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
2019-10-08王国猛
文/王国猛
一、心中的桃花源
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共同之处在于,两人都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桃花源。陶渊明挂印辞官,居于乡村山野,混迹农夫渔父,只为寻找世外桃花源。结果自然是失望的。于是他自创了一个桃花源,终生不肯离弃。
苏东坡则不然,他一生被贬,似乎连辞官的权利都没有,只能在不可预料的安排中辗转。在世外寻找桃花源,对他是种奢望。然而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在心中构筑起精神的桃花源。在《超然台记》中他说: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钱塘自古繁华,物品丰富,生活于斯,当然自在安逸;而胶西穷乡僻壤,缺衣少食,生活十分困顿。自富足之地贬官贫困之野,苏东坡并未心灰身衰,“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生活快乐无比。他将自己无往而不乐的原因,归结为“游于物之外”。
不能不说,苏东坡已经完全在心中设计构筑了一座美丽的精神园囿,无论现实如何残酷冷漠,在他内心的桃花源中,一定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二、文字是精神的妆容
古诗文中有时表现的意向很神奇,三言两语,读者的情绪立刻被牵引导流,进入作者的情感氛围和节奏。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人顿起苍凉之感。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立有恬适之心。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让人满怀惆怅挥之不去。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让人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上乘的文字让人如饮醇酒,如赏佳人,低端的表达让人味同嚼蜡,心生厌烦。妆容,是面貌的装饰;文字,是精神的美容。
三、生活真味
有一种生活只停留在古代: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青松白云之下,闹市庙堂之外,淡名轻利,息交绝游,只学赤松子,平生逍遥游。
现在也有不少人效仿古人,购农庄、治园囿、修别墅,美女列后苑,珠玉罗堂前,鸣琴赋诗,高歌欢聚。只是没有半点雅趣古韵,一味俗言陈调,辜负了青山绿水,闲云野鹤。所以只能是身适心不恬,离市情尚牵。永远不能深得山林之趣,安享静谧之乐。
四、知己难求
习惯于东南海滨的闷热拥挤,一定难以设想西北戈壁的苍凉雄浑。习惯于在一域深谋远虑精耕细作,必然做不到从全局高瞻远瞩成竹在胸。习惯于锦衣玉食出入车马的物质生活,肯定无法想象诗文雅韵锦瑟和鸣的精神境界。夏虫不可言冰,蟪蛄不知春秋!同在一个世界,实属不同空间。故纵有万众齐集,同道者甚鲜。那些日思夜虑寻求理解者,徒然费神而已。但只畅快淋漓便罢,以二维天地的理念,获取三维空间的回应,自是无解。
五、相忘江湖
庄子是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从来不对尘世寄予任何期望,不对世人抱有稍许寄托。只愿顺应自然,与万物同兴灭。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主张: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确实,相濡以沫,在俗世是极难做到的,长久相处,不厌不弃,互暖互慰,非三生三世不得其缘。相忘江湖,各自自由遨游,彼此无牵挂,身心无束缚,合则相聚相欢,散则不问境况。其实人之相与,尊贵之处,正在于互不功利,自然如常。
六、真正的上天眷顾
所谓的上天眷顾,就是当你纵马奔驰的时候,前面惊现一片辽阔草原;当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天空正好繁星皓月;当你心期已赊的时候,忽逢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当你力不从心的时候,刹那却柳暗花明;当你凝视某人的时候,恰迎深情回眸;当你有感于万物的时候,心胸遂豁然开朗。然而上天并不时常眷顾,更不眷顾常人。那些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人,看起来似乎得到上天的眷顾,但焉知不是上天欲让他们灭亡,而先让他们疯狂呢?
