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2019-10-07吴胜锋
吴胜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是以人为核心;逻辑终点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是连接其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的中介。
关键词:社会治理;论述;逻辑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梳理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核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做全党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为核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
1、坚持人民需求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社会治理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强调的是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的方面,作为社会治理的着力点,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以此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2、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城乡社区,基层社会成为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最直接的载体。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出现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着力提高城乡社区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3、狠抓平安中国建设。社会要和谐稳定,平安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对诸多民生问题进行深切关注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平安问题尤为关切。他曾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平安中国建设是解决人民对平安这第一民生需求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明确指示。建设平安中国,要把专项打击与整体防控更好的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对严重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整合全党和全国之力解决好扫黑除恶这一问题,确保基层社会平安和谐。
二、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终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终点。“共建共治共享”只有短短的六个字,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中多重关系的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
1、处理好了共治与共享的关系。“共建共治”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共治”的目标和方向。没有共建共治,共享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共建共治”中的“共”字,实际上意味着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同时也意味着多元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持续性状态。“共享”,则强调社会治理成果惠及群体的广泛性。即要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良好社会治理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既强调了社会治理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出力,全社会尽责的现实途径,又尊重和重视了人民共享社会治理成果的现实需要,正确处理好了共建共治与共享的关系。他曾经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就是共享的过程。”
2、处理好了主导与协同的关系。社会治理较原来的社会管理而言,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正确处理好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过程中各类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即党委是领导核心,应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本地区社会治理要发挥主导作用,改变传统政府包办一切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将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社会治理的法律法规等方面。同时也要尊重社会组织和公众主体地位,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力量。
3、处理好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社会活力与社会秩序是并行不悖、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治理过程,就是在社会活力与社会秩序中寻找动态平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很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2017年9月19日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对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活力与秩序二者之间的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暗流涌动。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三、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逻辑中介:创新
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始终把创新作为连接其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的中介一以贯之。其创新主要涵盖社会治理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
1、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人类的每一项创新性实践活动都必须依靠先进理念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以不断创新的理论勇气提出了社会治理的理念,让社会治理取代了原来的社会管理。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理念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协同治理,即强调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在社会治理中的协调、互动和调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不再一家独大,包揽全局,而是充分尊重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等治理主體的主体性地位,最大程度发挥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实现社会治理合力的最大化,构建党政主导、多种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社会治理格局。
2、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治理方式创新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十分重视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一是强调多重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首要特征就是注重社会治理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多种方式之间的相互结合。他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这一思想为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明确了思路,指明了方向。二是注重法德并治。关于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与强调的就是法德并治。法治与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法治和德治并举。三是重视智能治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重要作用。他曾经反复强调,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利用和发挥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作出了很多重要指示。
3、创新治理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关于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有大量的论述,大体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既对社会治理参与主体进行了规定和分类,同时也对不同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凝聚了合力。在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投入保障机制、服务群众机制、规范运行机制和队伍培养机制,为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此外还要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和政府的主导下,狠抓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等方面的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第二十一讲.