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幼儿的行前思
2019-10-07包红
包红
摘 要:所谓“防患于未燃”,许多问题在“行前”即实施之前就已出现,那么为什么不作做好行前思,再去行中思、行后思呢?做好行前思对于我们来说,可以表现为做事之前周密详尽的计划、种种可能性的假设、积极充分的准备及林林总总的尝试等等,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点:点燃幼儿行前思。
关键词:教师;课前准备;幼儿行前思
从前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行中思和行后思,注重在行动过程和结果上找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反醒”,这样固然可取,最终也解决了许多问题,但仍免不了有失败的体验,走了弯路。试回想我们进行一节课的大致模式:
不难看出:行中、行后思师生交流较多,占主导地位;教师行前思充分,而幼儿行前思或忽略不计或蜻蜓点水,没有充分展开和深刻的认识,多数为单方面,缺乏幼儿参与或形式被动。
“点燃”幼儿的行前思,就同点燃一把火一样,要有充分、厚实的火种,才可能有辉煌、旺盛的燃烧过程和充满光热、有价值的圆满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给予这个容易忽视的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采取积极的方式与方法来展开幼儿行前思。
一、让幼儿参与课前准备
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可请幼儿一起参与器械的摆设、场地的布置或进行相关技能训练等,教师可以借机倾听幼儿的一些想法、要求,随时完善,而幼儿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在摆摆玩玩中了解器械用具的特征与用途、熟悉场地的大小、变化、铺设情况及掌握基本技能。这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用浪费过多的口舌去介绍器械、场地及方法,大大增长了有效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时,又可克服幼儿产生过强的新鲜感。
二、开头设疑,制造悬念
过于简单或一目了然的事物,不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要么心不在焉,要么被动接受,这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丢给他们一个谜团或留给他们一个想象空间,制造一个富有新意或带有挑战性的氛围来吸引他们。例如:针对我班幼儿两极分化严重情况,我采用了跳组方式来唤醒差生自信心。(幼儿按水平高低分组比赛,强者与强者比,弱者与弱者赛,每次比赛后按各组名次重组,冠军组由每一组的第一名组成,以此类推)。作为一节新授课,我在开头设疑:“今天,我们要进行跳组训练!”下面一片嘩然,幼儿纷纷猜测:“老师,什么叫跳组?”“跳组是怎么跳?跳来跳去吗?”……孩子们急不可耐地等待我定论,我却把这个谜留给他们:“我先不着急告诉你们,请你们在下面的题型操作中,边动手边思考,自己去理解归纳跳组而含义,然后由你们来告诉我!”顿时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在愉快而紧张的氛围中,带着疑问主动完成了高质量的训练,最后兴奋地向我诉说他们的心得并根据亲身体验准确归纳出了跳组的含义。我通过设疑(行前思)--边动手边思考(行中思)--归纳跳组含义(行后思)这一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讨论,提出假设
课前教师给孩子出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做出种种假设。在师生共同交流之下,使师生对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及时否定错误的思想与方法,肯定正确的方法,以减少失误;同时,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中,让幼儿摆脱束缚,集思广益,激发其创造、探索欲望,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例如:在一节美工《制作不倒翁》的课中,我当了回“笨老师”:“这有许多材料,我想用他们来制作不倒翁,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能不能请小朋友动脑筋替我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小朋友纷纷献策,有的说装沙,有的说灌水、放磁铁等等,方法千奇百怪。其中有一个小男孩,拿起了一张极不起眼的圆形纸片说:“老师,我想可以把这张纸对折,做成一个半圆形的支架,再在上面画个图案,就是一个不倒翁了。”这个方法既快又简单,得到了全班小朋友的认可。由此可看出,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探索,比直接告诉他应该怎样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四、与行后思有效结合
慎密的行前思为形成深刻、有价值的行后思提供良好的铺垫,而以往行后思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又为行前思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例如:我在设计每日区角活动方案时,遵循以下过程:回顾昨天区角完成情况,强调优缺及改正改进方法--具体实施过程--总评分析,肯定闪亮之处,同时针对旧问题解决情况及新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
五、将行前思迁移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注重幼儿行前思不应局限于课堂,更应贯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例如:收玩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每次收拾过程中都有许多改进之处。在组织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收得又快又干净”的讨论之后,许多好方法被提出发现:两只手同时拿,一次多拿一些,将玩具筐放到离玩具近、玩具多的地方,分类分组收等。类似的做法仍可运用到分水果、分碗筷等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行前思不论对成人还是对幼儿来说,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由此,我们要不断在幼儿的行前、行中、行后“煽风点火”,同时注重自己的行前、行中、行后思三个环节,并不断以“行前思、行中思、行后思,三思而后行”这一反思模式为指导来鞭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