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及性理论视角下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中回指的对比研究

2019-10-07官小飞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

【摘要】随着儿童文学研究成果的增多,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差异。文章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视角入手,以汤红英的《睡尘湖》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为语料,采用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的方法从五個方面研究两篇小说回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从而得出成人文学的回指情况会比儿童文学复杂的结论。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关键词】可及性理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回指

【作者简介】官小飞,汕头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近百年来,随着儿童文学研究成果的增多,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的差异(如:朱自强,1987;吴永和,2000;陈琼和黄斐,2003;孙占恒,2011)。然而,大部分学者只在理论上对这两者作内容和主题上的区分,很少涉及具体语言或语篇功能层面的分析。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区别的研究依旧任重道远。为了进一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本文将以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为基础,以汤汤(汤红英,2011)的《睡尘湖》和严歌苓(2013)的《金陵十三钗》为语料,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统计这两篇小说中的零形代词、反身代词、代词、指示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这五类指称词语在各自语篇中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将二者进行细致对比,从而分析两篇小说的回指特点及文体特征,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创作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路与灵感。

可及性是从心理学领域借过来的认知概念,通常是指一个人在说话时,从大脑记忆系统中提取一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可及性主要是由名词短语表达的一种属性,是说话者或作者在需要指称某一事物时,通过采用某个指称词语,向听话者或读者所表达的这个指称对象的可及程度(许余龙,2010)。可及性理论是Ariel(1990)根据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可及性概念并吸收Levison对回指和互指语用学研究的成果建立的。Ariel(1990)认为,听话者按特定词语标示着他/她对实体的可及性从多个心理表征提取该实体,与此同时,说话者靠推断心理实体对听话者的可及度来选用指称词语。也就是说,正如说话者推断的那样,潜存于听话者意识中的实体可及度才是决定指称表达式的重要标准。 Ariel 按照可及性程度的高低将指示词语的可及性进行等级划分,分为“低可及性标示语”“中可及性标示语”和“高可及性标示语”。Ariel(1990)认为,“低可及性标示语”是指那些须从“百科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词。“中可及性标示语”主要指各类指称词,对它们的解译主要依靠“物理语境”。而 “高可及性标示语”指那些解译时需要依赖“语言语境”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代词和零成分。自Ariel(1988, 1990)提出可及性理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它并将其运用于分析不同的语言现象(如见Gundel 1996; Jaszczolt 2001; Kronrod and Engel 2001)。

回指(Anaphora),指的是“当篇章中先后出现的两个表达式共同指涉同一对象(主要是实体) 时,其中一个表达式(回指语,Anaphor)需要依赖另一表达式(先行语,Antecedent) 才能完成释义和确定所指对象(回指对象)”(许余龙,2004)。关于回指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比较早。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Halliday,Levinson 和Ariel等人。Halliday(1994)从功能角度全面阐述了各种指称语和语篇的衔接关系,强调指称在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他的语篇衔接模式后来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典范。Levinson(1987)则从语用角度出发,认为语篇中的回指分布在很大程度上由数量、信息和方式原则的系统互动决定,即后来的“新格赖斯语用照应模式”,确定了回指关系语用分析的理论基础。Ariel(1994)从认知心理角度出发,认为不同形式的指称语实际上标示了其所指实体的心理表征在受话者的大脑记忆结构中的可及性程度(accessibility),形成了可及性分布模式。Ariel 的这个模式的提出标志着回指研究深入到了心理层面。国内学者在吸收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中文回指研究当中。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陈平(1986)、徐赳赳(2003)和许余龙(2004)。还有一些学者则基于上述学者的理论框架对某一具体回指类型(如代词,指示代词和零形代词等)在某一种或者多种语料中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性的分析或者对比(如见: 封宗颖和邵志洪,2004;毛颢,2013;曾丽娟,2007;张金华,2006)。总的来说,大部分篇章回指的研究以英语作为研究语料,以汉语作为语料的不多,且以英汉对比语料的研究在国内呈增长趋势。