七、各怀其忧
在官场谨慎而紧张地活着,在商域奢侈而无聊地活着,在娱乐圈疯狂而任性地活着,在知识界清高而纤弱地活着,在最底层劳累而忧愁地活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言之隐,已经没有什么人差堪羡慕了。也许当你看到别人满脸笑容的时候,他正忧心如焚;也许当你看到别人锦衣玉食的时候,他正食不甘味。活着不容易,上至元首,下至黎庶,不容易是一致的。在这个越来越富裕的时代,人们不是越来越轻松快乐,而是越来越焦虑不安,何者?形在而神涣,心偏而欲满也。
八、经典永流传
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逆流而上,发现经典比比皆是,似乎一本《文选》或者《古文观止》或者《唐诗三百首》,每篇都精美绝伦,当我们阅读经典后,再回到当代,篇篇都味同嚼蜡,真今不胜昔耶?其实上下五千年,以平均时间计,一个朝代也留不下多少好文章。秦汉唐宋多一些,很多朝代几乎都是空白。苏东坡就曾感叹: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当然他的眼界比较高,晋朝还是不少好诗文的。现代的诗文也有精美力作,只是极少极少,吹尽黄沙始到金,后之来者视今若如今之视昔,则文脉不堕。
九、截然不同的事了生活
百事已了后的休闲生活,因人而异。劈柴喂马,周游列国;信步由缰,途穷而返;沉迷艺术,夜以继日;聚众而饮,颓然其中;走亲访友,舟骑江湖。凡此种种,无论雅俗,心中快然,便是仙境。唯愿过清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湖光映山色,雁行横天际。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待万籁俱寂,狗吠远村,看七八个星天外,淋两三点雨山前,在稻花香里闲说丰年,听得远近蛙声阵阵,身渐疲,语暂歇,酣然眠于枣树之下,有小溪潺潺流过。
十、上下皆缓的人生
人生还是拾级而上逐级而下的好,慢慢通向巅峰,即使制高点只是个土坡,也让一生有了梯次的丰富性。到达顶点后再缓缓而降,渐次消失于岁月深处。既欣赏了来时的风景,又留恋了去时的画面,是为完整。有些人坐着缆车飞快地到达顶峰,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攀上光辉的顶点。一时风光无限,痛快淋漓。然而接下来也许是断崖似的跌落,也许是漫长寂寞的下坡。对于一个迅速成功登顶者而言,同样迅速地萎谢倒也罢了,否则如何经受得住时光的消磨?所以无论是人生的上升坡度,还是下降坡度,都越长越好。
十一、热文学与冷历史
文学是热的,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超越现实的美妙想象,荡漾从未表达的醉人深情,浮泛关于远方的无限憧憬。然而面对现实,文学显得过于浪漫,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文学爱好者总是左右徘徊,往往面对不了现实,又难以沉浸于虚幻。历史是冷的,只无情展现风云变幻,扼腕唏嘘也好,豪情满怀也罢,历史永远不可逆转,虽然无数次重复,却无法被改变。故智者以史学应对残酷现实,以文学营造精神世界。
十二、功成名遂身退
古人还是很讲究入世作为的,“功名事了,不待老僧召”,“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功成名就,再潇洒而去,这是一种理想境界。然而,有些人一辈子也立不了心中期冀的功名,毕生都在建功立业的路上。有些人却因为功高震主或者名誉天下,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状态,甚至命丧全功盛名。然而,自古以来,文人趋取功名,如飞蛾扑火,孜孜不倦。李斯陆机皆有显功,最终都在刑场感伤:一个怀念上蔡遛狗的日子,一个怀念华亭闻鹤的时光。既知今日,何必当初。
十三、聪明的阿斗
阿斗被人黑了几千年,乃至现在还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无能之辈。其实阿斗即位时,西蜀的精锐部队已在夷陵之战中丧失殆尽,刘备给阿斗留下的是一片风雨飘摇的江山。阿斗临危受命实为不易,至少他十分清楚谁才是治理西蜀的能臣。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诸事皆由诸葛亮作主,阿斗对他极其信任和依赖,由此树立了君臣和睦相处的典范。如果阿斗一定要使用人主的权威,而智谋又不如诸葛亮,西蜀灭亡得只会更早。诸葛亮去世后,西蜀与魏国的力量对比更加悬殊,而早期跟随刘备诸葛亮的创业能臣干将多已凋零。投降是保存家庙,抚恤百姓的唯一途径。整个西蜀的文臣武将都没有办法,难道能责备阿斗无能吗?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家乡之时,阿斗回答说此间不思蜀也,满座皆笑。试想,如果阿斗表现得极想恢复故国,司马昭必起杀心。南唐后主李煜就是因为老是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终被赵匡胤所杀。由此观之,阿斗实外憨而内智也。
