。因此,“桐”的右边部件之所以是“同”,而没有选择其他读音相同的部件来表音,即根据的是桐木年轮大小相同、材质均匀的特性。
枫树的枫=木+风,为什么会选择“风”来表音呢?原来,这与枫树的特性也有莫大的关系。枫树,叶片较大,与人的手掌大小相近,叶柄细长,稍有轻风,枫叶便会摇曳不定,互相摩擦,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给人以招风应风的印象。同时,枫树的叶片在秋天时会变成红色,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正是对枫树“秋风起,叶片红”的最好写照。因此,“枫”之所以构字为“木+风”,也正源于枫树的这种特性。
松树为针叶类树木,松树茂盛的树冠往往前后左右对称,给人以公平公正的印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一生酷爱松树,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记载。被贬黄州时,又以老农自居,在住所周围栽种松树,以“处处松木郁盛”引以自乐。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也正是有感于松树的这种特性和文化意蕴。
木+白=柏。柏树在人们心目中是极其上等的树木,人们往往在坛庙、墓地、皇家园林、帝王陵寝等地方栽种柏树,用以表达对前人的无限敬仰和怀念。而且柏树四季常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忍不拔地生长,寿命极长,被誉为“百木之长”。《荀子·大略》中言道:“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对松柏赞颂不已。因此,“松柏”两个汉字的构字意义不仅仅体现了树木本身的特性,同时还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杉树的“杉”字,右边是一个“彡”,甲骨文是一个象形字,与今天的写法没有多大变化,也写成彡。彡有三撇,形状像胡须毛发,或者像装饰彩画的笔纹。在中国文化里,“三”往往表示多的含义,那么,多表示的就是许多的须毛或花纹。
仔细观察杉树会发现,这种常绿乔木的树干又高又直,树上的叶子都是呈松针状的,和多的形象极其相似。因此,“彡”加上一个“木”字旁就是“杉”。可见,虽然多的部件在“杉”中起到了表音的作用,但表音背后的名源也有迹可循。
至于桂树,则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树种,种植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说文解字》解释桂是“百药之长”。在神话传说中,吴刚所伐的不是别的树,正是桂树,被用来给玉兔捣药。
可见,人们是根据杨树、梧桐树、枫树、松柏、水杉、桂树等树木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相关部件作为声旁,其构字意图耐人寻味。
汉字的造字并不是随意地拼接、组合部件,即便是形声字,其构字理据也是科学严谨的。我们在分析汉字这种表意的自源文字时,一定要把构形与构意统一起来,把字形与字理统一起来,既要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发展,也要注意文字之间的横向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分析汉字,才能更容易地学习汉字,也才能更好地体味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