二、研究设计

1.语料选择。为了研究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回指特点,本文分别选取了汤汤的长篇小说《睡尘湖》和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这两篇小说中的前八章(总章数分别为12章和17章),每章截取4000个字,每篇共32000个字作为研究语料来分析。《睡尘湖》的作者是“70”后女作家汤汤。汤汤作为已分别两次问鼎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后起之秀、主力干将,在当今儿童文学处于边缘化、儿童文学创作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依旧保持着可贵的文学探索精神,她创作的童话新颖纯粹,同时包含强烈的现实关怀,赢得了同行的普遍赞誉。而《睡尘湖》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深受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堪称儿童文学的代表之作。严歌苓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好莱坞著名编剧,曾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小说金奖”、亚太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等。她以她独特的视角观看世界,凝聚大众、刚柔并济。她创作的作品呈现出令人震撼的现实感和“人性”,引起读者深深的悲悯之情以及对世界、人性、生活、爱情、自由的思考。《金陵十三钗》作为其重要代表作之一,语言凝练,情节跌宕起伏,主题丰富深邃,是成人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睡尘湖》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而《金陵十三钗》的目标读者是成人,两部小说的创作年代相近,作者都是女作家,两位作者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这两篇小说足以作为研究儿童文学作品和成人文学作品差异的代表。且两部小说人物叙述丰富,情节性强,使得其篇章中参与者明确,指称明显,适合做回指分析的语料。

2.研究方法和过程。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将两篇小说转换成word文档。运用word 软件中的“审阅”功能统计出每一章中除标点符号以外的4000个字,两篇小说各统计八章。接下来手动区分并统计语料中不同类别的指称词语。由于Ariel对指称词语的分类方法基于英语的语法特点,与汉语尚有不同之处。而许余龙教授的研究以Ariel的研究为基础,其对汉语研究有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且其对汉语指称词语的分类细致明确,有利于对指称词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因此本文采取许教授对指称词语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从所有语料中区分零形代词、反身代词、代词、指示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这五类指称词语,并将结果输入Excel 软件,统计出每一类别的数量与比例。另外,为了确保研究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还用SPSS软件对两篇小说及其指称词语的分布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显著性。因此所截取的八个章节可以代表整部小说的研究。最后用Ariel的可及性理论等认知语言学方面的理论成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细致分析,达成最后结论。

三、结果统计与分析

1.结果与分析。对两篇小说中指称词语进行区分和统计,结果顯示《睡尘湖》中总共有2718个指称词语,占总字数的8.49%;《金陵十三钗》中总共有3384个指称词语,占总字数的10.58%。两篇小说中五类指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结果统计如下:

(1)零形代词的分析与讨论。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睡尘湖》中,使用最多的指称词语是零形代词,总共1392个,占总字数的4.35%。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零形代词属于高可及性标语,依赖情景和语境表达意义,只能传递短期记忆里凸显性极强的信息,即当前话题。由于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其阅读水平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一般比较简短,且指称明确,主题凸显,这样才能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口味。例如:

例1: “你运气好,?恰巧碰上了它们开花的时间,它们每天只开?两个时辰,?开好了,?就躲回雪里去。”(汤红英,2011, p 26)

在例1中,整个句子包含两个主题,由五个小分句组成。很容易可以判断第二个小句和第一个小句的主题都是“你”。由于第三个小句的主题“它们”承接了第二个小句句末提及的新的概念(或称为“期待主题”)“它们开花”,由此可判断后面几个小句省略掉的零形代词和前面小句有着共同的主题“它们”。而由上文可知“开”后面接的对象是“花”,不可能使“你”,所以第四小句中“开”后面省略的宾语即为“花”。

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中大量零形代词的使用符合儿童文学创作特点。与《睡尘湖》相比,《金陵十三钗》中零形代词的使用量相对会少一些,总共1089个,占总字数的3.4%。其中的原因在于成人文学相对于儿童文学,其叙述方式、故事情节、主题表现等都会更加复杂和晦涩一些。虽然汉语是自由零回语言,即零成分的出现和使用率相当高,几乎可以达到“可以随意使用”的程度(彭漪和钟倩,2008)。但是这都是基于发话者主题明确且给出足够多的语境信息使受话者可以从上下文中体会到行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例如:

例2: 另一个被狐皮披肩,?下面旗袍一个纽扣也不扣,?任一层层春、夏、秋、冬各色衣服乍泄出来。(严歌苓,2013,p 8)

在例2中,由上文可知,“另一个”即为从围墙外面翻进来的女人们之一,且区别于上文提到的“穿水红缎袍的那个”。“另一个”即为该句的主题,由于第一小句并未出现任何新的期待主题,所以第二第三省略掉的主语就是第一小句中提到的主题“另一个”。由此可见,成人文学的指称会相对复杂一些,其先行词于指称词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且先行词的推断可能还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推测。因此,《金陵十三钗》中零形代词的使用比《睡尘湖》中少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

