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情境教学的经典之作

2019-10-08吴忠豪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排比句桂林山水漓江

吴忠豪

【教学要求】

一、通过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通过看图学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

四、能正确、流利、有感隋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一、让学生看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照片。

二、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描述、带人情境。范读课文。自学、厘清层次。

讲读课文第二节。自学课文第三节。

第二课时:释疑。精读欣赏第四节。

【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板书课题)

师:桂林山水这么美,你们想去游览一番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作一次假想旅行。我们坐上飞机,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看——

(出示课文放大插图)现在老师给你们做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

(范读课文)

【评】课堂伊始,创设了—个假想游览的情境,教师用语言、图画和课文范读把学生带到桂林,欣赏美丽桂林的山水。同样是揭示题目,同样是听教师范读课文,李老师用创设隋境的方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情景教学的魅力。

师: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1.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2.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

(生自讀课文)

师: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评】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借助板书梳理出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师没有太多的讲解,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脉络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省时高效。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出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清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生:欣赏。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观看。

师:观看桂林山水可以,但是玩赏的意思没说进去。

生:观赏。

师:对。大家跟我说——欣赏桂林山水,观赏桂林山水。

(生跟说)

师:用“欣赏”的句子,一般都可以换上“观赏”。比如可以说欣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也可以说观赏水平如镜的西湖。但是有时候,可以用“欣赏”的句子却不能用“观赏”代替。比如说我欣赏音乐,不能说我观赏音乐。为什么?

生:因为观赏是看;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听。

师:对。因为音乐是听的,观赏的“观”包含了看的意思。

【评】此处词语教学可圈可点:教师出示美丽的桂林山水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观赏”;再通过与近义词“欣赏”的比较辨析,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观赏”也是欣赏,但还包含了看的意思。结合情境理解词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这个词语可以在怎样的情境中运用。

师: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图,再读读书。看看漓江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把主要的意思抓住。这一节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写了出来?找出这些词,画上这样的符号“。。。。”。

(生自读,教师巡视)

【评】第二次自读课文,要求找出写桂林的水的特点的词语,并且用符号画出,边读边用符号作好批注。这是—种自读方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师:看好了吗?画好的请举手。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静、清、绿)

师:请小朋友加上一些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说一个句子,说出漓江水的特点。

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对不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既静又清还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

【评】“加上一些词,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说—个句子,说出漓江水的特点”,既是概括段意,又是一次连词成句的语言建构练习。第一个学生回答“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学生概括令人满意,但李老师没有满足,而是追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追求的是学生不同的语言建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话语,能够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经验。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意识,必须基于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深刻认识。李老师对这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很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并学习。

师: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该怎么说?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这三句,大家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念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念第二小节第二句话)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示范)

(生再念)

师:好多了。第二句,漓江的水真清,看得见底,要念出清得见底的意思来。“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示范)

(生齐念第二句)

师:绿,是很美,念时要念出美的意思来。

(生齐念第三句)

师:很好。用感叹句,把我们对漓江的爱表达出来了。

【评】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指导:先是将形容词重叠,体会词语重叠可以加重语气;接着变陈述句为感叹句,体会用感叹句更能表达感情;然后再配合感情朗读指导,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用单个形容词和形容词重叠的对比,用陈述句和感叹句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切实地体会课文用词造句中透露的感情色彩。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特点时惜时如金,但是在体会课文语言表达上却是舍得花大把时间,因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课文语言与自己语言的差异,这是真正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课最应该也最值得花时间之处。

师:书上就是用感叹句来写的。光感叹能把漓江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告诉人吗?

生:不能。

师:漓江水静到什么程度,清到什么程度,绿到什么程度,要补充说明。你们看书,我念上半句,你们念下半句。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评】通过师生引读,学生就能发现课文是怎样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写具体的,并且可以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优美。学生语言大多是简单的大白话,与课文语言的差异在哪里?可能就在学生只说前半句,缺少补充描述的后半部分。这样的引读可以让学生发现课文语言表达为何这样优美的奥秘。发现这些差异,才有可能自觉地去缩小这些差异,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如果教师再用几句话点明一下,可能会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课文语言表达的奥秘。

师:这样写就很具体了,而且给我们美的感觉。书上说漓江的水静得让你不知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连沙石都看得见,这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来一次遐想旅行,我们坐上火车到桂林了。江边有只小船在等我们。我们坐上这只小船荡舟漓江,观赏着漓江的水。现在你们眯着眼,看着漓江的水,想想它怎么静,怎么绿。(师哼《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你们感觉到怎样?