十四、安贫乐道
有倚南窗以寄傲的风骨,就要有审容膝之易安的心境。正如颜回居穷巷陋室,尚能安贫乐道,心情愉悦。不是谁都能处贫而不动声色,泰然置之的。人性大都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从众也不是可耻的事。只是一方面要洁身自好,一方面又要安于窘迫,必须有超人的智慧,超强的心态,才能做到。那些富有而心境悠然者,也许很绅士,但并不高远。那些贫穷而心烦意乱者,也许粗鄙,但并不低劣。二者本质上没差别,因为彼此互换身份,表现也许一样。毕竟富而好礼,不如贫而乐道。
十五、文明野蛮之别
文明世界与野蛮世界的区别在于:一个富有思想和文化,另一个没有。野蛮世界的争斗是纯自然的方式,最多是血溅五步,胜负立分,影响不了方圆十里。文明世界的思想和文化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你是者我以为非,我非者你以为是,如此便冲突生焉,必欲灭之而后快!祸之远者,甚至蔓延全球。其实谁是谁非并没有实际意义,地球一样自转,时光一样流逝,即使代表了天地间最正义的一方,也只是人类自身的自话自说,不过是蜗角之争的胜利。文明世界与野蛮世界到底谁优谁劣?实在难以定论。
十六、见识卓越的曹丕
曹丕这个看起来没什么真才实学的公子哥,实在是个洞透人生的思想大家。即使贵为魏帝,仍坚持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惜一般人不以为然,更志不在此。“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贫穷时固然汲汲于富贵,富贵了却又要及时行乐,至于文章,什么时候都无暇顾及。所以眼前倒是热热闹闹痛快淋漓,蓦然回首却是怅然若失心意苍茫。
十七、遇与不遇
韩愈曾感叹: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颇有怀才不遇之感!其实以韩愈之才,虽有短暂潮州之贬,而累官至京兆尹,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算是得其所哉了。以遇不遇、达不达而论,他绝对是遇而达者,又何憾焉。比起孟浩然之“不才明主弃”,李贺的“谁念幽寒坐鸣厄”,韩愈完整地实现了一个读书人的全部襟抱。当然,古代文人阶层并不庞大,特别是高中进士榜的并不多,他们感叹怀才不遇当在情理之中。现代文人学历并不独具,见识并不独高,却要效仿古代文人,常兴“怀帝阍而不见”之叹,不亦愚乎?
十八、穷而易信富而好疑
人在贫穷的状态下更容易选择相信,而在富有的状态下却容易产生狐疑。贫穷,处在人生的底部,可以选择的都可能是生路,相信别人,也许是给自己机会。富有,一不小心就可能打回原形,任何一次选择都富含风险,相信别人,也许意味着失去。贫穷时,别人看重的是你的力量,除此大概也别无好处,你以富余之力量,获取可能之机会,实在是双赢之事,相信是多数人的必然选择。富裕时,别人觊觎的是你的财富,以既有而搏未知,机会成本极大,内心泛起的当然是狐疑。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以前穷而互信,而现在人们富而互疑。
十九、文人风骨
文人总给人一种文弱之象,而文人却又是浪漫之主。民国的郁达夫就是这种典型。他有诗云: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前句似乎透着豪侠之气,后句立即露了马脚,虚弱多情的毛病就来了。所以每临险要,文人不是投缳蹈海,便是摇尾乞怜,提刀上马的少之又少。文人瘦弱,文化却是强大的,不畏刀剑,不惧时光,顽强不死,风吹又生。可以被摧毁,却不可以被打败。影响人情感,潜移人心性,文化的感化力量一旦与文人的道德力量结合,便不可战胜,是谓风骨。
二十、完整人生
人生之初,恰如清澈见底的溪流,纯净晓畅,情思无邪,一路欢歌。及长,则如泥沙俱下的江河,裹挟万物,滚滚而前,不可阻逆。历经风雨后,却如涵虚太清的湖泊,水滤沙沉,波平如镜。三个阶段前后相续,方得完整。小溪再清明,一路流到海,终究不起波澜。江河再浩荡,即使腾沙起浪,不免趋于疯狂。湖泊再深宛,哪怕聚鹤停云,总是美中不足。初期的清澈,中期的壮阔,后期的平静,完整无缺,是为无憾!
