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9-10-07陈安烈

新一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陈安烈

摘 要: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性教学方式蓬勃发展的今天,以人的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创新性教育的主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被广大教师推广和应用。本文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提出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思路,组织活动;组建小组,合作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对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老师与学生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当前的高中学生们实际上已经接触到了很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形成了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与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与之前建立的认知结构相矛盾的问题,那么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激发起学生求知欲和探究需求。

比如:在高一第三章“信息加工与表达”的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通过PPT显示方式,借助多媒体平台展示给学生怎样进行文字处理。在操作的同时,老师向学生发问:在文字处理软件过程中,移动文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操作来完成?对于这一问题,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复制和粘贴,而一些人认为是剪切和复制,答案各异。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现场演示,通过剪切和粘贴的方式或者CTRL+X、CTRL+C或者选中文字块后用鼠标移动,把对象从某个位置剪切过来,实现移动文本的操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设情境方法,一方面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某一现象进行思考,营造探究的氛围;另一方面,通过PPT或其他渠道进行演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解决心中的疑问。

(二)通过学生真实体验。在“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学案的要求完成四个操作,并填写相关的结论。

操作1:我们会把自己喜爱并且经常浏览的网站地址存放在浏览器的哪个位置,你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操作2:给你四个网址,比如www.jsjyt.edu.cn、 www.cctv.com、www.csdn.net以及www.google.com,通过电脑操作来判定哪个是搜索引擎网址?

操作3:要搜索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比如访问Google搜索,键入哪个关键词,搜索范围更为有效?

操作4:使用全文搜索引擎(如Google)进行搜索时,关键词“综合性大学not上海”表示的意思是什么?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我会让学生先完成操作1和操作2,由于平时上网时经常接触,好些学生对答案很了解,都不屑于做这一类操作,直接在答案中填上了“收藏夹”和“www.google.com”。这个结论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由日常生活经验产生的前概念,尽管答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安排学生进行系列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暴露自己的操作和态度问题。对于不愿做这一类操作的学生,我会要求他们在很快的时间内(比如15秒)完成网址的收藏以及回答为什么其他3个网址不是搜索引擎网址,它们和谷歌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面对老师的要求,学生感到困惑,一是无法解释后一问题,二是在现场通过电脑进行操作时,不少学生出现了理论意识正确与实际操作执行难相冲突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体验,发起了学生探究的内驱力,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动放弃了盲目自大的学习态度,这为后续的探究提供了积极的保障。

而操作3和操作4,大多数学生主动去尝试,了解其中的缘由。这是因为我们在平时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提到了这些技巧,没有深入地进行研究。而偏偏这些操作技巧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提出了这两点操作就瞬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的探究的欲望,都想弄清楚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现象,怎样操作才能节约时间,更为有效?

从创设的四个问题情境可以看出,第一和第二个问题情境直接简单,由教师提出问题,直入主题,探究学生认知与实际操作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情境通过发掘学生的内心兴趣,让学生自己真实体验,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通过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到的结果,比起传统的由教师师单一的讲搜索的技巧,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能让学生进行自发的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并掌握的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提供思路,组织活动

尽管探究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知识来源,促进认知成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全靠自己摸索前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簡单分配任务,不起任何引导作用。相反,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而学生对教师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网络、查询书籍搜索有用资料。

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的“提供思路”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益的资料、合理的方法或为学生开拓研究思路等。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除了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有目的的主题设计,提出问题,还需要分配一定的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相关主题进行探究,以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实现对知识的探索。这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思路,开拓他们的思维。例如,学生在设计电子报刊时,由于技能有限,对设计电子报刊或电子书这类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造成在设计过程中“卡壳”。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学生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给予技术上的指导,解决学生设计难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信息技术,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他们对于学习的热爱,在上课期间也开始集中精神,认真听讲,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除了“提供思路”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当组织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类活动包括设计专题类的电子报刊或电子书、根据教师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组织小组研究某一课题等。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在结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由于刚接触信息技术,或许没有思路主动进行探究。这时,教师理应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学习任务,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同时结合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制定不同的学习活动计划。例如,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充分的“自由”,凭借学生的想法、兴趣,去设计主题类电子报刊、电子书等;对于那些不爱学习或信息技术知识并不扎实的学生,让他们去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设计明显过难。这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按照新生要求,让这些学生通过网站搜索去了解身边的故事,并写出学习活动的感受,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组建小组,合作探究

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使探究式教学成果最优化?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的问题。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对某一课题的探究,取得知识的成长,培养学习的兴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班级,不同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教师不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任由学生自由分组。其分组情况多半会是一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组成某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小组,而学习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学生组成其他探究性学习小组。这就会造成探究式教学成果并不理想,每个小组在探究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果是“好”的小组,通过分工协作,探究的成果明显。而“差”的小组在探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没有取得实质的进步,甚至有些学生没有任何体会。因此,对于这类分组,明显有悖于教师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对于班级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也是不利的。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当观察小组的成员情况,通过合理分组,共同协作,促进每位学生在研究知识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避免因盲目传授信息技术知识而造成模式化的应试教育,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