生:我好像听到漓江的水哗哗响。

生:我觉得漓江的水很清。

生:我觉得只听到划桨的声音。

生:漓江的水真清,一座座山的倒影都映在水中。

师: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你们看这句:绿得像无瑕的翡翠,“翡”字上面是什么字,下面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非”字,下面是“羽”字。

师:翡翠是什么?

生:是玉石。

师:预习得好。是玉石。这种玉石是很绿的。玉石上面如果有一个斑,那叫什么?

生:瑕。

师:漓江的水像一块玉石,无斑斑点点的叫什么?

生:无瑕的翡翠。

师:像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就这么美。现在请女同学念,大家体会这种感情。

(生念课文)

【评】这是本课第二次创设的情境。在教师语言描述引导下,学生听着优美的歌,观察图画,加上想象,似乎真的荡舟漓江,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漓江的静、清、绿,还能具体体会到课文语言表达之美。教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教学了“翡翠”“无瑕”的词义和字形写法,体现了对字词教学的重视。

师:如果还是这些内容,老师把它改写一下,意思和书上的一样,只是说法不同。你们比比看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板书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生:书上是排比句的写法,还用了感叹句。

师:书上用了排比句,什么是排比句?书上把写漓江水美的意思的内容,排成一串句子,这些句子的结构是差不多的。这样可以加强语势,给我们很深的印象,这就是排比句。运用排比句的写法,就把这种又静又清的气势写出来了。谁能把这种气势念出来?

(生齐念)

【评】这是又一次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表达奥秘的设计。教师有意改变课文句子的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对比,认识排比句,并且体会排比句结构相似,可以加强气势的特点。

师:这节写漓江的水,写到这儿,李老师有个问题,这段是写漓江水的,那么第二节开始就写“我们荡着小船……”可以吗?为什么要写“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生:写大海和西湖,可以衬托出漓江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是的。这样才使我们知道桂林的水甲天下。现在请大家念这句话。

(生念)

师:“波澜壮阔”就是大海里的波涛很大,一个接一个,气势很大,“水平如镜”的“如”是什么意思?

生:像的意思。

师:你学得很好。水静静的,很平,就像一面镜子。这些句子是衬托的,怎么念?

(生念第二小节)

师:这节写什么?

生:写桂林的水静、清、绿。

师:这节写桂林的水的特点。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二两小节课文。

(生念课文)

【评】讲读课文第二小节,指导学生明白课文开头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衬托漓江水的静、清、绿。李老师没有过多地阐释“衬托”这种写作方法,而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上,放在“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这两个词语意思的理解上。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

师:今天我们学了排比句,请你们做个小作业:把黑板上的句子说成排比句。可以先说个简单的,比如“我爱大海”……

(出示小黑板:我爱大海、西湖和漓江的水)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也爱西湖和漓江。

师:你只说了两句。排比句要说三句。

生:我爱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爱水平如镜的西湖,我爱又静又清又绿的漓江水。

师:小朋友学得很好。这节就学到这里。下课。

【评】语文教师都会重视课文中的排比句教学。教学排比句大多都是教到认识为止,读一读,体会一下排比句在表达上的气势。李老师的高明之处是不仅让学生認识排比句,而且要求学生模仿写出排比句。从理解认识到模仿运用,这是学生学习排比句的一种质的飞跃。认识排比句,了解排比句的特点,学生获得的仅仅是一个概念,掌握的只是一个知识,并不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只有会写排比句,也能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一种新的语言建构经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也许是因为时间关系,这个非常有价值的排比句练习没有充分展开。如果教师能多提供几个语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动笔写一写,然后再组织交流并且修改,这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掌握排比句会更加有效。

猜你喜欢

排比句桂林山水漓江
小学语文排比句的用法
从“四计歌”学排比
漓江真美
桂林山歌
漓江之美
还我们美丽的漓江
漓江夕色
小议如何借导读写美句
奇妙的排比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溯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