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田地区精准扶贫研究

2019-10-07吴雪艺尹钧惠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育扶贫和田地区精准扶贫

吴雪艺 尹钧惠

摘要:和田地区是我国连片特困区之一,和田地区的贫困和较差的人口素质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大面积的贫困,经过长时间的贫困生活,在和田地区逐渐形成了贫困文化,导致和田地区的积贫难返。针对和田地区的贫困现状,分析和田地区的贫困原因,并基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提出基于教育扶贫手段的和田地区精准扶贫方案,并对和田地区教育扶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及从关注贫困群体真实需求、加强宣传教育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实现和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和田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精准扶贫;教育扶贫

贫困不仅是经济问题,还会衍生出温饱、疾病、甚至冲突等一系列问题,是各国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30年间,通过开展艰难的扶贫工作,国内大部分贫困人口、地区已经脱贫。但随之而来的是扶贫工作的边际递减效应逐渐凸显,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越来越难以通过传统的“大水漫灌”扶贫方式解决其贫困问题。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和田地区属干旱荒漠性气候,为典型的内陆干旱区。受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田地区一直以来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当前,和田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高达75%以上,而工业和服务业相对滞后,人均生产总值不足万元,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被国家认定为连片特困区之一。

和田地区扶贫资源的大力投入,以及当前仍属于贫困地区的现状,本文从新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和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并遵循“精准扶贫”的理念,研究和田地区的脱贫策略。

一、和田地区的贫困现状分析

(一)和田地区扶贫工作成效

从和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2016年G3012高速公路墨玉至和田路段通车,S326线玉龙喀什河大桥通车;和田地区内总公路里程近两万公里,行政村的公路通达率高达96%。从和田地区的经济情况来看,2016年,和田地区经济同比增长10.3%,其中第三产业同比增长14.8%,三产业结构占比调整为:27.3[∶]15.4[∶]57.3。

自20世纪,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和田地区的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缓解了和田地区的贫困现状,但是截止到2016年,和田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足万元(远低于全国同期的5.37万元),因此仍被认定为国内连片特困区之一。

通过大力发展和田地区的基础建设,促进了和田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和田地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基础建设的边际递减效应逐渐凸显。因此,应该从其他方面着手,更深层次的深究和田地区持续贫困的其他原因,并据此促进和田地区脱贫工作的开展。

(二)和田地区持续贫困的原因分析

在和田地区基础设施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展的背景下,社会环境已逐渐成了影响和田地区脱贫的关键影响因素。

和田地区文盲人口数占15岁人口总数的比例超十分之一,人口素质从各方面影响了和田地区的脱贫。和田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导致人文、经济系统的贫困恶性循环。

1.人口素质差导致贫困

首先,人口素质差,导致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能力差,缺乏创新,产出率低,收入低下;其次,人口素质差,导致人们缺少改善自身生活的手段,只能通过效率低、报酬低的简单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此外,人口素质差,导致人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在社会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能力。最终,因为人口素质差而导致贫困。

2.贫困反过来制约人口素质的提升

首先,收入水平低,影响再生产能力的积累,缺少提升自身素质的资本;其次,收入水平低,导致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保证自己的基本生活,从而减少提升自身素质的时间。最终,因为贫困而导致缺少提升自身的资金资源和时间资源,而导致自身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如上所示,人口素质差是导致和田地区贫困的最根本原因,自然环境、人口素质与贫困现象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和田地区积贫难返。

二、贫困代际传递与精准扶贫

(一)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概述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是指家庭、阶层、地区将贫困的经济因素(或其他不利因素)代际传递的现象,重复先前贫困的状态。有专家学者通过对贫困原因的分析,指出贫困将限定贫困群体的思维方式,造成贫困群体的行为局限,并养成固定的贫困生活方式,提出“贫困文化”理論。