二十一、傲上与辱下
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后来关羽亡于东吴算计,张飞死于小人之手,生死荣辱实源于个性乖顺。关张二人皆盖世英雄,其勇武忠义,为后世景仰。然二人一傲一骄,傲到无伦,骄到极致,最终伤及性命。
关羽凌强而不欺弱,轻慢羞辱的都是名重一时的人物,自然引来的报复和陷害很多,再有能耐,也躲不过名枪暗箭的联合袭击,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张飞虽恭敬于君子,但随意打骂羞辱小人,殊不知,小人最是得罪不起的,君子的堂堂之阵好破,小人的卑劣之计难料。可惜,一代名将终陨小人之手。
虽然关张二人皆忠勇良将,但关羽专打豪强,而张飞时辱弱小,在后人心中,对关羽的敬仰自然比之张飞稍多。
二十二、南北雨季之别
北方的秋天,细雨一起,淅淅沥沥,梧桐落叶,花草凋零,寒意便悄悄来袭。诸事不顺,不免感怀身世,慨叹人生,忍不住要借酒浇心中块垒了,风雅者必听琴赋诗,仿佛非诗酒无以抒深情。南方的雨季,有时在盛夏,有时在初秋,并不引人伤春悲秋,倒给人痛快淋漓之感。且不似北方的雨贵如油,可以成年累月地倾盆而下,将花草树木,道路房屋一体洗个透亮,还人们一个清明世界。当此时节,极宜聚友欢娱,或者闻雨夜读,因心易安也。
二十三、活出创意
人生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吃起来津津有味齿颊留香,睡过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读进去兴致勃勃余味无穷,说出来深中肯啟有条不紊,空闲了百体舒坦心无挂碍,静下来万物皆空浑然无我。芸芸众生,心中牵挂,非权即名,日思夜寐,辗转反侧,倏忽岁暮。可忆者唯争,可言者仅利。除此不知所云,不知所措。一生短暂,不过春秋数度,还是不要活得千篇一律,毫无创意的好,多少有些异于常人,富有个性,也算是给多样性的世界贡献一个案例吧!
二十四、贵族的消亡
中国的贵族阶层主要在魏晋之前,东晋尤其为盛,是否进入贵族体系,皇帝说了都不算。有些高官巨贾出自底层,显达以后,过起了贵族生活,却常被贵族取笑。隋唐以降,朝廷开科取士,寒门庶族得以进入中枢,贵族慢慢消亡,即使几代显贵,也不似以前那般出生即是郎官,人人以科举高中为荣,进士出身是真才实学的象征。那些即使靠了父辈余荫而居高位者,如非进士及第,总是心有所憾焉。及至现代,几经革命,三代以上,几乎都是农民,而以贵族自居者,无非生活奢华些,其他要么附庸风雅,要么粗俗不堪。而真正雅而称贵者,生活至简,思想至深。
二十五、勇于丢弃
为了走得轻盈高远,一定要舍得逐步放弃。背负得过于沉重,就要消耗内在的精气神,一生消耗,毕生疲惫。把那些盘根错节的关系淡漠化,把那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带着简明的心事轻装上阵,一路松弛快意。有些人在人生中不断做加法,名无不扬,货无不取,见尽天下能见之人,获尽天下能获之利。最后把自己压得寸步难行,能够缓缓向前都要庆幸,更不用谈什么诗和远方,至于心无挂碍,则永远不可企及。
二十六、天才无非寂寞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寂寞。寂寞本身倒没什么大不了,最多是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波澜不起,关键是诱惑能否经受得起、抵挡得住。权势颐指气使的痛快,财富一掷千金的洒脱,声名一呼百应的号召,美女目挑心招的蜜意。任何一种诱惑,都足以让人心旌摇动,土崩瓦解。这世界,大部分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热闹着,有些人之所以寂寞着,是因为实在没有能力去热闹。至于少数自甘寂寞者,要么有所待,要么无所求。
二十七、把握节奏
对于忙碌紧张的人而言,世上无小事,时间最缺乏。对于散漫松弛的人而言,世上无大事,时间最富余。忙碌的人一旦放松下来,一定水土不服,浑身是病,而且心理变异。松弛的人一旦紧张起来,也要逐渐适应,否则容易崩溃。所以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闲情不可抛弃久,心中不可常空乏。但是我们在江湖上行走,容易被江湖的节奏导引,摇荡起伏身不由己。学会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停劳歇,身心才能安定怡然。
