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合力“想象”
2019-10-08倪明
倪明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主题是想象,安排学习的两篇精读课文《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都是童话。童话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此前阅读单元中众多童话在教学目标上有所不同,这两篇童话共同承载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方法。但想象并不是—种具体的表达方法,而是—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想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对人脑中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形成新的形象。这种新的形象只存在于大脑中,虽然未来有可能真的会出现,但现实中尚不存在。那么,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在想象这一习作关键能力上,要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提出的相关表述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对应到具体课文,就是能够感受童话创造的生动形象(“老长老长老长老长老——长的长头发”和“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用大胆的想象完成这种新形象的再造。教材中体现本单元的相关学习目标有:单元导语“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明显指向阅读教学目标;课后练习“想象一下……和同学交流,看谁的想法更奇妙、更有趣”“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在具体的阅读目标中突出奇妙、有趣;交流平台“大胆想象创造了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和景象”“这样的想象很奇特”“在想象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大胆想象可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拥有奇异的经历”。综合这些说法,习作单元的想象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走进神奇的想象世界里去享受,突破平常时空束缚,大胆想象,以不断产生新的形象;借助两篇童话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胆想象的方法,不断提升想象能力,这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具体体现。
《小真的长头发》和《我变成了一棵树》同为童话体裁的作品,前者想象长头发可以钓鱼、套牛、做被子、晾衣服……,后者想象“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文章都做到了想象大胆、奇特、有趣,但在具体表现方法上还有明显的区别。教学中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并加以对比。
一、多个想象如何呈现
两篇课文中的想象都不是单个的,而是成系列出现的。这样系列出现的想象如何构成—个整体呢?
《小真的长头发》是以第三人称写的,叙述的色彩浓厚一些;《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可以在心理活动上多有呈现。这样故事开头——想象的起因在表达上就不一样,前者是在小姑娘头发长短的比较中引发了对“长头发”的夸说,这种夸说由真实到虚拟,触发了一系列的想象;后者从“我”不想吃饭产生“变成一棵树”的希望开始,进而展开了真的变成树后的一系列想象。虽然都出现了一系列想象,但两个系列呈现方式不同,前者是围绕“长头发”这个点成散射状,讲的是“长头发”可以做的各种事情;后者是从“变成一棵树”出发,讲的是随后具体的变化情况。这两种不同的呈现方式组合在一起,恰好就是对想象的学习得以深入的一种路径:《小真的长头发》在前,承担以发散思维为主的想象的学习,即由某一点出发展开想象,不断回到这个点再出发,文中用来过渡的形式是“还有呢……”,结果是想得越多越好,最终形成一种面上的铺排;《我变成了一棵树》在后,承担以深入思考为主的想象的学习,即在选择某一想象点后,要沿着这个点一直往下想,想象之间互相衔接,想得越深入越好,最终连贯成一个立体的架构。
通过对比我们知道,文章中出现多个想象时,根据想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采用横向的平面铺排来呈现,如《小真的长头发》;也可以采取纵向立体的方式来架构,如《我变成了一棵树》。
二、想象如何加工
童话中想象的完成,都离不开对大脑中所存储表象的加工。具体用什么方法加工和為什么要这样加工,一方面可能与作者善于运用的方法有关,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存储对象和想象的新形象之间的关系来决定。
《小真的长头发》中,想象的出发点是长头发,长头发本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留长头发一般是爱美的表现,钓鱼线、套牛绳、晾衣索等是日常生活用具,本来是互不相干的,但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都具有“长”这种性质,运用夸大加比拟的方法,通过大胆联想,把长头发与这些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诸多神奇的想象。长头发钓鱼、长头发套牛、长头发当被子、长头发晾衣服等,谁都没有见过,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我变成了一棵树》中,“我”与一棵树是无关联的,作为一个贪玩不想吃饭的孩子,在树下玩得很投入时被妈妈喊去吃饭,“我”突然间萌生了“变成一棵树……”的想法,只是因为“我”内心觉得眼前的树不需要吃饭。很明显,作者在这里采取的是拟物加拟人的方法。人变成树时“小树枝从身上冒出来”“长出各种各样的鸟窝”,用的是拟物;而树具有人的动作、心理特点,“心嗵嗵地跳着”“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用的是拟人。正是这种独特的加工方法,才使“我”变成一棵树的故事读起来既有趣又神秘,引人人胜。
由此可见,两篇文章在加工再造新形象时主要都用了比拟的方法,都用了综合加工的策略。《小真的长头发》中是以此物比彼物,两种事物之间有某个相似点,此物只是长头发作用的一种,彼物则是多种多样具备细长性质的物品。但是,如果仅仅用比拟的方法,长头发钓鱼、套牛、晾衣服就会被当成笑话,而夸张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从此物到彼物的有效衔接。也就是说,在比拟形成的初步想象中,加上夸张才有大胆、神奇的意味。《我变成了一棵树》中的拟物和拟人都是比拟的方法,只不过此物和彼物之间是没有相似点的。如果只用拟物来表达,人变成了树,客观上,树可以长出无数的枝叶,在风雨的作用下也可以有一些摇摆的动作,但不可能有心理活动,更不可能有思想;为了弥补这种缺陷,需要再用拟人的手法,让树具备人的某些特点。这样在完成同一想象中既用拟物又用拟人,使再造的新想象此物与彼物之间达到了一种自然融合的境地,比起单一的拟物或拟人,新想象更具丰富性和立体感。
三、想象之中有何秘诀
读《小真的长头发》,那些想象不断涌现在小真的脑海中,虽然出发点相同,但互相之间的跳跃性很强,看上去好像比较乱,其实只是形乱神不乱。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这就是课文在表达想象中的一个秘诀——自圆其说。
这里的“自圆其说”是指努力使自己的说法让别人都信以为真。小真的想象是如何做到自圆其说的呢?可以从这些想象的对象、使用方法及结果上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表。
这些想象,如用长头发从桥上钓鱼,粗略地看,似乎有了想象的基本模样,但是构成想象的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衔接缺乏有效铺垫,给人一种过于随便(用任意的彼物都可以)的感觉;只有进入更具体的做法——“挂上一点鱼饵”,出现了具体的结果——不仅可以钓到鱼,而且“不管什么样的鱼,都能钓上来”,才显示出这个想象是多么神奇、有趣。因为课文中想象的创造者小真,想着想着就开心得不得了,而读者读着读着,也跟着小真一起乐起来了。这后续的具体做法及结果看上去也不过几句话而已,但已经足以让这个想象具有令人信服的效果,这就是自圆其说的妙处所在。
而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如果说“我”变成一棵树是一个大的想象,随后发生的,如许多小树枝冒出来、长满鸟窝、请小动物住进来、妈妈住进三角形鸟窝、妈妈请小动物吃东西等接连不断的想象,每发生一个新的想象都做到了自圆其说,而且环环相扣。正是这种环环相扣才完成了更大意义上的自圆其说,与《小真的长头发》中那一个个想象的自圆其说比起来,后者的表达难度更大,在想象中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才行。
总之,从每一个想象点的确定到想象的完成,仅仅给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围绕这个想法,再给出想象的具体做法及结果,足以保证自己相信这种说法,当然也努力让别人相信这个说法。这就是想象过程中的自圆其说,也是本单元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指向——获得稳固的想象能力的学习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