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学习活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019-10-07黄薇
黄薇
摘 要:随着北京市新中考政策的实施,生物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要求在课堂上、在考试中都予以体现。本文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着重阐述了初中生物课上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学习活动 学习金字塔 主动学习 被动学习
一、研究背景
1.基于新考试改革
2018年8月23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靠合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8级初一新生起施行。这体现了“全开全学,全科全考,全科赋分”的精神,突出了学生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突出了育人体系整体构建,突出了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2.基于新课程改革
依据《生物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生物学(北京版)》教材和2015年《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要关注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3.基于我校学生的现状
目前,我校初中部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是京籍(详见表格),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太高,父母双方是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不足一半,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足。以上这些情况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我校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许多借读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的兴趣,听课效率较低,多为被动学习。
二、研究目的
1.培养生物核心素养——学生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互为倚重,理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
2.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教师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活动,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活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三、理论依据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保留10%。
第三种,用“听与看”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展示”,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的学习方式,是“转教别人”或“立即应用”,可记住90%的学习内容。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或主动学习。
四、研究进展
1.学习活动的类型:
学习活动是唤起学习经验的必要途径,所以老师在上课时都会采取各种学习活动,如测试、提问、背诵、操作等。霍顿在《数学化学习设计》一书中将学习活动分为三类,分别是吸收型活动(知识的吸收内化)、做的活动(能力提升)和联结型活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6]。
(1)吸收型活动:一般包括阅读、观看、收听,比如演示和示范、讲故事、阅读、实地考察等。
(2)做的活动:包括实践活动、练习、发现、游戏等。
(3)联结型活动:是讓学生把知识与实际生活和之前的学习相联系,从而让知识的运用变得更容易。
在实际的教学中,常见的顺序是吸收型活动、做的活动,然后是联结型活动,即我们常说的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运用,最后到知识的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然,这个顺序也未必然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类型的主题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可能需要不同的顺序。
2.学习活动的研究课例
(1)吸收型活动课例——《人体的营养》(复习课第1课时)
依据学情,笔者在《人体的营养》初三复习课上,设计了以下活动:
①填图比拼活动(独立完成),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梳理相关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填图结束后,小组内部各成员间互相评判并进行改正。这属于学习金字塔中最后一种学习方式——“转教别人”或者“立即应用”。
②构建知网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旨在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构建知识网络,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可以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思广益,化难为易。
这属于学习金字塔中第五种学习行为——“小组讨论”。
(2)做的活动课例——《免疫》(新授课)
学生具备一定的疾病常识,对自身生理过程及原理的关注度高,对自身健康内容比较感兴趣。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有关人体生理的一些知识,但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尤其是关于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等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在讲授“抗体、抗原、特异性免疫”等较为抽象的概念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活动:
①拼图活动:将病毒A、B与抗体1、2、3进行拼接。引导学生思考:①三种抗体都能与病毒A、B结合吗?②本活动说明抗体和抗原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属于学习金字塔中第六种学习行为——“实际演练”。
②完善概念图: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消灭抗原的过程。
在让学生认真观看了一个“免疫反应”的视频之后,笔者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档案袋中所给的图例将免疫反应的概念图补充完整,并请完成最快的组进行了全班展示和说明。
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帮助学生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概念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整个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参与主体作用。这属于学习金字塔中最后一种学习方式——“转教别人”或者“立即应用”。
(3)联结型活动课例——《人体的营养》(复习课第2课时)
在本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个任务,各组以抽签的形式领取任务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限时15分钟),各组再派代表结合任务单中所给材料进行汇报(每组限时3分钟)。汇报人要明确说出本组的观点,以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哪些知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时什么?”课间各组成员分别从思维导图的内容、形式和汇报人的发言等角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属于学习金字塔中最后一种学习方式——“转教别人”或者“立即应用”。
五、研究反思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7]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学生活动的设计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各种研究课上,都会涉及学生的活动。但是,怎样的学生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让学生真正的去看、去听、去思考呢?以上的三个学习活动的课例仅供大家参考。
学习活动的设计还有几点需要教师注意:①活动设计一定要直指设计目标,指向要形成的概念。②活动前要对活动实施有预设。③活动前学生的思考方向和活动后概念的迁移是概念形成的关键。④活动过程中时间要监控,大约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较为合理。⑤活动过程中组织管理是保障。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还可以有很多种,需要教师智慧地去创造。我们还可以设计制作生物模型,在把头脑中的生物模型具现化成实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例如“模拟膈肌和胸廓变化引发呼吸模型”、“肾单位模型”、“动植物细胞模型”等模型的制作,是学生对大量生物学现象观察后的体现。我们能从中发现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是否到位。
总之,学生活动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活动目的、活动设计和对活动的分析是讓活动有效为教学服务的根本。运用学习金字塔原理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2015年版).北京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小灵,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07.
[4]姚菲,基于初中生物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决策初探.中学生物学,2018,34(08).
[5]廖涌权,庄翠霞.基于活动体验过程的生物学重要概念构建.中学生物教学,2018,(1-2):65-67.
[6](美)霍顿编,吴峰,蒋立佳译.数学化学习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7]美国国家研究理事编,戢守志译.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