二十八、长短需校
长短是较出来的,而不是争出来的。争靠的是口舌,故虚幻;较靠的是行动,故真切。争长短,是争给别人看的,是为了面子的事,难免意气用事。较长短,是较给自己知的,是为了需要的事,必然实事求是。我们喜欢在生活中一争长短,为了赢取别人的惊叹敬服,满足于一时的虚荣,最终却丧失了驰骋远方的机缘。我们实在该于人生中一较长短,以事必躬亲证实盈虚美恶,无视于周遭的讶异敌对。在精神上一骑绝尘而去,自然高下长短立判。
二十九、好景不长
过美的事物不是虚假的,便是短暂的。比如泡沫,七彩缤纷,灿烂美丽,却一戳就破。比如幻想,完美无缺,令人憧憬,进入现实顿时烟消云散。虚假的东西常常闪耀光芒,而真实的东西往往朴实无华。所以,那些赏心悦目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而那些平淡无奇的或许正是珠玉。有些事物亦真亦美,却存在不了多久,比如昙花,一现而逝。比如彩虹,只在雨后天晴之际出现。比如美人,大多红颜薄命。所以,貌不可过于耀眼,否则寿年不永;才不可过于出群,否则遭人嫉恨。
三十、任性的门槛
二三十岁时的任性,是性格上的特立独行,你说东我偏往西,你说不行我偏要试试,你说要中规中矩我偏要打破约束。头撞南墙或闯出新路,是任性的或然结果。四五十岁时的任性,是心理上的坚韧不拔,面对权势的嚣张,一笑置之不以为忤。面对名利的诱惑,非我所有不忮不求。面对俗世的漠视,从容淡然悲悯满怀。面对生活的艰辛,独自体味默然担当。气定神闲及身松心畅,是任性的必然结果。虽都是任性,早期的任性,门槛很低,人人得而任之;后期的任性,十分奢华,只有少数人得而任之。
三十一、顺其自然
一切都让它顺其自然。让江河东去,让花开花谢,让时光流逝,让美人迟暮,让日升日落,让人来人往。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事物有事物的去留,人生有人生的轨迹,不必解释,不必探究,故曰:君子顺势而为,不强力而至。这世界没有什么能够随身带走,此身尚非我所有,何况是物。所有的沉迷都是到达彼岸的障碍,不留恋,不停留,方得纯粹始终。老子说,吾所以有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然哉!
三十二、高贵在心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在冰冷的世界,听着温暖的话语;在喧嚣的城市,欣赏琴书的雅致。有这份陶渊明的田园之心,实在是一种奢望。也许不少人把自己的后花园建造得华美幽静,将自己的书房装点得书香扑鼻,然而始终脱不尽那身尘土气。正如许多人品着高等的红酒,俨然已经跻身贵族之列,却不知西方的马车夫也是边执鞭边饮酒的。是否高贵,存乎一心;是否雍容,亦存乎一心。装扮,既无法变成社会贵族,更无法变成世外高人。
三十三、南郭与东郭
历史上有个南郭先生,还有个东郭先生。一个聪明过了头,一个愚蠢到了家。南郭先生能够长期混迹于数百人的队伍中,还是一支艺术家队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不是领导的口味变了,他还能继续优游自在地以一个体面人的身份,行走于上层社会。一对一的检测,终于让他现了原形。可见,要打假求真,只要置于无可依傍的简单场景,便一目了然了,大阵仗、大场面,恰恰是最好浑水摸鱼的。东郭先生是个读书人,可惜越读越糊涂,连狼要吃人的本性都忘了,以为他那套之乎者也可以降伏恶魔,一点恩惠就可以感动畜生。结果差点果了狼腹。可见,物有物理,人有人性,是难以更改的。
三十四、纹身的古今之别
说到纹身刺字,我们大多没有什么好感,觉得不是正经人所为,一般都要敬而远之。其实纹身刺字在古代就已盛行,而且都是英雄豪杰所为。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背上就有其母所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母刺字,只为激其气,明其志。传为千古佳话。据《宋史》记载,名将呼延赞也曾把“赤心杀贼”四个字纹遍全身,他儿子的耳朵后面也都刺有“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等字样。王彦的八字军更是由将士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而得名。这些人都是“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民族英雄。现在一些人纹身刺字不是图个时髦,就是为了吓人,与古人相比,意义有云泥之别。
