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的生成原因与情感治理
2019-10-07孙辉
孙辉
摘 要: 校园欺凌是在一定情境下发生的,其与校园欺凌的特定情境特点有关,通过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等方法将冲突性紧张转变为不对称情感能量是校园欺凌的产生的源泉。因此,在校园欺凌治理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情感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校园欺凌;情感能量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来说,他们总是由于一件共同的事件进入到情境中的,也就是引起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并且会有短暂情感刺激(激动、兴奋、愤怒、恐惧等)和相互交谈和非语言行为。在校园欺凌中,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形成一种控制或支配地位,导致被欺凌者被控制或被支配,从而表现出或表情冷漠、或情绪消沉、或退却、或羞耻等行为。
一、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冲突性紧张。情感能量是指一种采取行动时自信、兴高采烈、有力量、满腔热忱与主动进取的感觉。校园欺凌发生是因为产生了不对称的情感能量,即欺凌者会利用冲突性紧张产生高于被欺凌者的情感能量,被欺凌者的情感能量就会滑向消沉那一侧,从而形成不对称的冲突性紧张。由于双方抱有敌意产生冲突性紧张,随着冲突性紧张强度的提升,这种紧张感会转化为恐惧,而后其中一方通过一定的方法克服了自身的紧张和恐惧感,从而形成自身的优势增强情感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校园欺凌者并不是一直都是欺凌者,而只是在一段时间内的暴力情境中才会成为欺凌者。
(二)攻击弱者。攻击弱者、身份认同和旁观者在场是欺凌者将冲突性紧张转化为情感能量所使用的办法。攻击弱者是冲突性紧张转化为情感能量的首要途径,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参与者主要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一般认为,欺凌者属于强者,而被欺凌者属于弱者。但实际上,被欺凌者细分为真正的弱者和情境中的弱者,因为很多被欺凌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被认为是弱者那一列,甚至很多是大家公认的强者,而这些强者之所以会被欺凌,不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强者,而是因为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人数多于被欺凌者。
(三)身份认同。校园欺凌事件都是由一定的导火索引发的,导火索事件激活了欺凌者的某种情绪,使得欺凌者之间组成一个暴力集体,在校园欺凌过程中,欺凌者之间的身份认同突破了冲突性紧张的障碍,并实施比个人欺凌更强烈的欺凌行为,这也是为何在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都伴有程度不同的羞辱行为的原因。
(四)旁观者在场。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参与者,无论其是否真的参与到校园欺凌之中,因为在欺凌者看来,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种剧目表演:微观情境是表演的舞台,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是表演的主角,而旁观者则扮演观众的角色。欺凌者进行欺凌行为不仅是为了导火索事件的“面子”,如为了找回因口角纠纷、衣服撞衫等丢失的“面子”,更是为了在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境中要“面子”,要“面子”促使欺凌者的冲突性紧张感和恐惧感转化为情感能量,并通过欺凌行为找回“面子”。
二、情感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
(一)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成长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16]可见情感教育对学生良好情感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在情感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看,情感教育直接关系到校园欺凌中共享情感状态(冲突性紧张)的生成。在微观情境中,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双方均处于冲突性紧张状态中,消解这种冲突性紧张是避免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情感教育通过在认知上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帮助学生积累积极情感和澄清消极情感,在校园情境中通过情感互动将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尤其是通过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欺凌行为中被欺凌者的情感痛苦,在情感互动中感受到同情、怜悯心、自爱等积极情感,“有了正确的苦乐情感,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不被情感扭曲,在实践推理中坚持住正确的普遍前提,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学生情感调控能力。在对情感进行正确认知基础上,海英提高学生对自己情感的调控能力,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暴力行为并不针对具体的财物、物品的抢夺,而是为了赢得‘尊重、获得‘承认,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施暴者常常提到对方没有尊重自己、伤了自己的‘面子,所以,试图以暴力赢回自己的‘尊严、‘地位、‘面子。”[18]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情感认知存在偏差,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明明知道欺凌别人是错误行为却仍然去做,这就不仅是情感认知上的问题而是学生情感意志薄弱的问题,根本上是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学生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旁观者的道德情感。如果说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情感体验教育和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消解冲突性紧张向情感能量转变中的攻击弱者和身份认同这两个条件,那么激发学生作为旁观者的道德情感则是为了消解旁观者在场这一引起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条件。在以往研究中,对校园欺凌的旁观者基本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旁观者存在行为失范和道德冷漠,提出从外部转变旁观者的角色来发挥其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旁观者之所以不去制止校园欺凌行为,是由于他们处于微观情境中的边缘场域,缺乏参与情感互动必要的情感能量,要发挥旁观者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作用,就必须培育旁观者的情感能量,即对旁观者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教育,加强学生的移情能力和情感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澄清校园欺凌“道德推脱”的危害,激励旁观者形成维护正义的群体,以形成反校园欺凌的群体身份符号,以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