(2)代词的分析与讨论。《睡尘湖》中使用数量居第二的指称代词是代词,总共515个,占总字数的1.61%。正如上文所提,代词和零形代词都是高可及性标示语,其依赖接收者地对语境的短期记忆以及对即时信息的处理能力。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在阅读文学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语言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而大量代词的使用正符合儿童文学的这一创作目的。当然,这些指称代词德的设置都要在有充足的语境信息、指称简单明确的基础上的。例如:

例3:“醉儿,带她去玩吧。别玩得太晚。睡尘花躲进雪里之前,记得让她走。”(汤红英,2011, p 29)

例3是小说主人公陶醉被朋友红醉带回她家见洗尘仙子时仙子说的一句话。根据语境,当时有三个人物在场:洗尘仙子、陶醉和红醉,显然这句话时洗尘仙子对红醉发的话。因此句中两个代词“她”很明显指代的是主人公“陶醉”。从这个例子可以很明显看出,儿童小说中人物和情节设置都比较简单,为达到其“教育”功能,大量指称明确的代词的使用无疑可以考验儿童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短期记忆能力,儿童可以在阅读中逐步提高其阅读和认知水平。

在《金陵十三钗》中,代词指称使用频率也很大,总共711个词,占总字数的2.22%。不同于儿童文学,成人文学对成人读者的阅读水平与认知能力由更高的要求,因此其大量使用代词的情况也会更加复杂。例如:

例4: “这个骚人动手动脚!”她指着推她的阿顾说。(严歌苓,2013,p 15)

该例句是在所有的窑姐进入教堂后,窑姐们与教堂管事人员打交道过程出现的一句话。很明显句中两个指称代词“她”都指向同一个主体。但是如果不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如果没有很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反应能力很难判断这两个“她”到底指向哪个窑姐。由给出的语境可知,“她”必定是跟“阿顾”有关联,于是读者可以把先行词定位在前文出现过与“阿顾”有关的人物情节中,即“一个女人坠楼一般坠入阿顾怀抱”和“阿顾想从不死不活的女人胳膊里挣脱”。由此可以得出这里的“她”即指所有入侵女人中的这个“女人”。因此成人文学的代词使用会更加丰富且复杂一点,这是成人文学作品的特点所决定的。

(3)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的分析和讨论。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在《睡尘湖》中的使用率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占1.59%(共509个词)。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属于低可及性标示语,它们依赖个人认知中储存的百科语境,依照语言使用的明晰和经济原则,因此比较复杂。先行语的指称对象是受话者已然突出的心理实体,否则说话者无法确定所指。发话者有责任提供充足的语境条件,以使受话者能够根据语境建立相关性,把握话语的意义。发话者若发现受话者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话语理解程度,可使用低可及性标示语,如:直接说出名词或名词短语(彭漪和钟倩,2008)。在这里,儿童文学的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的使用情况更符合如上所示观点,即儿童文学创作者在理解儿童读者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较多的直接使用相关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来叙述,以达到让其充分理解小说语义的目的,也有助于其对相关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形成长期记忆。例如:

例5: 一天,两天,三天……蓝朵朵失踪整整十天了。陶陶镇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每一个角落都几乎寻遍了。(汤红英,2011, p 4)

该例中,由于作者考虑到“蓝朵朵”和“陶陶镇”可能是在兒童百科认知记忆之外新出现的事物,作者在每次提及这两个专有名词时都尽量直接引用,以保证儿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流畅性,也有利于他们在反复阅读该专有名词的过程中提高语言和认知水平。

在成人文学中,情况却不大相同。在《金陵十三钗》中,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的使用是所有指称词语使用中比例最大的。其中的原因除了促进接收者对预期话题的理解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达到文章语言凝练、文章内容紧凑的效果。成人文学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复杂,为了避免文章冗长多余,作者会采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内容循序渐进,条理清楚,不至于令读者失去阅读兴趣。如下例子:

例6书娟和女同学们现在都在阁楼上了,三个窗口挤着十六张脸。(严歌苓,2013,p 26)

这里描写的是小说主人公书娟和她的同学们在阁楼上偷听楼下发生事情的场景。专有名词“书娟”在小说中贯穿全文,这样能时时唤起读者对书娟作为整个故事的讲述者的记忆,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小说。而该例中还有一个有定描述语“十六张脸”,由给出的语境可知,这里“十六张脸”指代的就是书娟和她的同学。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小说语言的烦冗反复,更有助于促进读者的阅读兴趣。