三十五、一言以蔽之
《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一言以蔽之,礼至上。《史记》,一言以蔽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国演义》,一言以蔽之,谋士运筹帷幄英雄决胜千里。《水浒传》,一言以蔽之,义气重于性命财富女人。《红楼梦》,一言以蔽之,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出师表》,一言以蔽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阳楼记》,一言以蔽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劝学解》,一言以蔽之,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黄州快哉亭》,一言以蔽之,无往而不快。古时无论书也好文也罢,都可简洁到一言以蔽之,现在的书和文,许多言也无法蔽之。
三十六、生需逢时
辛弃疾和陆游一样,毕生以北定中原为志,一个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梦里都想着上马杀贼,恢复故国。可惜两人空有一身报国志,都得不到重用。陆游临死前,还在想着国家统一。辛弃疾醉着、怨着老去,最后也无力再言。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声感叹,百般滋味。万字平戎策,只换得东家种树书,夫复何言?生存于南宋,即使胸藏十万兵,注定只能屈辱地偏居一隅。
三十七、苦乐不以物移
苦多乐少是现代人的生活常态,得之固然无欢喜,失之必然生恼恨,如此何时而乐耶?相对于四十年前,我们恍如隔世。曾经我们为了纤毫的获得而由衷欣喜,为了些微的长进而快然自足。如今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仍无处投箸处,居华屋衣轻裘,仍心无所安。一年一个亿尚算小目标,不知天下何其为大?物质犹有穷处,荣寿有时而尽,而生有何欢!不以文化而虚其心,只以物欲以实其腹,安然不心浮气躁,欢少愁多!
三十八、沉默至关重要
在不懂或不知情的境况下,最好的办法是沉默。沉默不一定能显示力量,但却是掩盖不足之处的绝佳办法,甚至是挽救生命的有效途径。柳宗元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黔之驴》,其实就是揭示这个道理。有人带了一头毛驴到贵州,因无所用便弃之山野,老虎见了都不敢靠近,因为驴看起来是庞然大物。后来老虎见驴没有什么动作,便逐步放胆撩扰,驴大怒,用蹄奋力踢老虎,老虎吓得一溜烟跑了,以为驴要吃掉自己。经过反复试探,老虎发现,驴最大的本领不过是用蹄踢,其他别无所长,于是露出狰狞面目,杀而食之。倘使驴始终不露声色,不炫一技,保持沉默冷静,老虎未必敢靠近,驴也不致丧命。驴死于无能而露底。
三十九、有恶胜于死者
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他认为人皆如此,此为人之本性。其实不然,绝大多数人其实都认为,欲莫大于生,恶莫大于死,死生是人生最大的事,除此无他,故想尽一切办法求生避死。至于孔曰求仁,孟曰取义,人们依然认可,只是其意义似乎变得较生死为轻。按照孟子的说法,是本性已移。可见古人对于生死之外的东西十分看重,如失去,则生不如死。今人对生死本身比较看重,活着无论如何比死了好!
四十、文武双全者少
上马击狂虏,下马草战书。陆游或许有这个能力,最少有这个决心。他在去世前还在遗憾: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生萦怀的是,国家不能统一,身衰不能破贼。所以梁任公赞他:亘古男儿一放翁。其实文武兼备者,从来就稀少。即使有,也很难得到重用。南宋时期除了陆游外,岳飞、辛弃疾都是文武双全的人。可惜一被冤杀,一被闲置。自毁长城,南宋不亡都没有道理。一个好朝代,一定是将军打好仗,秀才读好书。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