众多学者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和贫困文化的角度出发,对贫困现象进行了研究。David S认为贫困人口无法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只能掌握自身的劳动力,导致贫困人口的生产力要素流通陷入恶性循环;纳尔逊提出了“低速发展均衡”假说,从国家层面分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贫困限制了投资,进而限制了消费,反过来又会导致人均收入无法增长,从而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并基于这个假说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贫困代际传递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

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贫困(特别是一个地区、一个阶层的贫困)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而精准扶贫就需要采用合适的方式通过打破“贫困恶性循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阿玛蒂亚指出,贫困的实质为个人行为能力确实,贫困的根源在于能力贫乏,因此提高“行为能力”是阻断代际贫困,最终去除贫困的有效方法。

如上所述,极差的自然环境下导致和田地区的经济贫困,而贫困又导致和田地区劳动人民的劳动权利、生产权利、贸易权利等个人权利贫困,反过来又加重的了和田地区的经济贫困。当和田地区的贫困群体长期处于贫困生活中时,所形成一种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模式,日积月累后形成贫困文化,最终在和田地区相互传递,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贫困,并与主流文化隔离,导致积贫难返。

三、基于教育手段的和田地区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一)和田地區教育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如上所述,在长时间、大范围的贫困生活中,和田地区已经形成而一种与主流文化隔离的贫困文化,从而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仅仅通过开发式的扶贫工作方式,仅临时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问题,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针对和田地区的贫困现状,应该从破除贫困文化方面入手,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最终实现和田地区的永久性脱贫。

教育扶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扶贫工具,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直接或间接为贫困群体赋予可行能力,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可持续性而实现精准扶贫。一方面,教育可改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破除贫困群体的固定思维,最终打破贫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课提高贫困群体的劳动技能,提高其生产效率,改变被市场排斥的状况,重新夺回生产和劳动的权利;最终,通过教育,可提高贫困群体的可行能力,促进贫困群体的自身发展,从而破除和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实现和田地区的扶贫。

(二)和田地区教育扶贫的具体建议

长期受到贫困文化的影响,和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从基本工作做起,通过关注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加强教育扶贫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等手段,建立和田地区的教育扶贫长效机制。

1.关注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

扶贫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群体脱贫,因此扶贫的主体仍然是贫困群体,采用教育扶贫的方式,同样也需要重视贫困群体的需求。

一是关注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例如和田地区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农村贫困学生的上学路程遥远,此时贫困群体的要求是接受更加方便的受教育机会;而对于一些城镇家庭或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其希望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对一些缺乏必要经济条件受教育的贫困生,应该更精确的关注其实际困难,通过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解决其上学困难的问题。

二是关注不同年龄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例如对于学生群体,应该为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通常的求学上升通道;对于农民工等群体,应该为其丰富的受教育方式、手段和内容,以满足其通过教育来解决自身在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加强宣传力度

受到长时间贫困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贫困群体的思维固化,安于天命不愿意做出改变。因此,应该加强宣传力度,让贫困群体了解教育与知识对改变贫困,提升自身生活水平的重要性。一方面,可通过开展教育讲座,丰富也余生活,让其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通过互联网,让贫困群体学习更加先进的科学知识。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要深刻认识到教育扶贫对实现和田地区脱贫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政策上对参与和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的机构和团体倾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和田地区教育扶贫资金渠道多元化,促进和田地区教育扶贫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和田地区整体脱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薇,郑浩.贫困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读书:风险、人力资本代际传递和贫困陷阱[J].经济学动态,2014(06):16-31.

[2]王兆萍.解读贫困文化的本质特征[J].中州学刊,2004(06):173-176.

[3]张霞,王蕾.新疆和田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反贫困影响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8(3):16-18.

猜你喜欢

教育扶贫和田地区精准扶贫
新疆和田地区察合台文契约文书探析
教育扶贫,助力精准扶贫
新时期特困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机遇探析
和田地区洛浦县双语教育现状调查
新疆和田地区管花肉苁蓉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