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型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中种19A的选育
2019-10-08骆名瑞谢兰宇陈俊长
杨 东,骆名瑞,谢兰宇,刘 蒙,陈俊长,霍 宏
(1.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生命科学技术中心,湖北武汉430206;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8)
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实践证明,杂交水稻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对于大幅度提升中国水稻产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受重视。中国稻米需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形成买方市场,水稻品种、种植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符合的问题日趋严重[2]。粳稻品质较优,消费量不断提升,2000—2015年粳稻人均年占有量从37.0 kg上升到52.8 kg,提高了15.8 kg。但粳稻品种选育较籼稻相对滞后,2011—2016年全国共审定水稻品种2 685个,其中粳稻608个,仅占22.6%[3],粳稻育种特别是杂交粳稻研究亟待加强和突破。
10 a前中国利用三系不育系Ⅱ-32A、金23A、珍汕97A、冈46A、龙特浦A和两系不育系Y58S、培矮64S等配制而成的大部分杂交水稻,多数杂交稻组合存在品质差、农户丰产不增收等问题[4],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及人民的生活对优质化的需要。研究表明,不育系品质低劣是造成杂交水稻品质差的主要原因[1,5,6]。因此,选育米质优、配合力好、抗逆性强等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不育系是杂交水稻发展的新趋势[7]。
本研究团队在三系不育系选育过程中,利用保持系B×保持系B有性杂交的技术路线,实现杂交后代优良性状互补,后代连续选择优良株叶形态单株,增加选择压力,提高环境胁迫性,在F4-F6进行米质鉴定与株叶形态等性状选择相结合,将优质、配合力好、抗逆性3个性状统一,育成的不育系(保持系)中种19A(B),于2016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现将粳型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中种19A的选育经过、农艺性状特性、生育特性、开花习性、不育特性、品质特征及配制杂交水稻新品种表现总结如下。
1 选育经过
2001年春在海南利用MH2003B为母本和MH2005B为父本进行杂交,2001年秋在连云港去除伪劣杂株后混收F1,2002年春季在海南从分离类型丰富的F2材料中筛选株叶形态优良单株,2002年秋季在连运港对F3选择优良单株,2003年春季在海南对F4选择优良单株,并对株系进行外观品质筛选,优质株系晋级F5在连运港种植,择优入选,2004年秋季在连运港F7田间编号MCB19株系单株与MH2003A进行多代回交,至2010年春育成优质、配合力好、抗逆性好的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中种19A(B)。详细育种过程见图1。
图1 中种19A的选育过程
2 主要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中种19A在武汉2012年种植表现:株叶型适中,株高78.0~81.0 cm,叶鞘、叶枕、叶耳和叶片均为绿色,剑叶挺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 穗型好,穗长20.7 cm左右,穗型直立,不包颈,每10 cm着粒密度74~77粒,每穗粒数90.0~100.0粒,无芒,柱头白色,千粒重23.0 g。
中种19A在合肥2014—2015年2 a种植表现:株高86.0~91.0 cm,有效穗数14.6~15.2个/株,穗长19.2~19.8 cm,每穗粒数106.5~110.5粒,千粒重23.0 g。
2.2 生育特性
武汉2012年种植表现:中种19A平均主茎叶片数为13.5~14.0叶,播抽天数67~73 d,播期间和年度间表现较稳定。
合肥2014—2015年种植表现:中种19A平均主茎叶片数为14.5~15.0叶,播抽天数79~88 d,播期间和年度间表现较稳定。
2.3 开花习性
中种19A抽穗较整齐,花时集中。晴好天,31℃,12:00左右盛花;29℃,13:00左右盛花。开颖角度25度左右,柱头外露率21.8%。武汉、合肥两地表现一致。
2.4 不育特性
2015年通过随机取样考察5月13日播种,8月8日始穗并套袋的102个株穗,11 398朵颖花,发现结实颖花12朵,套袋自交不实率99.90%;镜检了5月28日播种,8月16日抽穗的102个株穗,510朵颖花,20 400粒花粉,以染败为主,发现可育花粉2粒,花粉败育率99.99%,符合三系不育系标准。
2.5 品质特性
表1可见,中种19B米质较优于MH2003B,品质达国标等级1级和部标等级2级,出糙率82.4%,精米率72.4%,整精米率70.0%,垩白粒率0.8%,垩白度0.2%,透明率1级,直链淀粉15.4%,胶稠度83.0 mm,碱消值6.1。
表1 中种19B和MH2003B米质检测结果
3 中种19A与对照MH2003A差异比较
3.1 中种19A与MH2003A农艺性差异
2014—2015年通过对田间种植群体的考察,中种19A株高91.0 cm,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剑叶挺立、叶片平展,稃尖、柱头无色,穗直立,不包颈,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100%。该不育系比MH2003A播始历期短2 d,植株高5 cm以上,穗长短4 cm左右(表2)。
表2 2014-2015年安徽合肥中种19A和MH2003A农艺性状比较
3.2 中种19A与对照MH2003A基因型差异比较
经6K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检测,中种19A与对照MH2003A在第11染色体上有较大片段存在差异,见图2。
图2 中种19A与MH2003A基因型比较
4 配制杂交粳稻新品种表现
用不育系中种19A与中粳恢9313配组的中粳优9313,于201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稻20180008),2019年通过安徽省引种备案(皖引稻2019065),适宜在河南省豫南稻区作粳稻种植和安徽省淮河以北中粳稻区种植。
4.1 产量表现
2015年中粳优9313参加河南省豫南粳稻区域试验,8点均增产,平均产量10.45 t/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10.4%,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6年续试,8点均增产,平均产量9.73 t/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6.7%,增产极显著,居10个参试品种第2位。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7点中6点增产1点减产,平均产量9.32 t/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4.4%,居3个参试品种第1位。
4.2 农艺性状
中粳优9313全生育期2 a区试平均144~146 d,比对照9优418迟熟1.0 d。株高130.9~135.7 cm,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平均有效穗数292.6万~316.5万/hm2,平均每穗总粒数169.5~188.8粒,结实率80.3%~89.8%,千粒重25.0 g。
4.3 抗病性
2016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对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鉴定:穗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2.5、病级3级,中抗稻瘟病 (MR),抗(R)纹枯病,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JS49-6抗性表现3级,对浙173、PX079和KS-6-6抗性表现均5级;2017年鉴定: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2.75、病级3级,中抗稻瘟病(MR),抗(R)纹枯病,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JS49-6、浙173、PX079和KS-6-6抗性均表现5级。
4.4 稻米品质
据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中粳优9313出糙率81.5%、精米率73.8%、整精米率66.9%、垩白粒率20%、垩白度3.0%、直链淀粉15.0%、胶稠度75 mm、粒长5.5 mm、长宽比2.0、碱消值7级、透明度1级、水分13.7%,国标等级和部标等级均达优质2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