(4)指示词语和反身代词的分析和讨论。在两部文学作品中,指示词语与反身代词的使用率都比较低。研究者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这两类指称词语对于故事情节的构建以及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有限的。根据Ariel的可及性理论,指示词语作为中可及性标示语主要依靠“物理语境”对其进行解释(1990)。而两部文学作品是小说体裁,小说以叙述和对话为主,涉及的描述成分较少,因而需要“物理语境”推测的表达也就比较少。反身代词作为一种反射或强调的代词,主要用来指代主语,使施动者把动作在形式上反射到施动者自己。而小说中需要强调主语的部分并不需要很多,因为整部小说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推动其故事情节的发展,除非对情节发展有必要,频繁强调主语不利于小说的流畅性表达。因此,两部小说对这两类指称词语使用率较少。而在这两种词语使用上,成人文学之所以超过儿童文学可能主要出于成人文学创作的复杂性需要。

2.卡方检验。为了验证所截取的八个章节是否能够分别代替两部小说整体的数据,此次研究对所截取的语料在SPSS软件上进行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从表3可以看出,卡方检验的结果为0.000,小于0.0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所截取的章节可以代表小说整体,以上分析结果适用于整部小说。

四、结论

总的来说,成人文学因其语言表达、叙述方式、故事情节等的复杂性,需要借助更多的指称词语来表达语义,且对目标读者的阅读水平和认知水平有更高的要求;儿童文学因其语言简单,指称和主题明确,故事情节相对单一,指称词语使用频率相对会小一些,且对儿童读者回指认知能力要求会更低一些。但是也正是因为两种文学本身的这种创作特点,儿童文学创作中往往在给足充足的语境信息的前提下,更多借助于零形代词和代词在小句中的使用,激发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读者的认知能力和阅读水平。而成人文学在追求主题效果和阅读体验的同时,更多借助于专有名词和有定描述语以及大量的零形代词来推动叙述过程的流畅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在回指方面的这些特点表明,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应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不同认知水平,合理使用不同回指词语,使篇章更容易被目标读者接受。本研究通过量化的计算和质化的分析运用实例证明了这一结论。但是由于本研究所选语料数量有限,且仅限于小说体裁,分析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体裁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需要进行更多不同体裁的研究来对该结论进行广泛的验证。

参考文献:

[1]朱自强.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差异[J].东北师大学报,1987 (04):70-74+58.

[2]吴永和.“为儿童创作”──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4):44-45.

[3]陈琼,黄斐.儿童文学荒诞和成人文学荒诞的审美初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02):49-51+58.

[4]孙占恒.同与异:张天翼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比较[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汤红英.睡尘湖[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1.

[6]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7]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8]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M]. London: Routledge, 1990.

[9]Sperber Dan and Wilson Deirdre. Relevanc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0]Ariel, M.. Referring and Accessibility[J].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88(24):65-87.

[11]Gundel, J. K. Relevance Theory Meets the Givenness Hierarchy: An Account of Inferrables. In T. Fretheim and J. K. Gundel (eds.) Reference and Referent Accicibilit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6:141-153.

[12]Jaszczolt, K.M.. Referring Expressions: A Unified Approach[J].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2001(2):1-22.

[13]Kronrod, A. and Engel, O.. Accessibility Theory and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Newspaper Headline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1 (33):683-699.

[14]许余龙.篇章回指的功能语用探索——一项基于汉语民间故事和报刊语料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5]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Longman,1994.

[16]Levinson, S..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4.

[17]Ariel, M. 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 A Co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J]. Linguistics,1994(30):3-42.

[18]Chen, P. Referent Introducing and Tracking in Chinese Narratives [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1986.

[19]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回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比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4(05):95-100.

[21]毛顥.汉英叙事语篇回指研究[D].武汉大学,2013.

[22]曾丽娟.中级水平韩国留学生语篇回指表现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

[23]张金花.英汉叙述性语篇回指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4]彭漪,钟倩.基于篇章回指确认原则的零形回指研究——《儒林外史》中的零形回指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115-118+140.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现状及海外传播策略研究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刊首语
文学性,儿童文学不应丢掉的根本
儿童文学要多写校园
三十年,从庐山到井冈山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